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牙膏?古人護齒比現在牛

宮廷護齒方

作者/張存悌,劉洋

五香丸

肉豆蔻,丁香,藿香,零陵香,青木香,白芷,桂心各30克,香附,甘松、當歸各15克,檳榔2枚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大豆粒大,常含,咽汁日3次夜1次。

功用:下氣,去臭,治口臭、身臭。5日口香,10日體香,14日衣被香,21日下風人聞香,28日洗手水落地香,35日把他人手亦香。

評注:此為唐代宮廷後妃常用方。本方多用芳香之品,其中肉豆蔻溫中行氣,《名醫別錄》謂其能“去口臭氣”;丁香溫中降逆,健胃止牙痛;青木香行氣解毒,於痛處咬之能治牙痛;藿香理氣和中,辟穢祛濕,以之煎湯含漱,可香口去臭;零陵香祛風辟穢,去臭惡氣;白芷、香附、甘松均為芳香之品,可香口去臭;當歸和血行血;桂心補元陽,鼓舞氣血。諸藥合用可治療多種口腔疾病。

玉池散

地骨皮,白芷,升麻,防風,細辛,川芎,槐花,當歸,槁本,甘草各12克

用法:上為粗散,每用9克,水煎,入生薑3片,黑豆30粒,同煎至七分,去滓,熱漱冷吐。

功用:治牙痛或動搖不牢。

評注:方出《禦藥院方》。方中防風、細辛、白芷、升麻、槁本均為祛風止痛之品,現代研究證實,防風、細辛、槁本均有解熱鎮痛作用,其中細辛尚有局部麻醉作用。升麻則有鎮靜作用,與鎮痛劑合用,可起到協同作用。同時上5味藥均有抑製細菌和皮膚真菌之功。

川芎祛風活血止痛,據藥理研究,本藥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鎮靜作用,還有抑菌之功。當歸補血和血,對中樞神經系統也有鎮靜作用。上述藥物多為芳香之品,方中用之尚可起到化濁辟穢作用。

槐花性涼味苦,臨床上主要作為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藥使用。據研究,槐花主要有效成分芸香甙能使毛細血管保持正常彈性,減少通透性,防止因脆性增加而引起的出血。此外,本品還有抗菌消炎作用。地骨皮功能清熱涼血,“治上膈吐血,煎湯漱口,令齒白,治骨槽風”(《日用本草》)

黑豆,據《食療本草》記載:“和飯搗塗治一切毒腫”。生薑可溫中和胃,芳香化濁,《神農本草經》說它“久服去臭氣。”

本方袪風止痛,解毒消腫,化濁辟穢,確有抑菌消炎、止血止痛之功,適於牙齒宣露、齒根動搖及出血等症。既可內服,又可含漱,內外兼治是本方一大特點。

甘露飲子

熟地黃,生地黃,天門冬(去心),麥門冬(去心),黃芩,枇杷葉(去毛),石斛,枳殼(麩炒,去穰),山茵陳,甘草(炙)各等份

用法:上搗篩為粗末,每用15克,水一大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後。若齒齦宣露腫悶,煎藥漱之,冷熱皆可,極效。

功用:治男子婦人胃中客熱,口氣,齒齦腫悶宣露,心中久熱,不欲食,喜眠睡及咽喉中有瘡,並皆治之。

評注:方出《禦藥院方》,用治胃熱傷陰引起之齦腫咽瘡諸症。方中生熟地、石斛、天麥冬滋陰益胃;黃芩、枇杷葉清胃瀉火,此兩組藥物用治病本。茵陳清熱利濕消腫,可使熱從濕解。枳殼芳香行氣,善治口臭,此為治標之品。全方標本兼冶,治本重於治標,為治齒齦腫瘡良方。

胡鹽方

菊花30克,石斛30克,石膏30克,山楂30克,知母15克,黃柏15克,青鹽9克,石菖蒲15克

用法:共煎濃汁,炒食鹽500克,以乾為度。

功用:專治牙齦浮腫或流血,亦能固齒。

評注:方出《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當系外用搽牙之方。方中菊花、石菖蒲疏散風寒,利濕消腫;石膏、知母、黃柏清熱瀉火,消腫止痛;石斛清熱養胃,可以固齒;山楂活血消腫而止痛;石膏、青鹽質軟而細膩,在方中又可作為磨蝕劑潔牙除垢。

黃連赴宴散

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各3克,細辛,乾薑各1克

用法:共為細末,用米泔水漱口後,搽藥於患處。

功用:此藥專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齒腫痛等症。

評注:方出《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是一首著名的治療舌咽牙齦腫痛良方。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齒腫痛等症多由肺胃熱盛所致,故選用黃芩、黃連、黃柏、梔子以清泄三焦之熱,此為釜底抽薪治本之道。細辛祛風消腫止痛;乾薑之溫熱可以反佐諸涼藥藥性,同時亦有治咽痛之功。本方寒溫並用,配伍巧妙,實為良方。

固齒秘方

生大黃30克,熟大黃30克,生石膏30克,熟石膏30克,骨碎補30克,杜仲30克,青鹽30克,食鹽30克,明礬15克,枯礬15克,當歸1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早起先以此散搽牙根,然後淨面,淨畢用冷水漱吐。

功用:能令牙齒堅固,潔淨瑩白。

評注:方出《太醫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劑》,為西太后常用固齒秘方。方中生、熟大黃與生、熟石膏清熱瀉火,可去胃中之熱,即除去牙病之因。骨碎補、杜仲益腎填精,按照“腎主骨,齒為骨之餘”理論,二藥補腎治本以固齒。青鹽、食鹽殺蟲防腐,保持口腔清潔。明礬、枯礬可以收斂止血,抗菌消炎。妙在當歸一味可以活血止痛。方中石膏為優良磨蝕劑,可以潔牙除垢,牙齒潔白。據向太后獻方者稱,“自先曾祖以來,均搽此散,年屆古稀,終齡不屈一齒,且無疼痛之患,親友中得此方者,亦如之”。

齒敗口臭方

川芎

用法:水煮汁,含之。

功用:去臭。主治口臭。

評注:此亦唐代宮廷單方。川芎氣味芳香濃厚,富含揮發油,故可辟穢除臭,保持口腔香氣。本品善治齒病,《本草圖經》稱“單用川芎含嘴,以主口齒疾。”南北朝醫家陶弘景稱曰:“齒根出血者,含之多瘥。”說明川芎在牙病中善於止痛止血的功效。

仙方刷牙藥

青鹽75克,訶子20個,芝麻碎150克,夏蠶砂21克,旱蓮草45克,皂角60克(不蚛者,去皮)

用法:上同為未,醋漿水和丸,如球子大,曬乾,用新瓦藏瓶內盛藥,用鹽泥固,候乾留一小眼兒出煙,置一淨磚上,用木炭火燒煙淡,藥熟之後即出,旋研。如常刷之,如已白色,百日黑,未白者,半月見效,惟頻刷允妙。

功用:烏髭鬢,牢牙齒,延年遲老。

評注:方出《禦藥院方》。青鹽消炎潔齒,並能“堅骨固齒,明目烏須”(《本草備要》)。訶子酸澀,富含鞣質,具有廣譜抗菌作用,保持口腔不使細菌孽生。芝麻與旱蓮草填精益髄,按“發為血之餘,齒為腎之餘”觀點,此二藥可治本而烏發固齒。蠶砂活血通絡而善止痛,治牙痛之標。皂角除垢去汙,為重要的“清潔劑”。本方雖系外用,卻能標本兼顧,頗具匠心。(注:蚛,蟲咬之意)

白牙藥珍珠散

珍珠4.5克,白檀香9克,石膏60克,烏賊骨15克,白石英15克,海浮石15克,朱砂,白芷,川芎,升麻各7.5克

用法:上為細末,每用少許,以指蘸藥搽牙,合口食久吐津,後用溫水漱口。

功用:潔齒袪垢,治齒齦宣露,牙黃黑不白。

評注:方出《禦藥院方》。方中珍珠、白石英、海浮石、烏賊骨、石膏、朱砂均屬於磨蝕劑,其中珍珠、白石英、烏賊骨、海浮石堅硬而磨蝕力強;石膏、朱砂質軟而磨蝕力小,這兩類磨蝕力一硬一軟,一強一弱,配合使用,可保護一定的磨蝕力而不易損傷牙齒。

方中白檀香與白芷、川芎均為芳香之品,功能辟穢化濁,消緩其他藥物的不良氣味。升麻與白芷、川芎伍用可起祛風止痛作用。

本方功能去汙除垢,芳香化濁,祛風止痛,止血脫敏,尚能防治口腔及牙齒疾患引起的疼痛及出血等。

保牙散

軟石膏30克,川烏9克,草烏9克,花椒9克

用法:以上俱生用,共為末。搽牙,漱口,吐之。

功用:保牙止痛。主治齒痛。

評注:此為明代宮廷用方。主藥石膏清熱瀉火,為治胃火牙痛要藥,同時本品質地細膩,在方中還起磨蝕劑作用,去除牙垢以潔齒。川烏、草烏、花椒祛風通絡,殺蟲鎮痛,是重要的,止痛藥物。此三味藥辛熱,與石膏之大寒互相監製,配伍頗具匠心。

宋度宗舌腫滿口方

蒲黃,乾薑各等份

用法:上為末,乾搽。

功用:主治舌腫。

評注:《芝隱方》記載:“宋度宗一夜忽舌腫滿口,用蒲黃、乾薑末等份,乾搽即愈。”《普濟本事方》亦載:“有士人妻忽脹滿口,不能出聲,以蒲黃頻搽,比曉乃愈。”《本草綱目》雲:“蓋舌乃心之外候,而手厥陰相火,仍心之臣使,得乾薑則陰陽能相濟也。”蒲黃涼血止血,活血消瘀,外治重舌、口瘡。《太平聖惠方》以蒲黃0.38克,露蜂房0.38克(微炙),白魚3克研末,用少許酒調,敷重舌及口中瘡上,常用治小兒重舌、口中生瘡及涎出;乾薑溫中逐寒,回陽通脈,《唐本草》謂其能“治風,下氣,止血",《主治秘要》雲其可“通心氣”,二藥相得益彰,共治舌腫。

文摘自《宮廷美容·養生秘方》,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作者/張存悌,劉洋,轉載請注明出處。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參考學習,不能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用,本平台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責任!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