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藥材的「真假美猴王」

藥品關係到百姓健康,藥品自身的質量必須保證。然而,在有「葯都」之稱的安徽亳州,中藥材流通領域依然存在摻假賣假現象。

覆盆子裡摻山莓 中藥材按三比一摻次品或假貨

覆盆子是一味常見中藥,古方多用於益腎和止血。記者發現,目前國內最大的中藥集散中心——安徽亳州中藥市場內的覆盆子價格從10塊到200塊一公斤相差近20倍,市場裡的藥商表示,要想降低成本,就是要往200多塊錢的覆盆子裡摻上四五十塊錢甚至幾塊錢一公斤的次品和假貨。

藥商:三比一的摻,大部分都是這樣。

記者:哪個三哪個一啊?

藥商:這個大的三斤,那個小的一斤。

我國《藥典》明確規定,只有華東地區的掌葉覆盆子才具有法定藥效,而記者在市場上見到的便宜貨,經過辨認都是山莓和樹莓,根本不是藥材。

藥商:你要是不懂,沒有比較,肯定看不出來,它平,另一個是圓圓的,看不出來,大部分人都摻。

記者:這樣摻過的有人買嗎?

藥商:有人買,有人專找這樣的,小醫院也專找這樣的,製藥廠也都要葯沫子,他們什麼都摻。俺家的葯沫子都沒存貨,篩出來的都賣完,打粉那些葯都使葯沫子。

市場裡藥商所說的葯沫子,就是覆盆子、山莓和樹莓篩出來的渣滓,這些枝梗廢料銷量很大,常常賣斷貨,但藥效幾乎沒法保證。在亳州市火車站附近,記者找到了比渣滓還便宜的「覆盆子」。

記者:這是說好7塊是吧?

藥商:不是,7塊5。給你標好了標準價,你需要什麼樣的包裝,給你標成什麼樣的。

在外行人看來,這種更加便宜的覆盆子比之前那些葯沫子要強多了,都是一顆一顆的,但專家表示,這種東西叫做樹莓,並不是覆盆子,且不含藥效。

中藥材以假亂真 絕非市場個案

葯是治病的,不管是飲片還是中成藥,減損藥效和失去藥效都會耽誤病情,然而整個市場裡有問題的中藥遠不止覆盆子一味。

在亳州中藥材市場上,貨攤上擺放的大多是顆粒飽滿,品質較好的藥材。當買家需要批發討價還價時,很多商家都會帶著客戶到家裡去看看大貨,而這些大貨的價格就相當實惠了。中藥材蔓荊子具有降壓和鎮痛消炎的功效,市場上好一些的價格每公斤200多元,而藥商的銷售大單,每公斤價格卻只有20幾元。

藥商:便宜的葯就是針對藥廠,價格高的葯是醫院用的,那個價錢太高。基本上交到藥廠的95%都是這種便宜的,像三黃片、六味地黃片都有這個。那些葯又不貴,要是用那個200多塊錢左右的藥材,生產出來成本太高,它賣不上價。

記者:你這個便宜的賣得好還是貴的賣得好?

藥商:還是這個便宜的銷量大,那個貨價格太高反而不好賣。

藥廠自買自查 樣品抽檢用合格藥材

進入藥廠的葯一般都要經過藥效檢測,出具樣品和證明,這些價廉質劣的藥材有這麼大銷量,又是如何通過檢測的呢?

藥商:為了應付上面檢查,藥廠都是買一些含量夠的國產貨放在展廳。


藥商說,目前各個藥廠採購和檢測都是由藥廠自己的人來進行,藥廠自買自查,葯監部門只是對某些藥品的一些樣品進行抽檢。

藥品採購商:像一般小廠,買質量差的藥材就是老闆授意的,我們原材料進來是自己檢,出廠也是自己檢,國家監管部門只是抽檢。

山藥製成假元胡 藥渣回收重新用

除了覆盆子和蔓荊子,在《本草綱目》記載中,有活血、利氣和止痛功效的元胡,在一些藥商手裡根本就是加工過的假藥。在亳州火車站後李村的一條小巷裡,一戶貨商專門製作假冒的元胡,原料就是山藥。

知情人:這種就是用山藥稜子加工的,根本就不是元胡,完全假的。但是這個價格非常便宜,只有6塊錢左右。

記者還發現,一些藥商還會從藥廠回收已經提取過藥效成分後的藥渣,作為藥材銷售。


知情人:這個是直接從農民手上拿的元胡,正品,價格是50多塊錢。這種是藥廠裡已經提取過了,基本上沒有什麼藥性,價格是在20塊錢左右。這3種樣品裡,不是專業的人根本看不出來。

你以為就上面這些有假?

錯!

「我開始用了3克吳茱萸,患者服用後沒有效果,增加到9克還是沒有效果,又加到50克還是沒效果。」這位老中醫說。

他從來沒有遇到這種情況,然後讓患者把葯拿來一看,結果是假的。假的怎麼會有效,不吃出毛病來就不錯了。」這是一位老中醫遭遇假藥後的感嘆。

很多老中醫抱怨,同樣的方子,幾十年前,一般一次開三副,如果對證三副就起效,有的甚至一副葯下去,病就好了,現在,大多一次開七副,即使對證效果也不甚明顯。原因就在於,過去的中草藥大多都是野生的,大面積種植的速生藥材效果是無法和野生藥材相比的。

中草藥以假亂真、以次充好,以及大面積速生種植,已經使中草藥徹底失去了本真和「元氣」。

1

中草藥造假登峰造極

過去的龍骨很便宜,如今價格飆升,主要是因為不可再生的資源越來越少。所以,很多藥店的龍骨都是假的。有的龍骨直接打成粉末,不要說患者,就是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也無法鑒別真偽。有的造假者用石灰和礦物粉製成骨頭模型,煆燒成型後,打碎,充龍骨賣。龍齒和龍骨一樣,也是「龍」的一部分,假貨有多少,安徽亳州藥材市場的供貨商心裡最清楚。

在北京南三環劉家窯附近一家藥店連鎖店出售的桃仁用的是杏仁。杏仁是心狀的,桃仁是扁平橢圓形的,沒有杏仁飽滿且乾癟。桃仁是活血化瘀的,常被用於女科疾病,作用是活血化瘀;而杏仁大家都知道是治療咳嗽的,作用是止咳化痰潤腸。如果女患者要用桃仁治療瘀血造成的月經不調、閉經,給人家用杏仁,作為藥劑師如果不懂,那你這個藥劑師就是用人部門失察和自身的失職;如果明知道是杏仁因價格比桃仁便宜,而故意當桃仁使用,那良心真是壞透了,這對患者就是一種侮辱。

中藥材市場究竟有多少假藥、次葯,沒有人詳細調查統計過。

元胡像山藥蛋,粒狀的摻假少,容易鑒別。摻假的多是摻了大小差不多的砂石。元胡片藥材,摻假就多了,多為山藥蛋切成兩半後,加工後摻入,如果用於止痛,那不是誤事嗎?

沉香進價每公斤30-50元,醫藥公司賣400-500元,貴就貴吧,是真的倒也無所謂。而假的則用枯木噴上沉香油冒充。這伎倆和酒店一滴香製造高湯是一個路途。

不少人都知道茯苓,說是能減肥,連超市都有不懂葯的婦女在打粉出售,忽悠消費者。可曾知道,你買的茯苓是造假者用米粉加工後切片而成的。茯苓「孿生兄弟」茯神,又名「抱松根」,現在的茯神,中央的松根很少,外邊的茯苓很大一塊,好像你吃芝麻餅,一個燒餅上只有一粒芝麻,也稱為芝麻餅。有的松根還是新鮮的,一看就是人為造假。真貨應當松根快腐爛了才對。如果用這種「茯神」安神治失眠,不做美國夢才怪。

威靈仙是治療腰腿痛的良藥,威力大得像神仙一樣。有老中醫說,目前市面上八成都是根系發軟的假貨。

大家夏天都愛喝酸梅湯,酸梅湯裡製造商放了幾個烏梅,或者是怎樣用添加劑勾兌的,不清楚。不過,作為藥材用的烏梅,純真的貨很少。對造假者來說,弄成「烏」色簡直太簡單了。你配藥的烏梅很有可能是野桃醋泡後曬乾的冒充品。「烏梅丸」是張仲景的一張很厲害的方子,運用了千年,療效可是剛剛的。如果老中醫信心滿滿給你開了烏梅丸加味,沒有效果,那你就不要埋怨老中醫,去罵造假者好了。

目前市面上90%的枳實都是青皮,這樣枳實白朮散的療效,就大打折扣了。筆者用小承氣湯之後,居然腸道沒有反應,後來一看大黃是土地黃,枳實大概就是青皮吧,不然怎麼會沒效果呢?

摻假者用蘇子代替菟絲子。造假者將未成熟的野生葡萄(產量很大),曬乾後染色充北五味子。如果老中醫給你開了生脈飲,用的五味子是葡萄籽,那就糟了。

像黑炭一樣的熟地,是一種常用滋補藥,著名的六味地黃丸裡就有熟地。你將熟地放在口中嚼嚼,試試摻了多少泥砂。

還有一種「造假」手段,葯是真的,其實「內臟」早已被挖空,比如肉桂,也就是製作五香調料用的桂皮,外表沒什麼兩樣,而油已經被製藥廠提取了。黃連素是治療拉肚子的葯,主要成分是從川黃連中提取的,提取後的黃連,用手一扭就成了渣子。這種被「破身」的葯因為價格便宜,藥店很樂意進貨,因為照樣可以當好葯賣。有藥商把廠家三七提取三七皂甙後的「藥渣」曬乾,就成了冒牌三七,這種三七質地較碎,斷面呈白色,含量很低,效果很差。常用藥川芎是用製藥廠已提取過有效成分的川芎片冒充。

炮山甲(又稱甲珠)一克要十幾塊錢,但是摻鹽或加重粉(硫酸鎂)的很多。實驗證明,將200克甲珠水泡洗後曬乾,只剩下110克,也就是說摻了45%的鹽和加重粉。你還敢給哺乳期婦女通乳嗎?

白附片,摻假者用蕃薯或土豆加工成形狀相似的片形,曬乾熏漂而成。通草摻假者多用明礬、加重粉,質地乾硬,味道有的澀、有的無味,有的摻假者將通草切成小段或碎段,摻在正品中賣。

近幾年,阿膠價格暴增,不少女人用來補血。到底有多少人吃的是真阿膠呢?阿膠放沸水中溶解,溶液呈棕紅色,較澄明,下層無沉澱,清而不濁。偽品豬皮、狗皮、馬皮溶解後膠水溶液呈棕褐色,下沉大片膠絲結片及黑渣。你吃的阿膠是這樣的呢?還是不如這樣的呢?除非毛驢像豬那樣多,否則想吃到真阿膠,只能憑運氣和感覺。再說了驢皮做的真阿膠供應特殊人物都不夠,還輪到你了嗎?

胎盤是用玉米面加雞腸子做的,沒想到吧。不要說九節菖蒲,就是普通石菖蒲,市面上也少得很,大部分都是水菖蒲代替,本來是醒神開竅的,用了水菖蒲不就變得更是沉睡不醒了嗎?西洋參有的是藥商已經浸泡萃取之後再烘烤曬乾的,用包裝豪華一下,你能辨別出來嗎?眼鏡利潤高,這比販毒還賺錢。藥材造假的道道不是一般的「道」,黑得很。

藥材市場上有多少假藥,葯檢人員也不知道。這裡只能選擇幾種常用藥普及一下知識,而更多的恐怕學中藥的博士也未必不走眼。

2

藥材炮製的隨意與齷齪

創建於清康熙八年(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藥店,有這樣一副對聯:「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大概意思是,為了保證藥材的特別療效,炮製過程雖然繁瑣也不敢投機取巧,隨意而為,藥材雖然貴重也不敢缺斤短兩,以次充好。

有些中藥材要經過炮製之後,才能發揮其特殊的療效。一般炮製方法分炒、土炒、麩炒、醋炒、酒炒、蜜炙、釩製、薑製、蒸、鍛、煨等,古代老草醫使用的草藥就是用這些方法炮製出來的。想當年的同仁堂、胡慶余堂、達仁堂等百年老字號藥店的老葯工想必就是像對聯所描述的那樣一絲不苟。正是因為老葯工炮製工藝的嫻熟與精湛,才使老字號藥店成為老字號。

現在的藥店,炮製的中藥越來越少,這與懂得中藥炮製工藝的老葯工極為罕見,以及炮製工藝的失傳有很大的關係。即使所謂的炮製也是刪繁就簡,隨意隨便。炮製工藝中有九蒸九曬一項,比如黃精、熟地經過這樣炮製之後,其效果才是最好的。有位老中醫說,你能找到一家店是把熟地做了九次蒸九次曬的嗎?所謂標榜的「九蒸九曬」只不過是哄人而已。也是,小作坊都能用添加劑搗鼓出以假亂真的名酒來,「九蒸九曬」算個啥?如此複雜費力的炮製方法,在急功近利只顧賺錢的當下,不過是個神話。想想看,連珍珠母、生石膏、生牡蠣、代赭石等都懶得給顧客打碎,還指望他們「不敢省人工」、「不敢減物力」嗎?

「葯不到樟樹不齊、葯不過樟樹不靈」。樟樹的葯靈,靈就靈在加工炮製技藝上。

如今,偷工減料,不按規程炮製的中藥店不知凡幾。有的不是炮製太過就是物力不及。該挑揀、除雜的不除雜,該去心、皮、核的不去心、皮、核,該切片的不切片。半夏為了製約其所謂棘喉的「毒性」,用水浸泡至內無乾心,另取甘草加水煎煮兩次,合併煎液,倒入用適量水製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洗凈,陰乾或烘乾,即得。不知經過這樣蹂躪的半夏還有什麼療效?白朮用土炒或麩炒都可以,但白朮因含水量高,炒後焦黃色,斷面焦黃。一般一公斤只能炒到0.7公斤左右。藥商為了防止炒後減重量,炒得很淺,用焦糖染色,表面焦黃色,斷面白色。

製首烏切成小方塊的,多為蕃薯切成丁後加工而成。圓片型的,用大黃加黑豆煮後曬乾而成。全蠍價格很貴,炮製用了50%的鹽和泥。

更為可惡的「炮製」是那些不法藥材經營商,與其說是炮製,倒不說是坑人。薑半夏本來用生薑炮製,有的將半夏放在黃柏水煮成黃色。

據報導,粉萆薢這個品種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中藥飲片廠的是正品。敢認真查嗎?

造假和炮製是一對幫凶,一丘之貉,這對殺手坑了患者,糟蹋了中醫,黑了中國中醫學。

3

大面積種植速生藥材療效堪憂

因為國內市場和國外市場的大量需求,野生草本木本藥材早已無法滿足需要,除極少數屬於野外採集,很多藥材都是人工栽種。

人工種植在滿足了市場需求之外,由於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激素,以及藥材生長環境的改善,導致藥效大大降低。

好的藥材講究道地,這樣的藥材療效才是上乘的。像大興安嶺的黃芪、終南山的灶心土、雲南文山州的三七、武夷山的葛根、九華山的忍冬藤、丹東的龍膽草、綿陽的威靈仙、內蒙古的甘草,長白山的野山參,雲南的重樓,武夷山的八角蓮,浙江天台的烏葯等等。為什麼說這些地方出產的藥材最好呢?因為這些地方的地理環境、氣候環境最適合這些藥材生長髮育,積蓄能量。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養一方藥材。生長在雪山上的雪蓮,生長在東北長白山的人蔘,寒冷才是最有利於生長的環境條件。如果把它們挪移到溫熱的地方,即使能夠生長也長不出含有哪種療效的藥材,也可能根本無法生長。道理很簡單,煙台蘋果就要生長在煙台,栽到江南水鄉肯定不行,同樣南方的橘子栽到黃河以北,長了橘子也不好吃,只能做室內盆景觀賞。大棚蔬菜因為沒有蔬菜本來生長的季節性,總沒有當季的蔬菜味道鮮美濃厚。用化肥、激素「喂」出來的豆芽,就沒有農家自己生髮的好吃;打了激素的西紅柿、黃瓜,如果味道沒有什麼改變,人家命貴的為啥要吃特供呢?

前不久,一開藥店的老闆發我一張東北野生人蔘的照片,說價值1000萬元,我說你這個要是值1000萬,15年前,我在上海微刻藝術大師黃征和先生家裡看到他收藏的那棵朝鮮金日成送給他的野山參要值10個億。

野山參已經十分罕見,市場上的東北山參絕大多數都是種植的。儘管療效無法和野山參相比,但是,人蔘的生長環境基本沒有多大改變,療效還是說的過去。

但是有些藥材種植之後,因為「催生」,藥效大大降低。1800多年前的醫聖張仲景用野生葯都是論兩論斤,現在老中醫用種植藥材幾克十幾克用,療效怎麼會好呢?所以,很多老中醫感嘆,你的辨證再對用藥再準確,如果藥材即使不是假的,也治不好或者根本治不了病。

拿附子來說吧。附子最有名的是四川江油市出產的,江油因此被稱為「附子之鄉」。江油附子藥效好是江油這個地方的氣候環境最適合附子生長。如果把江油附子引種到海南或者東部省份,那麼,江油附子就被「變性」了。現在的江油附子已經不是以前的附子,模樣還是那個模樣,藥效卻大打折扣。為什麼?因為當地把附子作為一項重要的地方產業來發展,為滿足國內外市場的需要,大面積進行人工種植,在種植過程中,由於從氣候濕冷的高山上挪到溫暖的山下,再加上化肥的作用,讓生長緩慢的附子長得飛快,使其心智未能成熟就被採挖。

打個比方,香蕉從樹上砍下來的時候是個愣頭青,但是經過乙烯利的刺激,到了北方皮就成黃的了,擘開皮以後味道還是可以的。但是,種植的附子和用乙烯利催熟的香蕉不一樣,因為種植和採收時間的改變,以及化肥的使用、膽巴的長時間浸泡,本來火性不足的附子「熱量」大大減弱。

附子是烏頭下面的根,怕熱不怕冷,因為耐寒,秋末冬初才開花,移栽後在溫度和化肥的作用下,生長很快,6月份就成熟了,附子本來就是個「火娃」更不耐熱,如果不趕緊採挖,就會腐爛。本應越冬後的春天採收,變成夏天採收,這樣一來,附子的功效全變了。

還有個問題,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附子,還要接受藥水的洗禮。夏天如果不立即進行處理,就會很快爛掉。所以,要用膽巴泡,一斤附子能泡出一斤三兩的鹽附子,也就是增加了3兩鹽。想想看,泡那麼長時間藥性能不受影響嗎?然後,鹽附子或者膽巴泡的,有的要經過煎、煮、曬、烤,最後白附子還要經過硫磺熏,功效被再一次下降。現在白附片、黑順片已經沒有過去那種麻舌的感覺了。

由此就會想到,為什麼四川、雲南等地把附子作為冬天的滋補品,熬湯燉肉全家人一塊喝,這哪裡還是葯啊?

做中醫的都知道有個「火神派」,「 火神派」的特點就是善於和敢於用附子。一般用量都是10克以下,而他們100克、200克還不過癮,有的甚至一副葯一次用500克。敢用這麼大的量,除了膽識之外,難道與附子不行了沒有關係嗎?

附子完了。很多和附子一樣陷入同樣處境的中藥材變得「不男不女」。中藥需要拯救,拯救先要拯救人心,拯救人心只能靠把法律當作信仰的執法者,否則中藥材很有可能變成不值一文的茅草或者殺人於無形的毒草。

造假隱蔽 手段翻新 市場監管須加強

全國17個中藥材專業市場負責人曾簽署過「軍令狀」,全力組織開展中藥材市場整治,經過這幾年,絕大多數流通領域的中藥材還是可以信賴的。但一些市場裡摻假作假仍然存在,監管方式急需升級。

中華中醫藥學會常務理事 肖魯偉:業內關鍵是監管,監管關鍵是處罰。這裡還有個優質優價問題,優質優價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你價格低,那麼大家就偷工減料。

中藥材不是普通商品和食品,劣質劣價的中藥材一旦流入市場,不僅在中成藥生產過程中無法更改,也將最終影響患者臨床應用時的療效和安全性。近兩年各地通報的中藥飲片問題不斷,有連翹、板藍根等,出現問題的也不乏一些知名葯企

無論您有多忙,請花1秒鐘的時間把它放到你的圈子裡!可能您的朋友就需要!謝謝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