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旺旺蔡衍明傳奇路:19歲賠光一個億 43年後成台灣首富

封面題圖|蔡衍明

文|風馬牛 (微信公眾號:馮侖風馬牛)

「我並沒有什麽成功秘訣,要說有那就一句話,如果上帝給了你一個酸檸檬,那你千萬別泄氣,得想辦法把它變成一杯可口的檸檬汁!」

對 80 、 90 後而言,「旺旺」是個再熟悉不過的品牌,許多人都吃過它生產的食品或飲料。今年年初,《彭博社》發布新一期富豪排行榜,平素低調的旺旺創始人蔡衍明以 54 億美元資產,超過郭台銘,成為台灣地區首富。

號稱「米果大王」的蔡衍明充滿江湖氣息,熱情、直爽又大方,對朋友力挺到底。霸氣十足的他起初只是一個不學無術、愛當老大的風流公子。

《亞洲周刊》總編輯邱立本曾評價:蔡衍明天生不信邪,具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精神。在他生命中,多次被別人看扁,也在最後證明別人看錯了他。

蔡衍明

1957 年,蔡衍明出生於台北的一個富裕家庭,深受父母寵愛。調皮搗蛋的他從小就不愛念書,連「橫逆」的意思都看不懂,卻經常帶頭逃課,甚至與高年級的學長大打出手。平日裡,「乾」聲連連的他愛爆粗口,曾坦言:想要愛台灣,第一是要髒話流利,第二是愛呷鹵肉飯。

雖然有著公子爺的惡習,但蔡衍明卻是個十分孝順,有情有義的人。小時家中有傭人,但父親的夜壺都是他親自倒;朋友落難時,他總是第一個挺身而出。蔡衍明大部分的知識來自街頭和電影院,在父親開設的中央戲院裡,鬧騰的他能靜坐那連看十部電影。

19 歲那年,叛逆的蔡衍明主動退學,請戰接管父親在宜蘭的食品事業。剛到廠裡的他稀裡糊塗,連账也看不懂,也不敢向他人請教。但沒過多久,這個小毛頭卻搗騰起企業轉型的事宜。

彼時,宜蘭食品廠並沒有自己的品牌,而是做外銷,看別人臉色過日子。於是蔡衍明決定轉做內銷,並開始自主生產「浪味魷魚絲」。

然而事情卻出乎他的預料,「做內銷就要賒账,那時候我們東西做出來,賣出去卻收不回來錢,變成呆账。」

一年下來,蔡衍明賠掉一億多台幣,落下了「敗家子」的稱號,從小過慣了富日子的蔡衍明差點兒沒挺過那段日子。只要別人多看他兩眼,眼神方向不對,自尊心極強的蔡衍明就覺得人家在嘲笑他,更因此而患上了抑鬱症,一度想跳樓自殺。

「那個時候很慘,我睡不著,總是想為什麽,然後算我名字的筆畫,覺得蔡衍明這三個字筆畫不吉利,就給自己取了個新名——明剛。」

此後,曾經招搖過市的蔡衍明收斂心性,像變了一個人。他總說:人不用太大牌,也不用太臭屁。萬一哪天又失敗了,怎麽辦?

與此同時,試求東山再起的蔡衍明觀察到台灣稻米資源過剩,便盤算著從事日本米果生意。 22 歲的蔡衍明跑到日本找「米果之父」楨計作,當年楨計作已經 64 歲,起初對他十分不耐煩:我年紀和你差這麽多,合作如果不成功,我會被人家恥笑,社長職位也要辭掉。

兩年之後,一直堅持的蔡衍明以誠心和毅力打動了禎計作,終於取得了難得的技術合作機會。

旺旺大禮包

回到台灣後,蔡衍明迫不及待地想給自己一次重來的機會。

在一個漆黑的夜晚,蔡衍明夢見有狗衝自己汪汪大叫,冥冥中像是在召喚自己。天還未亮,他便一骨碌爬起來,跑去當地供奉靈犬的十八王公廟祭拜。

看到廟堂門口的一隻巨犬銅像時,「汪汪」二字如同迫擊炮般轟炸著蔡衍明腦海,他當即敲定,產品就叫旺旺仙貝。旺旺代表旺丁旺財,仙貝就是神仙的寶貝。

這次,蔡衍明要乾就乾到底,他還自行設計出了吉祥物「旺仔」。雖然放眼望去,全是符號,卻十分講究。

1983 年,蔡衍明正式將商標定名為「旺旺」,推出系列米果產品。有了技術優勢,再加上大手筆的行銷和扎實的渠道,印著旺仔的米果熱賣全台灣,佔據了 90% 以上的市場份額。

為了感恩,蔡衍明把楨計作視為「旺旺之父」,在公司陳列他的半身雕像,和自己的父母擺在一起。

旺旺廣告風靡全球

在台灣稱霸後,覺得不夠刺激的蔡衍明開始眺望外面的世界,最終決定來大陸投資。「那時就覺得中國這條龍,總是要起來的。還有一個原因是,我不會英文,不去大陸還能去哪裡?」

1992 年,聰明的蔡衍明巧妙地繞開招商引資熱潮如火如荼的沿海地區,而是取道湖南建廠。他坦言:投資就是憑感覺,當時湖南省領導對我很好。

與旺旺同期來大陸「撈金」的,還有康師傅、統一、高鑫零售等台資巨頭。除了企業運營模式更加成熟,這些公司也嘗到了大陸市場超低人力成本的甜頭。當時在台灣請一個工人,在大陸可以請 12 到 15 個工人。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這些在大陸投資建廠的台灣企業享受著大陸消費市場井噴的紅利。

蔡衍明在大陸市場拓展的策略是「鋪渠道、打廣告、擴品類」這三板斧。

投產後,旺旺的第一炮並沒有打響,眼看食品就要過期之時,蔡衍明決定將產品送給全國各地的學生試吃,結果孩子們愛不釋手。

此後,許多經銷商紛紛上門訂貨,面對他們一貫賣完之後付款的作風,蔡衍明始終堅持自己的原則:款到發貨。讓經銷商做到這一點很不容易,他的做法是:我到一個地方,先打廣告,誰先給我錢,我就先給誰賣。那個時候很少人打廣告,廣告一打,錢就來,接著就是排隊拿貨了。

「人旺財旺運道旺,你旺我旺大家旺!」、「我要 O 泡,我要 O 泡, O 泡果奶要要要。」、「三年六班李子明同學,你媽媽拿了兩罐旺仔牛奶要給你。」……旺旺的廣告可謂相當魔性,公仔的形象也深入人心,許多 80 、 90 後都是看著它們長大的。

在快消食品行業中,跟競爭對手相比,旺旺對單品執行力的把握和渠道掌控力非常強,提早就介入到三四線甚至村級渠道中去。並且其產品識別度非常高,在內地休閑食品行業佔據領導地位。

看到旺旺很賺錢,進入者越來越多。 1994 年後,兩百多家食品廠加入「米果大戰」,其中就有同樣來自台灣的康師傅。激烈的競爭使米果價格由最初的 1 公斤 50 元降至 30 元。

面對危機,蔡衍明推出四個副品牌的低價米果,並一口氣將自家產品驟降到 1 公斤 5 元,狠辣令人咂舌。他說:除根之後,才好做。

此後,絕不給對手任何喘息機會的蔡衍明為了降低成本,拚命擴大生產規模。「一下子要蓋很多工廠,我們又沒有那麽多錢。我就給各縣政府寫信說要投資,條件是政府出資蓋好廠房出租給我。」

正值招商引資熱潮,蔡衍明發了 1000 多封信,收到不少回應。此後,他又掀起幾番價格戰,將競爭對手殺得所剩無幾,米果老大的地位再無人撼動,旺旺一度佔據了大陸 85% 的米果市場。

旺旺開始了「跨界」玩法

從 2008 到 2013 年,旺旺的總市值由最低時的不足 300 億港元,上漲到最高超過 1700 億港元,成為港股總市值最高的消費品公司之一。

然而自 2014 年開始,旺旺的下滑趨勢一直未能止住,五年間市值蒸發近千億港幣。當年的 90 後們跟李子明一樣長大了, 00 後卻沒能繼續旺仔情結。回憶殺讓人動容,卻無法持續為其買單。

旺旺的困局主要源於近幾年來中國消費品市場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人們追求更健康、更環保的產品使得一些非健康類的食品被天然食品替代。另外,大陸市場租金和人力成本攀升也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原因。

新生代消費市場的崛起讓很多快消品企業不能獨善其身。一些台資企業已經出現吃老本和溫水煮青蛙的現象,品牌力、產品力、渠道都在逐漸削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旺旺、康師傅在持續下滑。

遭遇中年危機的旺旺無法再自欺欺人,它終於開始直面「問題」。

2017 年起,出於適應消費升級和彌補業績虧損的考慮,旺旺在品牌升級和推廣上開始了「跨界」玩法。旺旺二鍋頭、旺旺洗面乳、金鏈子三件套……只有想不到,沒有旺旺做不到的。一年內,旺旺推出了近 50 款新品,但都沒有像旺仔牛奶這樣的爆款。

2018 年春節, 61 歲的蔡衍明攜一眾高管跳起了「旺旺 style 」。一代食品巨頭,能甘願放下姿態努力吸引年輕人的注意,足見旺旺的誠意和決心。

旺旺公司口號

「一個人失敗過也成功過,但不知道什麽時候還會再失敗,這便是人生。」在自傳中,蔡衍明用八個大字總結了自己的信念:有緣相聚,團結旺旺。他不能忍受有異心的叛將,期待一旦主帥有難,所有員工必須馬上跳出來「捍衛主子」。

二十多歲時,蔡衍明頭一次做自主品牌,帶領部下到十八王公廟參拜求簽,然而竟求到了下下簽,當場所有主管臉都綠了,沒料到他此時竟然拿出鋼筆在簽文上加注「人定勝天」四字。

自從那一次求到下下簽之後,蔡衍明不再算命。他說,「我信命運,但是不算命,因為如果提前知道結果,這樣努力就沒有作為人的成就感跟樂趣了。」

圖片來自網絡

本篇作者|大軍 主編|王滔

編審|陳潤江顧問|王淑琪

轉載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