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信證券擬清倉中信建投,投資14年獲利百億 回報達1100%

來源:金融界網站

券業又出大新聞!中信證券在去年末134億收購廣州證券後,今天又宣布計劃清倉減持中信建投……

中信建投從前身華夏證券開始,在中國資本市場經歷了幾十年的起起伏伏,曾在破產邊緣得“中信系”援手,最終得以重回頭部券商之列。去年中信建投登陸滬市,十大頭部券商在A股終得聚首。

事實上,由於“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2010年中信證券便已轉讓持有的絕大部分中信建投股份,其實控人也因此變為北京市國資委,但公司至今仍沿用中信集團的LOGO,董事長王常青也是出自中信證券的老人。

十四年風雨相伴,再見面已是對手。

資本市場往事

1992年中國資本市場初生,設立了南方證券、國泰證券、華夏證券三大券商,其中華夏證券由工商銀行牽頭成立,注冊資本 10 億元人民幣。

成立一年後,人行召集三家券商開會,會議的基調論斷是證券公司在保證主業經營的情況下,可以發展多種經營,包括實業投資,並廣泛參與到二級市場投資中。在風控體系尚未建立健全的情形下,這一基調成為了華夏證券和南方證券後來的覆滅的禍根。

在國家資本的推動下華夏證券一路突飛猛進,是中國第一家全國交易聯網,第一家實現全國統一清算,第一家實現保證金集中管理的券商,創造了券商行業的諸多第一,規模亦曾經位列行業第一,曾擁有91家營業部和24家證券服務部。

曾在中國資本市場上赫赫有名的邵淳(華夏證券第一任總經理和董事長,曾資助收購航母“瓦良格號”)、王東明(時任華夏證券投行業務負責人,前中信證券董事長)、范勇宏(時任華夏證券東四營業部負責人,華夏基金創始人)、王亞偉(公募一哥,時任華夏基金總經理助理)都出自華夏證券。

但因為各種對外投資、對外擔保、融資、账外經營、挪用客戶保證金、吸收理財、對分公司管理失控等等因素,最終造成巨額虧損,於2005年被證監會撤銷業務資格。

同年,中信證券券與建銀投資共同出資46億鯨吞華夏證券,分別設立了中信建投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建投中信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受讓華夏證券的全部證券業務及相關資產和非證券類資產,此後僅剩分拆獨立的華夏基金保留了原來的名字。

“中信”系的糾纏

值得一提的是, 2005 年主導中信證券對華夏證券並購重組的正是“老人”王東明,其實他在華夏證券的時間並不長,僅一年時間便因為理念分歧跳槽南方證券,兩年後又去了中信證券擔任總經理,不知他當時心中是否感慨“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自此之後,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開始了十四年的糾纏,說是“風雨相伴”也好、“相愛相殺”也罷。

中信建投第一任掌舵人張佑君是中信證券老人,去了中信建投最後又回了中信,2016年初接替王東明擔任中信證券董事長至今。而中信建投目前的董事長王常青、董事徐剛則都曾在中信證券工作多年。

當時華夏證券的經紀業務市場份額比中信證券高,在收購後的幾年裡中信證券獲得了非常豐厚的收益。兩家公司親如兄弟,投行業務也是大企業哥哥來,中小企業弟弟上,有肉大家一起吃。

但2010年受限於“一參一控”的監管規定,中信證券按規定只能參股中信建投而不能控股,其只能選擇對外轉讓,轉讓前其持有的中信建投60%的股份,先後以72.90億元和12.96億元分別轉讓給北京國資委45%和世紀金源投資8%,其僅保留了7%。

擺脫了“老大哥”的中信建投逐漸迎來新生,持續押注投行業務,2015 年因年終獎大爆發名噪一時,此後和華泰聯合以高獎金在券商投行界聞名,重歸頭部券商之列。

十四年後分道揚鑣

2018年6月中信建投在上交所正式掛牌上市,自此中國證券業前十大券商在 A 股聚首。上市後中信證券持有中信建投的7%稀釋為5.58%,5天前中信建投上市滿一年原始股解禁,中信證券今日宣布欲清倉減持,十四年相伴最終仍是分道揚鑣。

以6月25日中信建投收盤價26.48元來看,中信證券減持中信建投回籠資金約113億,中信證券去年實現淨利潤93.9億元,這意味著此次減持的回籠資金將超過去年全年淨利潤。

據悉,中信證券取得中信建投60%股權的“成本”僅為16.2億元,2010年轉讓已收入85.86億元,若此次減持金額以113億估算,獲利超過1100%!

有人說中信證券這是要“砸盤”中信建投,但早在今年3月華泰證券就給出“賣出”評級了。

儘管中信建投無論是營收還是市值都無法與中信證券相比,但去年中信建投的投行業務收入30.49億元力壓中信證券27.88億元,如今更是領跑科創板IPO項目數量。

以後分道揚鑣再無顧忌,再見面就是對手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