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藥靠什麼走出唐人街?

謝奇正在用深針療法為一位患者治療眼疾。李卓 攝

英迪國際大學中醫系學生在學習中藥藥劑相關知識。龔春輝 攝

吳清順接受採訪。李卓 攝

給眼睛針灸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這家中醫診所已為超200萬人義診

12月的馬來西亞正逢雨季,淅淅瀝瀝的夜雨過後,氣象微涼。一大早,南方日報「岐黃海蹤——中醫藥文化全球深調研」團隊從吉隆坡沿西南方向驅車40餘公里,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巴生。

一間布置精緻簡約的診所內,76歲的名中醫鄧慧堅正為病人施針,只見她手握銀針,選穴、著力、撚轉、提插,一氣呵成。不一會兒,外面又來了五六位患者等待看診。

在馬來西亞,走出唐人街的中醫藥不僅受到華人的青睞,也得到其他族裔的認可。近年來,隨著當地政府推進規範化監管,包括中醫學在內的馬來西亞傳統與輔助醫藥在臨床、醫藥和教育等方面從行業自我管理向立法管制過渡。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不斷推進,當地中醫藥事業迎來發展新機遇,成為中馬兩國人文交流與經貿合作的新熱點。

●南方日報特派記者 龔春輝 李劼 李卓 歐旭江 胡良光 馬來西亞報導

人才培育??

本土中醫高等教育蓬勃興起

82歲的馬來西亞華人黃先生患糖尿病已有50年。西醫診療顯示,他患有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與輕度白內障。為此,黃先生輾轉吉隆坡多家公立醫院治療,但都收效甚微。不久前,他的視力突然急劇下降、淚流不止。見狀,家人向當地名老中醫謝奇求助。

在吉隆坡民康醫務所內,待黃先生閉目後,謝奇以左手輕推其眼球向外側,右手持針,而後向睛明穴緩慢垂直進針,並留針15分鐘。待針感傳至黃先生整個眼睛,謝奇緩慢提針。「太神奇了,我的視力清晰了很多,眼睛的腫脹感也緩解了!」黃先生驚嘆不已。

年逾古稀的謝奇是2014年馬來西亞名老中醫傑出貢獻獎得主、世界中聯經方專業委員會副會長,探索運用針刺療法診治疑難雜症已近50年。為運用科技手段進行臨床研究驗證,他與馬來西亞拉曼大學合作開展青光眼課題研究。近些年,他多次赴廣州、深圳、重慶、台北等地參與經方班學術研究會,主講眼疾深針療法。

「作為一門古老又頗具創新特色的學科,深針療法源於中醫眼科針灸體系,用之得當的話,效果顯著。」馬來西亞中醫眼科學會會長林金海博士表示,經過謝奇等華人中醫師多年的研究與推廣,深針療法在馬來西亞日漸走紅,並引起多國中醫界同行的關注,這正是中醫藥文化在當地開花結果的縮影。

近年來,為吸引年輕人的目光,加速推動深針療法國際化,謝奇時常赴吉隆坡各大學中醫系開辦講座。「馬來西亞中醫藥高等教育正迅速發展。」謝奇高興地說,從2009年至今,馬來西亞已有7所私立大學成立中醫系,開設本科與研究生課程。「相信以後會有更多大學加入進來,中醫界將百花齊放!」謝奇對未來滿懷憧憬。

在這些高校中,飲「頭啖湯」的是英迪國際大學。2009年,經馬來西亞高教部批準,該校成為馬來西亞首家獲批開展中醫學本科教育的機構,首批招生4人。

「中醫系實行中英雙語教學,學製5年,核心課程與教材參照中國高校。目前全系在校生約60名,其中既有華裔學生,也有巫裔學生,還有數名來自鄰國的留學生。」英迪國際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黃靈頌指出,中醫系現已培養了70餘名畢業生。

截至2018年底,英迪國際大學中醫系已有12名畢業生通過申請中國政府獎學金,赴中國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其中1人已畢業回馬來西亞發展。在黃靈頌看來,中國是中醫藥的起源地,赴中國留學是一種「朝聖」,「尤其是廣東,與馬來西亞在地理環境、草藥品種、疾病譜等方面類似,我鼓勵學生去廣東實習、深造」。

規範管理??

中醫有望被納入政府醫療體系

私立大學申辦中醫學系浪潮的出現,與馬來西亞政府對傳統與輔助醫藥教育工作的管理密切相關。2009年起,隨著馬來西亞高教部批準私立大學以全英語或中英雙語授課形式提供中醫教育,原有的民間中醫學院被官方禁止招收新生。其中,創辦於1955年10月的馬來西亞中醫學院被高教部要求轉變辦學模式,並改為非華語教學。目前,這所馬來西亞中醫總會下屬的民辦中醫學院已停辦多年,正按照馬來西亞高教部的要求重新申辦。

記者採訪獲悉,政府加強對傳統與輔助醫藥的管理不單體現在人才培養方面,在臨床、藥物、科研等領域亦是如此。

「2016年,馬來西亞國會通過《傳統與輔助醫藥法令》。目前,衛生部正製訂法令的具體條例,而後將分階段推進法令執行。」馬來西亞衛生部傳統與輔助醫藥局局長吳清順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根據法令,當傳統與輔助醫師註冊規定實施後,所有馬來西亞中醫師須向衛生部傳統與輔助醫藥管理委員會申請註冊,符合既定標準者可獲註冊證與執業證。

與此同時,馬來西亞藥品管理局也在推進對中藥材的規範化監管。馬來西亞中國醫藥保健食品商會副會長林隆髮指出,厚樸、麻黃、細辛、威靈仙、甘遂、附子等中草藥在馬來西亞已被列入管制名單,不能作為中成藥使用。

對此,馬來西亞「90後」華人中醫師陳瑋盈表示,一方面,政府立法規範管理可以有效打擊冒牌行醫、非法制售假冒偽劣中藥或中成藥產品等行業亂象,也有助防範中醫執業活動中的違規行為,保障患者與醫師權益;另一方面,一些方劑中的重點中藥被嚴格管制,給中醫藥執業者帶來一定的衝擊與挑戰。

在馬來西亞中醫總會副總財政林迪衛博士看來,當前包括中醫學在內的馬來西亞傳統與輔助醫藥由行業自我管理過渡至政府立法管制,其實質是以法律法規形式承認執業者的水準,並適度提高執業門檻,「相信在實現專業化、合法化之後,傳統醫藥將逐步被納入政府醫療體系」。

慈善接力??

施醫贈葯惠及各族群

作為傳統醫學的重要一環,中醫學正贏得越來越多馬來西亞民眾的信任。不過,當地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之路並非一帆風順。

馬來西亞中醫總會總會長楊偉雄博士指出,過去中醫藥曾長期被排除在官方醫療體系之外,政府不支持亦不禁止。為捍衛中醫藥界的權益、繼承與發揚中醫藥文化,民間執業團體應運而生。

「華人先輩於上世紀20年代成立了最早一批中醫藥民間團體。」楊偉雄表示,「馬來西亞中醫藥行業組織一度超過了40個,各州都有,醫療機構在各地亦湧現出來」。

創立於1954年的吉隆坡中華施診所便是其中的一個典範。在該診所各診室門楣的大理石匾上,均可見「捐贈」「捐獻」等字樣。在一樓大堂國專紀念堂的牆壁上,還留有一塊古老的芳名錄。

「1959年,中華施診所舉辦5周年紀念暨新廈開幕雙慶,這塊芳名錄列的正是當時熱心捐資鄉親的名字。」馬來西亞中醫總會秘書長郭偉康表示,作為一家豁免所得稅的慈善機構,中華施診所創立至今共為230萬餘人次進行義診。2012年,中華施診所開設分所——中華中醫院,為更多人提供施醫贈葯服務。

林隆發說,馬來西亞中醫藥事業的發展與中國粵閩等地先民移居南洋的歷史大潮相符,從誕生之日起就自帶慈善功能。

19世紀中後期,馬來西亞出現了首批中醫館。它們多附設於華人會館,除施醫贈葯外,還為在異國離世的鄉親提供施棺助葬等慈善服務。之後,隨著華人融入當地社會,中醫藥公益服務的對象擴展至馬來西亞各族群,並在一代代中醫師中接力傳承。

每年,楊偉雄都要組織馬來西亞中醫總會的中醫師走進社區與村莊開展義診,推廣中醫藥特色療法。「到2028年,公會希望創辦一家以公益形式向大眾開放的中醫藥專科醫院,為民眾提供完善的輔助醫療選項。」他說。

此外,楊偉雄計劃將公會直屬的中華施診所發展成馬來西亞政府培訓中醫師的臨床基地,並逐步將其打造成為國際中醫界交流的主流平台之一。

■對話

馬來西亞衛生部傳統與輔助醫藥局局長吳清順:

新生代中醫藥人才

赴粵深造漸成風尚

南方日報:中醫藥在馬來西亞的發展狀況如何?

吳清順:在馬來西亞,中醫早已走出唐人街。除了街頭不時出現的打著「針灸」「推拿」等字樣的招牌,6000多間中草藥店鋪散布在馬來西亞各地。

目前,中醫學等傳統醫學的診療費用不在馬來西亞醫療保險範疇之內,這使得中醫藥服務對象受限,病種多是慢性病與終末期疾病。我預計,傳統醫學服務納入政府醫保體系至少要5年之後。

南方日報:當前,馬來西亞政府如何對中醫中藥進行管理?

吳清順:在馬來西亞,傳統與輔助醫藥包括馬來傳統醫學、印度傳統醫學和中醫學等,還包括輔助醫學、順勢療法和伊斯蘭教醫學。2007年,政府首次把部分傳統與輔助醫藥服務納入國家公立醫院服務體系。目前,馬來西亞共有15所政府公立醫院可以提供傳統與輔助醫藥服務。其中,有4所醫院把中草藥運用於癌症輔助治療中。

對中醫藥,「醫」的管理由衛生部傳統與輔助醫藥局負責,「葯」的管理由衛生部藥品管理局負責。《傳統與輔助醫藥法令》管理的主要對象是馬來西亞的執業醫師群體,不涉及中藥材。

南方日報:中馬兩國在中醫藥方面的交流與合作情況怎樣?

吳清順:2011年,馬來西亞和中國簽署中醫藥合作備忘錄。兩國每兩年召開一次政府間的雙邊會議,商討合作項目進度。委派針灸輔助麻醉和草藥腫瘤學專業的中醫師就職於馬來西亞政府公立醫院、提供短期課程和獎學金機會等內容被列入其中。

目前,已有廣州中醫藥大學等5所中國內地公立中醫院校通過了馬來西亞公共服務局的審核,往後一旦馬來西亞衛生部設立傳統與輔助醫師的政府職位,這5所大學的畢業生經傳統與輔助醫藥局註冊後,便可進入馬來西亞公立醫院服務。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馬來西亞與中國在中醫藥方面的合作交流進入迅猛上升期。而且,受益者並不局限於公立機構。馬來西亞不少私立大學與中國廣東、廣西等地中醫院校、中醫醫院合作日益密切,馬來西亞新生代中醫藥人才赴廣州、深圳等地深造正在成為新風尚。

此外,馬來西亞地理位置優越,可有效異塵餘生周邊市場,發揮傳統藥物國際貿易轉運站站的作用。近幾年,馬來西亞與廣東在中藥材貿易方面的合作日趨活躍,涵蓋中藥飲片、中成藥與配方顆粒等,為中馬經貿往來增光添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