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於無聲處:讀婁紹昆先生《中醫人生》有感

導讀一本好書值得我們一推再推。最早關注中醫出版的小夥伴可能會發現之前發過一篇《中醫人生》內容的節選。小編這幾日在上《傷寒論》的課,老師在課上也多次推薦婁紹昆先生的《中醫人生》,今天看到了邢斌老師讀《中醫人生》的感想,我想對於一本好書是能引起大家共鳴的。邢斌老師在此文之後還又寫下這樣的話:「這是一部厚重的書,我的讀後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是讀書體會之一二而已。」對於書中的精華,我想需要我們細細品讀。

《經方醫學論壇》王曉軍

「如果說讀了劉力紅先生的《思考中醫》喚起了我對經方醫學學習的熱情,那麼婁先生的這篇美文則更加堅定了我認真學習並運用經方醫學的信念,相信在黃煌老師的帶領下,經方醫學必將步入輝煌而成為未來醫學之主流!感謝婁先生如此精彩的文章!!!」

《經方醫學論壇》zillion

「婁老師的文筆很像偵探推理故事,一層一層地解開謎團,言簡意賅,非常引人入勝,像身臨其境一樣的感受到張先生的指導,謝謝婁老師!!」

《中醫之門》純青

「我的名字叫張純青,現居美國,是美國拉斯維加斯時報創辦人、社長兼總編輯,現已退休。我不懂醫,但讀此文,有迴腸盪氣之感,實在感佩!婁醫師從困苦中走出來,達到他人生的高峰。他為人正直,心腸火熱,思慮敏捷,言談風趣,是大智慧型人物。。」

於無聲處:讀婁紹昆先生《中醫人生》有感

幾年前,《南方周末》有個專欄叫「書海泛舟記」。作者范福潮親切地回憶黑暗年代裡父親教他讀書,以及周圍讀書人的故事。這些文字讀來絕沒有慷慨激昂的感覺,這裡邊也沒有或淒慘,或壯闊的傳奇故事,可是我被深深地吸引了。在那個壓抑、動蕩的社會裡,竟然有一些普通人不計功利地默默讀書做學問,不禁使我想起錢鍾書先生說過的「大抵學問是荒江野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養之事」。

前年我發起創辦《中醫思想者》文叢,邀請婁紹昆先生撰稿。婁先生寄來了他從醫經歷的片段,編委們讀後大呼過癮!這些文字刊登於《中醫思想者》文叢第一輯,頗受好評。

此後,婁先生完成了他的自傳,題目是「中醫人生——一個老中醫的經方奇緣」,近日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推出。這些天,我懷著欣喜認認真真地拜讀了全書。這次的閱讀體驗,與讀范先生文章的感受是近似的。

婁先生從1962年寫到1979年。這17年,中國社會從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到另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時代影響,甚至改變了一個人的命運。婁先生也從一個高中畢業生,待業青年,四處打工者,鄉村教師,最終成為通過浙江省中醫藥人員考核選拔的執業中醫師。

婁先生是幸運的,他的身邊不乏良師益友,在這個最容易使人沉淪的年代裡,互相幫助,互相扶持,光陰沒有虛度,文革後大多成為各個領域中的拔尖人才。在書中,我們也很少看到人性惡的描寫,相反洋溢著人性的光輝,溫暖著、鼓勵著我們這些讀者。

當然,對於一個中醫師來說,閱讀本書的另一重大收穫,那就是對中醫,對《傷寒論》和經方的更深切認識和臨床經驗的獲得。

婁先生的良師益友,如果沒有作者手中的筆,一定會被埋沒。如果這樣,那真是太遺憾了!這些民間智者,不求聞達,沒有著述流布,可他們的思考與實踐,真是不簡單!

譬如何黃淼先生,曾與作者父親在同一所中學教書,受其老中醫嶽父影響而學習中醫針灸,臨床療效顯著。何先生善於把握複雜事物的規律,如把針灸取穴歸納為五方面內容,即:八總穴、八會穴、局部取穴、背部督脈尋找阿是穴、病位交叉對應取穴。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使青年婁紹昆歷四十多年而難以忘懷那如沐春風的一個夜晚,他深深體味到什麼叫做「大道至簡」,什麼叫做「真理樸素」。

何先生還是深刻的。他清醒地認識到整體觀念之弊——「由於它忽視了局部疾病也有相當獨立存在的可能性,忽視這類局部病變對整體性治療的不應答性,診治上經常出現捨近求遠的現象。譬如明明是局部『牙石』造成的牙齦出血,不從局部下手治療,反而辨為腎病,勞而無功,就是中醫學辨證系統和治療技術的缺陷所造成的,今後在現代中醫學的發展過程中需要進一步地加以完善。」這樣的認識足以促使今天的中醫師反思!

蔣老先生是婁先生在福建光澤打工時遇見的一位老中醫。他是上海川沙縣人,家學淵源,青年時代受過系統的中西醫教育,曾求教過陸淵雷先生,也聽過惲鐵樵、徐衡之、章次公諸先生的課,後一改而成為經方派醫家。

蔣老當時在街上擺攤看病。他說:「在動亂的年代我喜歡在大街上擺攤看病,一是為了方便流離失所無處就醫病人能及時得到診治;二是為了了解動蕩變化的時局,可以及時地想方設法使自己趨利避害。這幾年是這樣,抗戰時在重慶、昆明我也是這樣。

仲景說過:『留神醫藥,精究方術』的人,一定要『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此之謂也。」足見蔣老是一個有愛心、有思想的人。蔣老臨床經驗豐富,婁先生當時做了記錄,書中多有介紹,值得讀者臨床學習借鑒。

又如汪阿姨,是作者1971年新房的鄰居。她談吐不凡,不過幾句話就讓青年婁紹昆婁紹昆目瞪口呆,自嘆不如。汪阿姨的中醫知識來源於父親,也源於名醫張簡齋的傳授。她熟練掌握了16首方劑及其對應的病證,執簡禦繁,竟頗能治療一些常見病、多發病。

汪阿姨告訴婁先生,左金丸的辨證要點是:口苦、頭痛、吐酸;香連丸則要抓住突然腹痛、腹瀉、裡急後重三個癥狀,而且治療效果與病程有關,如果一得病就馬上服藥效果最好,若等到第二天才服藥,效果就差了。

婁先生日後屢屢用到汪阿姨的這些經驗,《中醫人生》中舉了部門集體旅遊途中一位女同事患急性腸炎的故事:這位同事突感腹痛,停車後衝到草叢中,十分鐘後上車,但一上車馬上又折回草叢,如此幾次,因在途中大家一籌莫展。這時婁先生拿出攜帶的香連丸,患者服後不到2分鐘就回到了車上,稱讚:「這葯太神了!」周圍的同事也像看魔術一樣,禁不住歡呼起來。

再說說龍泉縣的名醫仲萬春先生。當時作者在龍泉一工地打工,因為某些機緣而得以拜識。

仲先生自述因日本漢方家的著述而入經方之門,他對青年婁紹昆說:「我最懷念的是《皇漢醫學叢書》原典夜讀的那些歲月。每當人靜夜深,只有我家二樓的燈光亮著。我打開書,安安靜靜,一字一句,嘻嘻咀嚼張仲景、吉益東洞、丹波元胤、山田宗俊、長尾藻城等中日醫學先哲的文章,聆聽他們的教誨,這是何等的快樂啊!過去,《傷寒論》的入口處就像地獄的入口處一樣,確實令人畏懼。吉益東洞、湯本求真等人披荊斬棘為現代經方開闢了一條路徑,給後學者掙脫了不少的束縛和羈絆,給我們帶來了福音。我就是通過這一條學習的道理,在備受艱辛之後才得以進入仲景醫學的大門。」

仲先生介紹了他對《傷寒論》脈法的研究,特別注意與現代中醫教科書進行對比;介紹了大塚敬節先生髮現的康平本《傷寒論》,例舉了這一版本的諸多優勝之處;還指出桂枝湯證的一大類型是無汗的,桂枝湯自身的功效並非解表,而是調和營衛、補養氣血。其論證嚴密,令人信服,我想這不僅僅會讓當年的婁紹昆產生震動,也一樣會讓今天的讀者深思吧!

婁先生良師益友中,最使其受教,也最讓讀者受教的是張豐先生。

張先生原是中學校長,1958年因右派身份被下放當工人,因而自學中醫。他的學習路徑與一般人迥然不同:憑藉紮實的日語功底,從漢方入門,再讀《傷寒論》原著,而且他智慧超群,故能直入堂奧,臨床療效卓著,見解新穎深刻。有5年的時間,在那青藤小屋,婁先生時常向張豐先生請益,聆聽高論,無論是理論還是臨床,都有長足進步。

《中醫人生》是一部近60萬字的厚重之書,而有近一半篇幅與張豐先生有關,足見他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張先生高論迭出,如他說:「《傷寒論》和《內經》是兩個連體的嬰兒。我們祖先對自身疾病和診治的關注,可能是出於單純的實用需要,亦可能是因為對這種健病之變的現象引起了濃厚的興趣。實用需要與興趣愛好,兩者是不相等的,前者是出於實際的生存需要,後者更多是出於祖先對世界的認識、好奇和追問,前者發展成為經方醫學,後者發展成為醫經醫學。」由於它們是同一歷史階段的產物,同時產生,同步發展,所以雖然起點不一樣,發展的方向也不一樣,但研究的對象畢竟是一樣的,所以就會有許多共同的話題和言語。正因為這樣的交叉和混同,引起了幾千年的誤會。

張先生認為,日本吉益東洞提出的「方證主義」和《傷寒論》研究「去《內經》化」的觀點,雖然是偏激的,但也是非常深刻的。「對漢方醫學古方派來說,如果沒有這樣一個矯枉過正的舉措,就無法掙脫『被《內經》化』的狀態,就無法恢復以《傷寒論》為主體的診治體系。」這樣的觀點,對中醫院校走出來的中醫師來說,可謂石破天驚、振聾發聵!

經方醫學的辨治思路是方證辨證。一般人心目中的方證辨證就是抓住幾個主症和脈象進行論治,有不少對方證辨證不以為然,認為這無異於對症治療。

張豐先生指出:「方證辨證的實質是『方證狀態』的辨證。它不僅僅是以幾個主症、脈象為唯一的診斷要點,還包涵著體質的鑒別、疾病譜的考察等內容。這樣的辨證思路使臨床處方用藥有了更加明確的依據,使中醫臨床學從「醫者意也」的隨意性中走出來,成為一門循規蹈矩的臨床技術。」為什麼方證辨證不是對症治療,為什麼有的人臨床運用方證辨證得失參半?在這裡,張先生給出了答案!

其實不僅僅是這五位民間智者,《中醫人生》還介紹了不下十位作者的良師益友,他們的人生智慧、醫學智慧不單單使青年婁紹昆受益,也吸引著我,啟發了我。限於篇幅無法一一介紹,真希望讀者認真讀一讀本書。

看到這裡人們或許會問,為何我獨獨沒有介紹作者本人的思想與經驗。其實,婁先生常常在書中坦陳自己的不足與缺點。這裡有作者的謙虛,也有作者對他良師益友的摯愛,因而毫不吝嗇地把大量的筆墨用在記敘他們的事跡與話語上,可是顯然地,如果沒有作者本人的用心思索與刻苦努力,能有今天有成就的名老中醫嗎?能有讀者手上的這部煌煌大著嗎?

當然,《中醫人生》中也有作者的思想與經驗,但我期盼著作者再著新篇,不再以回憶錄的形式著述,而能為我等中醫師多寫些理論思考與臨床治驗,成系統地一部部寫下去,我期盼著!

魯迅詩雲:「萬家墨面沒蒿萊,敢有歌吟動地哀。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文革中萬馬齊喑,可是我們借婁先生之筆,聽到了驚雷!

近些年來,中國的大學病了,中國的學術病了,不少有識之士針砭體制,並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議,但病人仍未有起色。好在這只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由於社會的進步,網路的發達,我們有機會見識到民間獨立學者的才華,這或許也可以稱為「於無聲處聽驚雷」吧!衷心希望「獨立思考、自由思想」的精神不死,民間中醫奏起精彩的樂章!

……以下是廣告時間……

給大家推薦《中醫人生——一個老中醫的經方奇緣(增訂版)》,點擊閱讀原文可直接購買

編輯推薦

這次精裝增訂版更是詳細講述了婁先生通過自學從一無所知的中醫小白到成為正式中醫執業醫師的整個過程,對於每一個自學中醫的人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同時,所有關心自己身體健康的人也可以從輕鬆的閱讀中發現一種為家人或自己排憂解難的療法。

本書不是一般的回憶錄,而是婁紹昆先生思考中醫、思考經方的記錄。初學中醫時的迷茫,百思不得其解時的困惑,遇到良師指點後的豁然開朗,交友切磋學術火花四迸時的激動,都在這本書中娓娓道來。婁先生對經方醫學中六經、方證、體質等重要學術範疇的獨特視角和觀點,對《傷寒論》及其日本漢方的深刻認識,以及對張豐等師友學術觀點的闡釋發揮,都是本書的亮點。

END

版權聲明

本文轉自邢斌老師豆瓣讀書,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時請註明出處。封面圖片來自攝圖網正版圖片庫。-0423,歡迎投稿嘮嗑。

覺得不錯請點贊!

大家都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