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難以遏製的中藥材造假:一年逾700批次不合格

6月13日下午,趙航(化名)在自家院子裡擺開近30袋中藥材——大大小小的白色顆粒或切片。這些都是他從河北省安國市、安徽省亳州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三地的中藥材市場上買來的。這些藥材都號稱是半夏,即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乾燥塊莖,中醫認為有鎮咳祛痰和鎮吐等作用。

他埋頭十幾分鐘,才從近30袋藥材裡找出第一顆真正的半夏,「剩下的絕大部分都是天南星」。天南星和半夏屬同一科的植物,但按照中醫說法,天南星主治面神經麻痹、半身不遂等,和半夏相去甚遠。「天南星每公斤15元-20元,好的半夏每公斤能賣到150元,價格相差近10倍。」趙航向《華夏時報》記者介紹。

趙航花費3000多元買下的近30袋藥材中,絕大多數是便宜的天南星,有的裡面摻有少量半夏,有的則完全沒有半夏的影子。而已經切成片的飲片中,半夏和天南星僅憑肉眼根本無法分辨。而這是他花費半個多月走訪三地後,發現的中藥材摻假、造假的一個縮影。

監管層面上對中藥材品質把關不可謂不嚴。2017年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網站上,關於中藥飲片不合格的通告幾乎每月都有,每次通告都有幾十個批次的中藥飲片上榜。為管控中藥材品質,上世紀90年代近百個條件不達標的中藥材市場被關閉;1996年有關部門核準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後,至今沒有審批新的中藥材專業市場。這仍然沒有遏製中藥材造假的勢頭。

有毒藥材隨便買?

「生半夏屬於有毒性的藥品,銷售和購買生半夏都需要資質。」趙航說,「他賣的沒資質,我買的也沒資質,最後居然買到這麼多。」

他表示,這些半夏都是他隨機買的。市場上的藥商一聽要買半夏,開始都搖頭不吭聲,但多問幾次,多跑幾家,總是能買到。有經銷商為了向他證明所賣半夏是真貨,還讓他舔一口,「舌根麻半天,吃多了可能致死的。」趙航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趙航所買的半夏,大部分保留了塊莖的形狀,這種形狀完整、未經深度加工的半夏屬於中藥。按照中醫方法將中藥材切片、炮製等加工後,所得為中藥飲片。如半夏經切片、炮製後,根據不同的工藝分為薑半夏(經生薑炮製)、法半夏(經石灰炮製),還有的經甘草炮製。

問題在於,保留原形態的情況下,尚有辦法分辨中藥材的摻假、造假;切片炮製後,飲片的形態和顏色已經相比中藥材發生了很大變化,未經化學檢測,僅憑肉眼識別真偽幾乎不可能。

《華夏時報》記者觀察了趙航購買的半夏和天南星。半夏和天南星在個頭比較大的時候有較明顯的差異,但個頭很小的時候外觀極為相似。切成片並經過炮製後,外觀上的差異就徹底消失了。

「藥廠也杜絕不了,採購員在裡面有利益,他買天南星便宜了,就能拿回扣。切成片之後,老闆也認不出來。」趙航表示,「中藥飲片廠去買這種(摻假的)東西,他再賣給病人,那不是坑人嘛。」

一年超過700批次不合格

中藥材及中藥飲片的摻假、造假情況之嚴重,從原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下稱「食葯監總局」)的網站上可見一斑。

《華夏時報》記者發現,早在2004年食葯監總局就下發了《關於推進中藥飲片等類別藥品監督實施GMP工作的通知》,要求自2008年1月1日起,所有中藥飲片生產企業必須在符合GMP(生產品質管理規範)的條件下生產。2008年食葯監總局再次下發《關於加強中藥飲片生產監督管理的通知》,對《藥品GMP證書》管理更加明確。

2011年包括食葯監總局在內的多部門聯合發布《關於加強中藥飲片監督管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局明確監管責任,嚴格執法監督。

但關於中藥材飲片不合格的通告這些年來從未停止,且通告頻率之高,通告批次之多,令人感到驚訝。單以2017年為例,每月都有通告,多數月份裡會發兩則。每月通告的不合格藥品均有幾十個批次。粗略統計,2017年全年關於中藥材飲片不合格的通告有22則,共計超過700批次。其中僅2017年1月份的通告中就有100多個批次的中藥飲片不合格。通告問題包括中藥材及飲片染色、增重、摻假等。

2004年的研究顯示,中藥材飲片造假不分價格高低,只要市場銷路好,就有造假、摻假現象。便宜如2元-3元/公斤(2004年價格)的決明子、桂枝、桑枝等,4元-5元/公斤的芥子、紫菀等均有造假、摻假。

根據2012年的研究《當前中藥材和中藥飲片三大製假方法分析》,中藥材及飲片的品質問題包括飲片炮製不規範、非藥用部分嚴重超標、藥材規格和等級混亂、霉變和蟲蛀等。近年來新湧現出的更惡劣也更難分辨的手段有增重、藥渣回用、染色摻假等。

知名葯企踩雷

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生產已經基本實現專業化,除少數企業建有部分藥材的生產基地外,多數企業的原料藥材主要採購自市場。中藥飲片和中成藥的生產企業已經基本與原藥材生產環節脫節,企業對原藥材品質的主動控制能力減弱。

據環球網統計,食葯監總局2017年發布的46份藥品抽檢報告中,22份是關於中藥飲片不合格,19份是關於藥品不合格。不合格榜單上位居前列的是國葯控股、同仁堂和華潤醫藥等知名品牌。其中前兩者上榜的理由均是中藥飲片不合格。2017年中藥飲片抽檢資訊通告佔到了通告總數的近一半,中藥飲片企業幾乎成為不合格榜單的常客。即便是中藥飲片龍頭、上市公司康美葯業(600518.SH)也曾在2017年因中藥飲片不合格兩次被點名。

國葯控股對外公布電話打通後無法查詢分機號;同仁堂方面,電話歷經公司投資者熱線、集團辦公室後,最終到了宣傳部而無人接聽。

康美葯業對此解釋稱,菊花品類中的胎菊沒有相應的國家中藥炮製標準,其產品各項指標均符合《浙江省中藥炮製規範》標準檢驗要求。

2017年1月的食葯監總局通告中還涉及知名的雲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存在黃連染色等問題。記者聯繫了雲南白藥方面,電話輾轉四個部門,最後聯繫到品質監管部門,但截至發稿未獲回復。

中藥材天地網是中國中藥協會中藥材資訊中心的官方網站,網站董事長龍興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目前政府對中藥材市場的監管標準是非常高的,包括2015版《藥典》對中藥材的理化指標要求很高。從發展角度看,現在的市場環境相比2013年之前已經有了明顯改善。他舉例稱,2013年以前的金銀花用硫磺熏蒸增白的在市場上能佔到95%,現在5%都不到。

但他同時承認,整個行業尤其是幾大中藥材市場中的藥商和藥材,在資質和品質上仍然難以達到目前的高標準。在嚴監管下,行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夏申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