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少年變回小BABY,孩子「行為退化」家長怎麼辦?

前陣子,網上一則《9歲女孩「爭寵」,「退化」成嬰兒》的報導說,一對父母生了二孩後,與父母分床睡了2年的9歲大孩突然拒絕獨自睡覺,也不想上學。有時她像個受驚嚇的小貓,時刻想往媽媽懷裡躲;有時更像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不停地要求媽媽「抱抱」。

孩子這種行為在醫學上被稱為「行為退化」。為什麼孩子的行為會「退化」?「退化」對孩子有什麼影響?孩子「退化」,父母又該如何應對呢?

「行為退化」是心理問題

從心理角度來講,「行為退化」是指人們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挫折時,他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方式會倒退到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行為表現突然變回了幼兒甚至嬰兒的時候,從而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要。這種機制可以發生在孩子身上,也可以發生在成人身上。

心理專家表示,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要學習成長的議題,當孩子的生理年齡一直增長,可是該學習的本領沒有學,孩子就跟不上成長的步伐了。入學後,就可能會出現孩子適應不了的挫折、困難,甚至是障礙,一旦遇到超出他們心理承受能力更大的挫折時,有的孩子就會出現「行為退化」。長此以往,對孩子的認知、人際交往等都會造成心理發育上的影響。

孩子出現「行為退化」,可能和父母忽略他們有關,也可能和父母之前過度關注,之後突然減少有關。一些父母生了二孩後,把關注更多地放在了更小的孩子身上,對於大孩子尤其是已經有自理能力的大孩,父母會當然地覺得他們能自己照顧好自己,又加上父母的精力有限,容易忽略掉大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其他心理需要。時間一長,大孩子的心理就可能產生變化,用「行為退化」來告訴父母,自己還是個孩子,也需要父母的關愛和呵護。孩子尋求父母的關注是生理需要,也是他們的情感需要。

養育方式不一導致出問題

除了上述情況外,還有兩種情況,孩子也可能會「行為退化」。

首先,養育方式不一致的孩子。現在,很多父母上班忙,孩子白天都由長輩帶,晚上才是父母帶。父母和長輩帶孩子的方式不一樣,有的長輩沒有考慮到,甚至沒有尊重到孩子每個階段成長髮展的需要,還用幼兒或嬰兒的方式養育他們,可能會導致孩子「行為退化」。

其次,遇到學業壓力或人際關係壓力的孩子。孩子上小學後,人際關係增加了,也要完成學業任務,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不足以支撐學業和人際關係帶給他們的壓力時,他們就會利用「行為退化」來逃避。

四招應對孩子行為「退化」

當孩子出現「行為退化」,父母應該如何應對呢?可以從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父母要提醒自己,不僅要關注小的孩子,而且還要騰時間來關心大孩子,讓大孩子知道,父母是同時愛著兩個孩子的。此外,父母還要給大孩子建立身份。這樣,孩子也不會因為成為哥哥或姐姐,就感覺到失去了父母的關注和關愛;同時,父母要密切關注孩子成長髮展議題。每個年齡段,孩子的發展議題是不同的,父母需要學習。

第二,由長輩帶孩子的家庭,如果兩輩人的養育方式不同,父母需及時和長輩們交流,形成家庭共識和合力,保持家庭教育和愛的連貫性、一致性。

第三,讓大孩子適應現實。孩子不可能永遠在父母的保護下成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種各樣的事,壓力和挫折也會接踵而來。當孩子出現行為「退化」時,父母需要陪伴和關心孩子,並且有效地幫助孩子提高認知,培養起大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責任和擔當,從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第四,所有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莫過於「言傳身教」。每個人都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父母也在學習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改進。因此,要認識到,父母是什麼樣的人比父母做什麼更重要,父母畢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做出了好榜樣,孩子必定能受到良好影響;父母給孩子給家庭付出了多少愛,必然會收穫來自孩子和家庭更多的愛。

(李艷鳴)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