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人到底缺什麽?此人在一百年前就給出了答案

中國人缺少什麽?

文/張小堅

公元1898年7月3日這一天,在北京城景山東街發生了一件震撼中外的大事。中國第一所具有近代意義的國立大學——“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的前身,在此創立,標誌著中國近代高等教育的開端。

這是“戊戌變法”人士用決心和鮮血換來的新政。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效法列強,擬定了辦學章程,呵護著來之不易的“變法”成果。

慈禧太后擔心大學堂這樣搞很可能會被維新派“帶歪”,最後批準了由張之洞、張百熙等人撰寫的《奏定學堂章程》。

這份章程“上溯古製,參考列邦”,共7章72節,對學校系統、課程設定、學校管理都作了具體規定,改變了原有的官學、私學、書院等舊形式,開現代新學製先河。可張之洞做夢也沒想到,章程剛剛頒布,自己就被一個無名小卒踢了館。

這個小人物來自浙江海寧,名叫王國維,時年26歲,是上海一家小刊物的編輯。

王國維指出章程裡有個重大錯誤。他認為,章程規定新式學堂大學文科,隻設經、學兩科,卻消除了重要一科。如果不設這一科,大學堂對中國思想啟蒙的意義就無從談起。

那麽,王國維口中的這一科是什麽呢?

哲學。

王國維主張,大學文科必須設立哲學專科和哲學公共課。

這一說法顯得不合時宜。當時,中國新學派主流人士主張學習直接關係到國家富強的西方的政治學、法律學以及自然科學。

王國維卻認為中國之所以在技術層面上落後於西方,並不是因為所謂西學主乾學科的差距,而是中國缺少西方的純粹哲學。

在他心目中,最純粹的哲學在德國,可在中國幾乎無人問津。孤獨而又執著的王國維不僅系統地研究了叔本華、尼采等德國哲學家的思想著作,而且把國人當時全然不知的康德的晦澀之作《純粹理性批判》讀了四遍。

王國維發現自己憂鬱的性格與叔本華的悲觀主義最容易產生共鳴。1903年夏,他根據叔本華的理論撰寫了《評論》,這是第一篇完全引用西方哲學及文學之理論而寫成的中國文學批評專著,至今仍是研究《紅樓夢》的重要文獻。

正當小編輯王國維艱辛地向前爬行時,有一個人已經站到了舞台中央。他從英國留學歸來之後,蓄勢待發,剛剛翻譯發表的英國人赫胥黎的名作《天演論》讓他星光熠熠,名滿天下。

他叫嚴複,時年43歲,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翻譯家和教育家,引入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給當時愚昧的國人敲響了警鍾。

嚴複清醒地認識到,西方社會進步和文明興盛的秘密是在哲學中。中國在引進政治制度的同時,應該把這些哲學也引進來。

引進什麽樣的哲學可以讓暮氣沉沉的中國醒來呢?

他把目光投向了英國。工業革命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巨變他都看在眼裡,他想選擇一條路,這條路能夠讓救亡圖存的中國人走下去,甚至像英國人一樣跑起來。

他意識到,自由是西方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西方政治和中國政治的根本相異之點。他決定引入自由主義政治學說的代表——英國哲學,翻譯了包括《天演論》在內的八部西學名著,成為中國引入英國哲學的第一人。

然而,他力薦的自由主義理論無人理睬,他翻譯的《天演論》,卻因為鼓吹和傳播了社會進化論,讓國人記住了八個字:“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這個被簡單化實用化的進化論成了嚴複的主導思想,迎合著如饑似渴的吃瓜群眾。

此時有一個清醒的聲音響起,批評嚴複這條路選錯了。又是王國維。

他認為,嚴複翻譯的主要方式是意譯,遇到不理解或者不符合自己需要的詞匯時,經常自由發揮。

更嚴重的是,嚴複在引進英國哲學時是用實用眼光去尋求真理的。他指出嚴複研究的不是純粹的哲學,用今天的話來講,是被閹割的哲學。嚴複把英國哲學僅僅當作了求富強的工具,其他一概視而不見。即使看見了,也會硬把它們塞進求富強這個套路中去。

這個評論直擊要害。

基於此,王國維批評嚴複不能從哲學上把握西學的內在原理,所以不能真正觸動中國思想界進行反省。

而進化論哲學經過嚴複鼓吹後能在中國大行其道,有其現實原因。

這便是根深蒂固的重實用的文化傳統。由於重實用,所以中國的新學人士一接觸西方哲學,就急於從裡面找思想武器,而不是首先把人家的理論弄清楚。

王國維沉痛地指出,相對物質文明的差距,中國在精神文明上與西方的差距更大。中國無純粹的哲學,無固有之宗教,無足以代表全國民之精神的大文學家,如希臘之荷馬、英之莎士比亞、德之歌德者。

但在清末混沌的國土上,嚴複的光芒掩蓋了一切,“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演變成“叢林法則”。狀如螢火的王國維微弱的閃了幾下,便熄滅了。

幾億中國人,活得像一個人。

王國維是一個失敗的例外。在20世紀初的學者中,只有他為精神本身的神聖和獨立價值辯護,尖銳批評了中國文化和中國民族精神的實用品格。

可以想見,王國維的言論幾乎無人理睬,耿直boy王國維只好鑽進故紙堆,從此閉口不談西方哲學乃至一切哲學。加上在清亡後依然保留辮子,迂腐守舊成了他身上的標簽。

但不要忘記,外形如遺老的王國維,當年在思想學問上卻是舊學的破壞者,他是引進德國哲學的第一人。

1927年,年僅50歲的王國維選擇了自沉昆明湖,留下了“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的遺囑。人生最痛苦的地方不在於有一個悲慘的結局,而在於知道了結局卻無法改變。

中國人缺少什麽?

王國維認為最缺的是精神文明,另一種是除王國維以外幾乎所有人都認為最缺的是物質文明,即富強,以及為實現富強所必需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武器。

兩種答案,哪個才是正確的?

“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錢學森之問是對中國科學的關懷,同樣也適用於中國的人文科學。中國為什麽出不了大哲學家、大詩人、大文豪?

國學大師陳寅恪在王國維紀念碑銘中寫道:“唯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日久,共三光而永光”。

一個人不甘的走了,留下一群憂慮的人。

當金錢、權力、物質等外在無法給出答案時,我們需要一個能夠從本源啟迪人生的老師,一部給我們解惑答疑,還可以提高人生認知的經典著作。

也許,哲學可以幫上我們這個忙,就像百年前王國維和嚴複那樣把目光投向哲學求知一樣。

中國當代著名哲學家、學者周國平,對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兩個人物嚴複和王國維,進行了深入詳盡的剖析。他認為,嚴複試圖讓國人接受為法治社會奠基的自由主義,強調國民素質,提倡科學與愛國,然而由於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束縛和尋求富強的強烈願望,而演變為簡單化實用化的社會進化論;王國維試圖讓國人接受為人生尋求和建立信仰的形而上學,卻發現無人喝彩,最終一頭扎進故紙堆。

通過對兩位先賢的思想脈絡和心路歷程的梳理,周國平指出了中國人的兩大缺失:法治和信仰!《中國人缺少什麽?——西方哲學接受史上兩個案例之研究》這本書,是繼《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一書後,周國平的又一重磅哲學思考力作,從醞釀到完成,歷時近20年。有心的讀者能夠從中讀出對中國當今現實的深切關懷。

試想,如果中國當年有許多的青年王國維,二十世紀的中國思想史也許會改寫。如果當下有更多的王國維,中國文化的實用傳統一定會逐漸發生變化。也許在幾代人之後,我們民族的精神素質會有所改觀,那時中國會產生出世界級的大哲學家和大詩人了。

建議大家來讀讀這本:《中國人缺少什麽?》。

在這本書裡,周國平對中國近代思想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兩個人物——嚴複和王國維,進行了深入詳盡的剖析,從中梳理了中國近代思想的啟蒙歷程和其中的得失,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提供了一面鏡子。

怎麽活?或者說,怎樣處世做人,應當用什麽態度與別人相處?

這個問題,不僅僅是一百多年前嚴複和王國維思考的問題,更是當下中國人的思考的核心問題

當金錢、權力、物質等無法給出答案時,你需要一個能夠從本源啟迪人生的老師,一部給你解惑答疑、提高人生認知的經典著作。

也許,這本《中國人缺少什麽?》可以幫上忙。

書中還附有思維導圖,方便你快速了解全書內容和框架

《中國人缺少什麽?》

限時特惠45元(原書定價68元)

特惠持續至9月1日23:59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