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北京站二輪開票丨《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起源與歌劇也有關?

對於很多剛入坑音樂劇的小夥伴來說,可能已經大致了解到歌劇音樂劇的區別,但是對於兩者之間的具體關聯還有點模糊,所以今天來追根溯源一下,來說說音樂劇的“起源”其實是↓

歌劇之於音樂劇:叫“爸爸”

論資排輩的話,歌劇要比音樂劇“古老”出快2個世紀了。歌劇最直接的起源是15世紀末的幕間劇(Intermedio),比如一些寓言劇、神話劇或田園劇。


但被廣為流傳的歌劇起源,是從16世紀末出現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達芙妮》(Dafne),由於該作品的樂譜只剩下殘片,所以人們通常又把1600年上演,保留完整的,由利努契尼寫腳本,佩裡卡契尼作曲的《猶麗迪茜》(Euridice)作為最早的一部歌劇

歌劇《猶麗迪茜》(Euridice)劇照


但是!!!世界上第一部公認的歌劇是1607年由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

蒙特威爾第代表作歌劇《奧菲歐》劇照


那歷史上的第一部音樂劇呢?

叫“爸爸”時間到了

1728年首演於倫敦的《乞丐的歌劇》(The Beggar's Opera),由約翰·凱創作,當時被稱為“民間歌劇”,它採用了當時流傳甚廣的歌曲作為穿插故事情節的主線。

《乞丐的歌劇》劇照


但對於美國來說的第一部音樂劇,應該是1866年的《黑魔鬼》(The Black Crook)


歌劇和音樂劇“分道揚鑣”後


最大差別成了“唱”


後來音樂劇的發展越來越偏流行音樂以及流行音樂的樂器編制,相比於歌劇需要的那種“不用麥也能傳達到劇場每個角落的特殊美聲唱法”,音樂劇對演唱的要求就更“隨意”了些,漸漸地,宣敘調詠歎調就在現代音樂劇中“銷聲匿跡”了(不加以歌劇那樣強調區分了)。


科普tips


宣敘調(recitativo):不帶旋律結構的演唱部分,通常用於交代劇情;

詠歎調(aria):通常用於表達角色感情,帶旋律結構的唱段。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選自的音樂劇《EVITA》其起源也與歌劇有關?


張英席在《聲入人心》第6期中演唱的《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原曲名《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正是選自作曲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和作詞巨匠蒂姆·萊斯合作的音樂劇《EVITA》艾薇塔(又被譯作《貝隆夫人》),以二戰前後阿根廷充滿巨變的歷史進程為背景,講述了伊娃·貝隆波瀾壯闊且充滿傳奇性的人生經歷。


但在1978年導演哈羅德·普林斯執導音樂劇《EVITA》之前,這部音樂劇其實最初源於1976年的發行的同名搖滾歌劇專輯。(所以“大佬”這期的選曲還是跟“歌劇”有緣分)

昨日《EVITA》首演倒計時15天

——第1個秘密:起源


《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這首歌起初就被收錄在專輯中,一開始只是用此曲替面臨死亡的EVITA向阿根廷人民表達不要為她哀悼之意。此專輯耗時近4個月才完成,《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的旋律和出自同名專輯的另一首《Oh What A Circus》相同,但通過不同的編曲,比如後者就加入了拉丁舞曲元素,加上不同的填詞,讓旋律的氣質有了截然不同的變化。《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這首歌當年在UK Music Charts榜單上位於第一,並且該唱片獲得了英國唱片業(BPI)的金牌認證,銷量超過100萬張

1976年發行的《EVITA》搖滾歌劇專輯


隨後1978年同名音樂劇《EVITA》中也加入了此曲。音樂劇第二幕以胡安·貝隆總統的就職典禮為開端,EVITA首次以總統夫人的身份亮相,隨後發表了著名的“陽台演講”並唱響這首歌曲,以此來感謝並號召民眾的繼續支持,也成就了音樂劇中最經典的一幕。



購票就戳我的鏈接:

立即購票

貓眼APP--演出頻道

微信-支付-電影演出賽事

美團/點評-電影演出


原版音樂劇史詩巨製《艾薇塔》Evita- 北京站

第二輪開票

開票場次

11月23日丨周六 19:30(周末場)

11月24日丨周日 14:30(周末場)

11月24日丨周日 20:00(平日場)

11月26日丨周二 19:30(平日場)

票價

1080/880/680/480/280/99(平日場學生票)

1180/980/780/580/380/180(周末場)

地點

北京丨世紀劇院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