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師大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重新認識歐洲起源希臘羅馬

這個有所降溫的周末,我們一起閱讀企鵝歐洲史的兩本著作。今天分享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郭小凌(文匯講堂105期嘉賓,時任首都博物館館長)所做中文序的企鵝歐洲史系列第一本《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及原作者的前言摘編。“企鵝歐洲史”包含的9部著作覆蓋了歐洲文明近4000年的歷史。由古希臘羅馬遠古的歷史開始,講述了直到21世紀的歐洲歷史。儘管各位作者的資歷和背景不盡相同,他們基本的歷史觀卻高度相似:在對西方文明進行坦率批評的同時,他們以明確的樂觀態度肯定了這一獨特文化、政治和經濟體制的自我更新能力。我們借此不僅能夠更清楚地看到歐洲的過去,也可能能夠看到一點歐洲和世界以及我們自己的未來。

《企鵝歐洲史·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作者:[英]西蒙·普萊斯、彼得·索恩曼,馬百亮譯,責編趙世明,中信出版集團2019年1月,定價68元

企鵝歐洲史(全套裝共9冊,其中第4冊將於2021年6月出版,第9冊將於2019年12月出版)

【郭小凌中文序摘編】

持有希臘羅馬偽史觀點者,此書必讀

“企鵝歐洲史”系列第一卷《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是一本簡明可信,因而開卷有益的地區史讀物。

兩位歐洲史高手出手,古希臘羅馬史恰到好處縮至30萬字

近些年來,字數不算多卻敘述一個龐大主題的小書頻頻問世,成為國際出版界的一種現象,比如許多冠以“極簡”(the shortest)歷史的國別史、斷代史、地區史、專題史作品。這顯然適應讀者對某個學科方向的社會需求,因為在知識爆炸的年代,在幾萬個專業化的分支學科面前,對於廣大非專業的讀者而言,其實只需知道某個感興趣領域的“皮毛”認識,獲得一些入門的指導,了解認知對象的概貌也就夠了。

“極簡”某個研究學科領域的內容並不容易,它考驗簡化者是否具有把一個容量很大的複雜事物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地表達出來的能力。《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的作者西蒙·普萊斯和彼得·索恩曼是這樣兩位簡化歐洲史的高手。他們把卷帙浩繁的古希臘與羅馬的歷史,濃縮在30多萬字的一冊小書中,線索清晰完整,重大歷史事件和人物的知識點一應俱全,詞條般的說明與釋義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且注意照應古今之間的各種聯繫,不時點出古為今用的借鑒意義,給人合理信服的閱讀印象。

古典歐洲新術語:反應了近代將希臘作為價值觀的態度

書名中的主語“古典歐洲”是一個較新的術語,它借自“古典古代”或“古典文明”等慣用詞組的形容詞“古典”,這是一個具有高度讚譽色彩的定語。“古典”是對英文classical—詞的中譯,這個詞與文藝複興以來西方形成的一門新學科的名稱Classics(古典學)同出自拉丁文形容詞classicus,原義主要指羅馬高級別的公民,如“頭等公民的” 之類,引申義則意味出類拔萃、完美無缺、權威和典型。中文“典”字有標準、規則之義,與classical的意思大體相符。有趣的是,classical並沒有“古”的時間指代,最初的中譯者可能鑒於古希臘羅馬早已變為古代事物,近現代西方人又把古希臘羅馬時代看作是為西方確立基本價值標準的時代,因此在“典”字前加一“古”字,倒也比較貼切地傳遞了近現代西方人對於古希臘羅馬文明的基本認識。順便說一句,對於近現代的一些文化藝術形式,如classical music,若譯作“古典音樂”就與原義不符了,因為它涵蓋的音樂作品均與古代無關,都是近現代的產物。

對“黑色雅典娜”等前古典歐洲史懸而未決問題做了諸多交代

古典歐洲系指在公元前8世紀與公元5世紀之間形成、發展、繁盛與衰亡的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習稱“古典古代”(Classical antiquity),其空間最初局限在以希臘半島為中心、包括地中海與黑海周邊的廣闊地帶,後來則擴展到以意大利半島為中心,東至幼發拉底河西岸,南抵北非深處,西到不列顛島,北至今荷蘭、比利時和德國南部。用作者的話說,“從蘇格蘭一直延伸到尼羅河谷,從葡萄牙的大西洋海岸到亞美尼亞的山脈”。

古典歐洲大體上是從出現希臘字母文字記載開始的,也就是公元前8世紀。這一時間恰好與古典世界特殊的社會和政治結構,亦即公民社會與城市國家的出現大體同步。為此,作者用了兩章多、佔全書約1/4的篇幅敘述愛琴宮殿文明向城邦文明轉化的過程,主要依據幾十年來考古發現的實物史料,輔助以少量傳統文字史料。或許是以往的希臘史對古典希臘一個半世紀的輝煌歷史著墨太多,學界對前古典的希臘史因史料貧乏又不可信,向來草草帶過。所以這本書對已經積累起來的考古材料物盡其用,給前古典時代的希臘史更多的字數,把以往希臘史懸置未決的大問題都或多或少地交代一番,比如關於“黑色雅典娜”、東方化、愛琴文明衰亡原因、多裡安人入侵、特洛伊戰爭、海上民族、線形文字B與字母文字的轉換等等問題的說明。

在特洛伊戰爭中,希臘人為了攻打特洛伊城,造了一匹巨大的木馬,其中藏有希臘士兵

特點一:以國別史方式寫了其他文明史,今昔對比中延伸了歷史意義

作者在寫歐洲史,目光並未局限於希臘與波斯帝國,還分出篇幅書寫國別史不會注意的東西地中海區域其他國家或文明民族的歷史,比如色雷斯、馬其頓、腓尼基諸邦、迦太基、意大利半島的大希臘、埃特魯裡亞等,筆墨不多,但點到新材料、新視角、新詮釋,而且拿出寶貴的篇幅,適時進行今昔對比,如亞歷山大東侵與奧斯曼土耳其西侵的比較,古代馬其頓與今天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的關係,不僅增加了閱讀的趣味,而且延伸了歷史的深遠意義。

特點二:從史學史出發,關注同時代人如何記述和理解自己的歷史

再一個特點同樣是在寫法上。作者有意突出史學史角度的說明,即古希臘羅馬人怎樣記述和理解他們自己的歷史,而一般史書卻隻關注歷史的真實是怎樣的。譬如,在《古典歐洲的誕生:從特洛伊到奧古斯丁》一書的古羅馬史部分,必定少不了獨裁官愷撒的遇刺事件。書中述及古羅馬人對謀殺的兩種對立的認識:共和派和各哲學流派一致認為謀殺一個用不正當手段成為獨裁者的僭主合乎正義;但愷撒的親信安東尼和繼承人屋大維則視謀刺為非法,並在戰勝共和派後神化了愷撒。作者在交代古人如何記載的同時,進一步指出共和末期大史家李維是龐培的同情者,自然對擊敗龐培的愷撒不會有好感,這影響了他的代表作《羅馬史》中的有關敘述。

特點三:突出歐洲各民族的身份定義,如何認識自我與對外族群

這本書還有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是作者力求說明古代歐洲各個民族如何自我定義自己的身份,包括公民、種族、區域、文化和語言等社會文化成分的認同與不認同,比如猶太人、希臘人、高盧人、日耳曼人、基督徒和羅馬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他們眼中的自我認識與對外族群的認識。

近些年,一些古典學專業以外的史學愛好者提出希臘羅馬偽史說。按照這一說法,這本古典歐洲史也應被看作是建築在虛假史料基礎上的想象。希望他們認真閱讀一下這本書,因為它比其他古典世界的史作更多地注意古代歷史編纂的歷史,更多地舉證考古史料和文獻史料的由來、呈現和意蘊,以及古代文本不同形態傳世或發現的過程。特別對廣大古希臘羅馬史愛好者有益的是,這本書還提供了“延伸閱讀”的基本書目,其中包括詳細介紹古代文本來龍去脈的專著和指南,這些著作指明它們與文藝複興時期或19世紀西方學者的晚後編造無關。相信一個實事求是的讀者在閱讀了這些著作之後,對古典歐洲的歷史會有新的認識。

——郭小凌

【作者前言摘編】

從神話到今天,回溯歐洲概念的變化史

2005年10月,在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所在地外面,人們為一座用鋼鐵、青銅和玻璃製作的巨大雕像舉行了揭幕儀式。這座雕像是克裡特島上的聖尼古勞斯鎮(Agios Nikolaos)捐贈給歐洲議會的,描繪的是神話中的公主歐羅巴。從前,主神宙斯愛上了這位名叫歐羅巴的美麗少女。為了贏得她的芳心,宙斯將自己變成一頭膘肥體壯、高貴華麗的公牛,並將她背過大海,到了克裡特島。根據一些傳說,歐羅巴和宙斯育有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名叫米諾斯(Minos),後來成為克裡特的國王。因為歐洲大陸就得名於歐羅巴,克裡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標誌著歐洲歷史的真正開始,所以斯特拉斯堡的這座雕像優雅地象徵著克裡特島在歐洲歷史上的地位。

斯特拉斯堡歐洲議會大廈門前立著一座歐羅巴的雕像

聚焦希臘人和羅馬人,以時間順序,每章突出對國家特徵的討論

本古典歐洲的歷史從克裡特島上所謂的米諾斯文明一直講到羅馬帝國晚期,但是我們無意呈現今天被稱為“歐洲”的整個地區的全部歷史。我們探討的焦點是地中海盆地北部的古老民族,即希臘人和羅馬人。對此,我們無須為偏向性道歉,因為在很長的時間裡,推動古典時期發展的主要是愛琴海、巴爾乾南部和意大利半島的民族。本書的九個章節是按照時間順序排列的,因為對歷史的分析必須要結合對事件發展過程的把握。我們努力避免提出不受時間因素限制的說法,例如“希臘人的某某觀”或“羅馬人的某某觀”。

關於歐羅巴的古老神話,並沒有固定不變的唯一版本。即使是非常普遍的想法也植根於特定的情況和事件。歷史必須從某個點開始講起,而本書的起點早於關於古典世界的大部分講述。我們從克裡特島上的米諾斯文明和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宮殿時期開始講起。我們也會考察它們和愛琴海東部以及其他地區的鄰居之間的關係,重點是小亞細亞西北部的特洛伊。在第二章和第三章,我們的視野繼續向西擴展,將整個中部地中海世界納入其中。我們會考察宮殿時期崩潰之後的動蕩時期(所謂的黑暗時代),以及希臘和意大利早期城邦的出現。第四章和第五章講述的是從古典時代到希臘化時代的希臘歷史。在此期間,希臘城邦的文化傳播範圍遠遠超出其愛琴海的家園,深入了亞洲的腹地。第六章和第七章又回到了意大利半島,講述了羅馬共和國的建立及其海外治權的發展,最終,共和製崩潰,羅馬從共和國變成了帝國。第八章是對羅馬帝國運行機制的深入分析。最後,在第九章中,我們探討了公元4世紀帝國體制的轉變、基督教對帝國與日俱增的影響,以及這一時期對“古典”文化的態度轉變。聖奧古斯丁試圖將基督教文化與羅馬的“古典”遺產調和起來,本書在這裡結束正合適。

因此,本書各章涵蓋的地理範圍會隨時間而變化。每一章都從對背景和範圍的簡要闡述開始,並對所考察的區域範圍做一些說明。每一章的主要內容是對這一時期國家特徵的討論。這個國家實行的是宮殿製、城邦製還是君主製?它的面積有多大?該地區有單一的中心,還是有多個中心?那裡的聚落達到什麽級別?這一區域和外圍世界之間有什麽樣的聯繫?希臘和羅馬歷史上明顯的中心地區(克諾索斯、斯巴達、雅典、馬其頓和羅馬)將得到應有的重視,一些不那麽著名的地方也會在本書中反覆出現。

貫穿全書的三個主題:記憶、共同體身份、空間及概念

雖然我們的講述大致按時間順序進行,但我們所努力提供的不僅僅是對古代世界的一個簡單陳述。我們的目的是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中探討以下三個主題。

第一個貫穿全書的主題是“記憶”。本書是對記憶的歷史研究,但是並沒有簡單化地在對過去所謂的“真實”和“虛假”的記憶之間劃出界線。所有的歷史都是一種記憶行為,歷史學家試圖將歷史記錄下來以保存對過去的記憶(正如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其《歷史》開篇所說的那樣)。對於研究歷史的意義,可能還有其他的說法,但這一點無疑是最基本的。回顧過去,反對那些出於不良動機而改寫歷史的人,這是我們的道德義務,但歷史學家不能(或者說不應該)說自己就是客觀真實的守護者。歷史至少在部分上是一種人為的建構,是智力、社會和政治壓力的產物。這並不是說記憶和歷史是一回事。歷史學有嚴謹性的規則,為的是提出站得住腳的、符合真相的主張。歷史敘事與記憶敘事的建構方式不同,但是記憶和歷史之間也有相似之處。無論是記憶還是歷史,對過去事件的講述都不是直來直去的,關於過去,兩者都有自己的版本,而兩者都是自己時代的產物。研究前人記憶的趣味在於它聚焦於特定民族的自我理解,這使我們能夠更加真切地理解他們的世界。

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及其著作《歷史》

本書的第二個主題是共同體身份。對歷史的利用是定義共同體身份的一種方式,但並不是唯一的方式。本書探討了古代歐洲各個民族不斷變化的自我定義的方式,其中包括公民、種族、區域、文化和語言等。我們特別關注羅馬帝國治下人們的不同文化身份,包括希臘人、猶太人和基督徒。羅馬帝國曾試圖在其臣民中培養一種特定的羅馬身份嗎?它成功了嗎?羅馬的許多臣民確實借鑒了羅馬人的生活方式(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為“羅馬化”),但在帝國的不同地方,這種借鑒的形式大相徑庭。我們將會看到,在公元後的前3個世紀,羅馬西部各省的“羅馬化”導致其歷史記憶的廣泛消失,在很大程度上,羅馬高盧和不列顛的居民成為真正意義上“沒有歷史的民族”。相比之下,在帝國的東部省份,古典希臘歷史的記憶不僅得以保留,而且被賦予各種特權(並為羅馬帝國政府所鼓勵)。其他少數群體在他們共有的宗教信仰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公共身份認同。我們會重點考察猶太人和基督徒這兩個群體,研究他們對彼此的看法、他們對過去的不同認識以及對當時世界的看法。

本書的第三個主題是空間和概念上的。如果記憶的主題中有一部分內容涉及“古典”不斷變化的定義,那麽還有一部分內容就是對不斷變化的“歐洲”概念的分析。從2004 年到2007年,歐盟持續擴張(從14個成員國到27個成員國),“歐洲”的外部邊界似乎令人不安地遊移不定。十年之後,“歐洲”很可能與現代伊朗相鄰。然而,尤其是在西歐,許多人在意識深處依然保留著“舊歐洲”(早期歐盟的範圍)的自然邊界。當然,即使這個“舊歐洲”也不是一個自然的存在,而是一個歷史和文化的建構。在本書的不同章節,我們將探討“歐洲”在古代是何時被定義的,以及是怎樣被定義的,從最初為了將其和“亞洲”(赫勒斯滂海峽以東被波斯人統治的地區)區分開來而下的定義,到後來由從蘇格蘭延伸到幼發拉底河的羅馬帝國所創造的新的空間體系。在本書所涵蓋的時期裡,“文明”世界的一個或多個中心發生了變化,對這個世界的邊界也有過不同的界定,邊界常常是由海洋、河流和山脈這樣的自然特徵決定的。

【目錄】

【序作者簡介】

郭小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史學研究所所長,兼中國世界古代中世紀研究會秘書長,北京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北大希臘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文明古國研究所名譽所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職稱聘任委員會委員等。2005-2016年任首都博物館館長。研究方向為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學史。

2016年,郭小凌做客第105期文匯講堂《我們今天為什麽還要閱讀湯因比》

【編輯感言】

要把上下近千年古希臘羅馬的歷史濃縮在短短30萬字以內是不容易的,這也是為什麽這本書被冠以“極簡”的原因,但篇幅簡短不代表內容簡單。簡短而不簡單,考驗著作者的功力。正如該書序作者郭小凌教授所說:該書“簡明而可信”,之所以可信,靠的是持論公允,不偏不倚;史料詳實,有一說一。傅斯年說,歷史學就是史料學,有一份材料說一分話。這本書更多地關注古代史的編撰過程,條分縷析、庖丁解牛般地分析歷史演進的來龍去脈,從而成就了這本簡明但不簡單的地區史讀物。那些對古希臘、羅馬史的疑古派們也不細讀一下,必能實現開卷有益、掩卷而思的效果。(趙博)

欄目策劃:李念

編輯:袁琭璐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