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知道一歲半到三歲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嗎?

欒靜媛諮詢師原創文字,新浪首發,轉載請註明作者和出處,文字部分不要做改動,配圖來自網路,圖文無關。

@心理諮詢師欒靜媛 十餘年線上諮詢經驗,擅長領域:婚姻、情感輔導,性心理,親子教育,情緒減壓,私人心理顧問。

幼兒期是一個人生理與心理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的理論觀點認為人的發展歷經八個主要階段,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相應的核心任務,當任務得到恰當的解決,就會獲得較為完整的同一性。

通俗的說,就是我們人在不同的年齡段都有一個最重要的需求,渴望獲得實踐與滿足,作為年輕的父母應對這一時期孩子的心理特點有全面充分的了解,就能有效地幫助孩子建立一個更加健康積極的心理和行為模式,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行動能力。

今天主要了解一下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的心理發展需求和任務是什麼,以及怎麼做才能夠既考慮到實際生活的安全問題又不會壓抑了孩子的成長規律和天性。

一歲半到三歲的孩子需要完成自主任務的實踐與克服害羞(或懷疑)解決兩者之間可能產生的衝突。

這一時期的孩子學習並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尤為重要的是學會了怎樣表達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產生了"有意志"地決定做什麼或不做什麼的自主意識。

而這時候父母出於愛護保護的角度往往容易阻止孩子的行為,所以這個時期孩子與父母的衝突很激烈,就是通常表現的所謂不聽話,什麼都愛跟大人對著來反著來,尤其在小朋友吃飯、大小便、遊戲以及睡覺的過程中,經常會反覆用"我"和"不"來反抗外界控制,也就是第一個反抗期的出現,父母在與孩子的互動中需要注意兩個方面——如何建立規則和主動安排任務

一,建立規則的最佳方式——溫和的堅持

父母有責任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幫助他們建立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如果一味的聽之任之、放任自流,將不利於兒童的社會化,導致以後行為出現偏差,埋下隱患,而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覺得自己不應該積極主動做出行為和解決問題,在對孩子的保護或懲罰時過分溺愛或嚴厲,就會令孩子產生懷疑,並感到害羞。

因此,把握住"度"的問題,比如在對孩子進行不隨地大小便訓練,使他們對骯髒的隨地大小便感到羞恥,訓練他們按時吃飯,節約糧食,按點睡覺等生活習慣和規則時應採用溫和並堅持的態度,才有利於在兒童人格內部形成意志品質,避免急躁和粗暴,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對於堅持合理正確行為時穩定的心態。

二,培養孩子自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自信心——主動安排日常生活任務

父母除了教導和訓練孩子一些合理行為以外,更要注重給孩子提供主動施展和體驗自己能夠自主運用肢體與頭腦配合行動完成任務解決問題的機會。

俗話說三歲看老,所以,我們在面對這個年齡段什麼都想嘗試都認為自己能行的小朋友,不可一味的過度保護,或者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能乾,為了避免孩子發生危險行為,家長應主動營造和布置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任務,讓孩子的心理獲得充分滿足,建立自己是有能力的,遇到挫折時能夠通過想辦法與實踐解決問題的經驗與自信心。

比如,小孩子缺乏合理判斷力,想要搬動家裡的大椅子,這個行為是危險的,但是,我們可以在這之前就要求孩子吃飯的時候遊戲的時候給家長幫忙,搬自己的小椅子,端自己的小碗等,給孩子準備小的水盆,讓他學習自己洗襪子,幫助大人整理家裡的小物件,收拾玩具,給孩子一塊乾淨的抹布擦桌子等,帶孩子逛街時,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小包,分給孩子一點東西,自己背回來等,事情雖小,對孩子身心體驗來說卻是決定性基礎性的。

尤其當孩子不能完成任務或者在實踐過程中發生種種突發情況時,更是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好機會,埃裡克森把意志定義為:"不顧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懷疑心理而堅定地自由選擇或自我抑製的決心"。

希望年輕的父母重視培養孩子良好生活習慣,建立規則的同時,多引導和幫助孩子身體力行的獲得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的積極體驗,與小朋友共同成長!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