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搖滾音樂劇的史詩之路 | 《貝隆夫人》解析之導演篇

提到音樂劇《貝隆夫人》,出現在腦海中的通常是傳世名曲“阿根廷別為我哭泣”,以及麥當娜領銜主演的同名電影,涉足音樂劇的觀眾還會知道“韋伯名作”的頭銜,或者因迪士尼而揚名天下的詞作者蒂姆·萊斯。而與這部傑出作品的另外一位功臣——原版導演哈羅德·普林斯和他對作品的貢獻,常常被國內觀眾忽視。


640.webp.jpg

哈羅德·普林斯

事實上,在該劇舞台版創作期間,韋伯尚未成為音樂劇金字招牌,(在兩部成功作品之後的幾部新作也遭遇了滑鐵盧)。而普林斯已經是著作等身、名揚歐美的音樂劇巨擘。無論是社會影響力還是藝術創作方面,普林斯都為《貝隆夫人》給予了巨大的貢獻。如果沒有他點金手,《貝隆夫人》很可能會被淹沒在60-70年代的搖滾音樂劇大潮中。

 

640.webp (1).jpg

安德魯·勞埃德·韋伯和哈羅德·普林斯

搖滾專輯變身戲劇文本 

1978年,普林斯在韋伯的反覆遊說下,同意執導《貝隆夫人》,但他拿到手的只有一盤同名搖滾音樂專輯,儘管韋伯和萊斯為專輯創作了“阿根廷別為我哭泣”、“Oh What a Circus”等一系列蟬聯流行排行榜前十的熱門金曲,卻缺乏音樂劇的重要元素——劇本。


640.webp (2).jpg

蒂姆·萊斯和安德魯·勞埃德·韋伯

當時兩位創作人只是想基於這位富有爭議的女性生平,創作一部符合時代音樂導向的搖滾音樂劇。這些歌曲提煉了伊娃貝隆的多個人生片段,但沒有貫穿各個片段之間的線索。而韋伯和萊斯,均不具備撰寫戲劇性場面串聯片段的能力,同樣原本已經兩個小時的專輯,再進一步追加內容,將顯得更為冗長。此外,排練開市在即,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在大比例的調整現有素材。而普林斯是他們唯一可以依靠且能力挽狂瀾的人。

640.webp (4).jpg

《貝隆夫人》百老匯上演所幸的是,這已經不是普林斯第一次“挽救劇本”。儘管他本人並不劇本撰寫劇本的能力,但擅長通過縮減歌曲、加入純配樂段落、修改歌曲內容的戲劇性設定的方式將碎片式現成素材改變成線性故事內容的能力。

首先,他調整了上半場歌曲“晚安,謝謝你”(Goodnight and Thank You)歌曲的設定,原曲是嘲諷伊娃在社會階層中向上爬時被利用的男人,是一首評論式的靜態歌曲。普林斯將歌曲的舞台呈現設定進行了調整,直接演繹出伊娃社會地位不斷攀升的過程,不僅將歌曲動態化,豐富了觀賞體驗,還濃縮了伊娃長達10年的“發跡史”,在戲劇結構上承上啟下。


640.webp (5).jpg

歷史上的貝隆夫婦

其次,原專輯中,伊娃丈夫——後來成為總統的胡安貝隆的出場被一句歌詞一筆帶過。而普林斯要求韋伯和萊斯,追加了歌曲“可能性的藝術”(The Art of The Possible),作為他的出場曲目。這首歌曲旋律簡單,歌詞重複,但從舞台呈現側重展示胡安在軍隊角力中不斷打敗對手,權傾一時。同樣以動態形式與伊娃發跡史相呼應,也為兩人後來的惺惺相惜奠定了基礎。


640.webp (6).jpg

音樂劇《貝隆夫人》

然後,通過修改“貝隆新歡”(Peron’s Last Flame)的設定,原曲是軍隊成員和權貴對貝隆和伊娃的諷刺批評。調整設定後,歌曲變成了軍隊成員和權貴以第三人稱形式,講述貝隆和伊娃當權後的種種行徑。該歌曲在上下半場反覆使用,上半場歌曲再現了兩人權勢的上升,而下半場則揭示了伊娃病重貝隆政權逐漸被消解的史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就這樣,在普林斯生花妙手的點化下,原本孤立碎片的片段被完整串聯起來,而《貝隆夫人》也因此,從一張平面的搖滾專輯變成了一部完整立體的戲劇文本。


640.webp (7).jpg

《貝隆夫人》原始的百老匯版海報

舞台再現好萊塢巨片 

和《貝隆夫人》精彩絕倫的舞台呈現相比,構造完整戲劇文本的成就又顯得微不足道了。同為音樂劇大師的桑德海姆曾評價這樣評價普林斯:“他的手裡只會出大手筆作品,連《理發師陶德》這樣室內劇體量的復仇戲碼,都能被他做出大歌劇的格局來。”自然,他不會輕易讓《貝隆夫人》從指間溜走。

儘管這部作品的音樂,更多是融合古典、搖滾、拉丁節奏和抒情大歌,在展示伊娃傳奇人生的同時,予以嘲諷和解構,並無巨集達氣魄。但故事背後大開大合的歷史沿革,為普林斯提供大廣闊的發揮空間。他最為擅長的大場面調度和電影化的舞台呈現技法,被發揮到了極致。


640.webp (8).jpg

音樂劇《貝隆夫人》劇照

全劇開場1952年貝隆夫人病逝,民眾前往葬禮現場悼念;1934年,伊娃初到阿根廷首都,震驚於國都天氣萬千、名流聚集,與此同時底層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熱之中;1944年,為爭取貝隆競選總統,伊娃號召工會舉行大規模遊行;1946年貝隆總統就職典禮,伊娃以第一夫人身份對全民演講;以及聲勢浩大的歐洲多國出訪。這些大場面,很多導演通常會選擇避重就輕,而普林斯只會迎難而上,以虛實結合的方式一一展示了這些裡程碑式的歷史事件。


640.webp (9).jpg

音樂劇《貝隆夫人》劇照

如果說《劇院魅影》中普林斯成功的在舞台上營造了上百人參與化裝舞會的瞬間,那麽《貝隆夫人》裡的大型場面更是更新版,我們將在舞台上見證數以萬計的壯觀群眾場面,觀眾無不為之折服。

除了巨集偉場面之外,普林斯標誌性的電影化舞台語匯也得到了廣泛的運營。伊娃在玫瑰宮陽台總統就職典禮上演講場景中,伊娃在天橋上演唱“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觀眾處在陽台下民眾第一夫人的視角。


640.webp (10).jpg

《貝隆夫人》中總統就職典禮的仰視效果

演唱結束後,伊娃腳踩的舞台機構旋轉180度,觀眾又變成了在玫瑰宮內的視角,俯視著民眾朝賀貝隆夫人的場景。前一場景類似特寫,後一場景類似全景鏡頭,點面結合的捕捉到伊娃的演講細節和民眾歡呼的場面,類似的手法也出現在《劇院魅影》裡克里斯汀一鳴驚人的場面中,只不過前者更加恢弘且富有想象力。

在“阿根廷面貌一新”(A New Argentina)中,普林斯又使用了分屏技巧,將貝隆夫婦、遊行民眾、便衣警察等多組角色同時展現在舞台上,類似電影快速剪輯效果,密集的演繹了一次大規模遊行的方方面面,呈現效果令人驚歎。


640.webp (11).jpg

音樂劇《貝隆夫人》劇照

除了在表現形式上的創意之外,普林斯也在情節鋪陳方面成績斐然。在前面提到的歌曲“晚安,謝謝你”展示了伊娃十年的“奮鬥史”,從初到都市的無名小卒,變成模特、廣播演員、電影明星和社會名流,普林斯獨具匠心的採用了一個舞台機械,將伊娃公寓門改造成了一個旋轉門,不斷的有男人從這個旋轉門中走出。

隨著從門裡走出的男人社會地位的逐漸提升,伊娃的行頭也越發的華麗和高級,以蒙太奇形式在短短的4分鐘裡,展示了她社會地位提升的漫長歷程。這一場面,無論是構思還是表現手法,在百老匯音樂劇歷史上都是裡程碑式的創新。


640.webp (12).jpg

音樂劇《貝隆夫人》劇照

普林斯好萊塢巨片的技法,呈現音樂劇,不僅從形式上打破了傳統舞台劇各場面之間相對獨立、缺乏連接的問題,讓音樂劇呈現出更為動態流動的面貌,更極大的拓展了音樂劇舞台技巧的外延,使得《貝隆夫人》的觀劇體驗和它的音樂一樣走在時代的前沿。

 多樣化解讀的導演構架 

 雖然說大家普遍認為是麥金托什在商業模式上創新,推廣了音樂劇“標準化製作”形式,讓一部音樂劇在全世界各地都演出,都能達到同樣的品質和演出效果,但從藝術創作角度,正是普林斯開啟的創作技法讓這一模式成為可能。他為一部音樂劇奠定的導演構架好似一個骨架,為劇目的舞台呈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即使多樣化差異化的表演與解讀,也不會讓劇目最終的呈現南轅北轍。

640.webp (13).jpg

哈羅德·普林斯執導《貝隆夫人》百老匯首場排練

電影大師希區柯克的創作技法裡面,鏡頭語匯是最為重要的,鏡頭主導了敘事和情感表達的走向,演員和其他部門的表現則是在這種走向上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普林斯的舞台技法與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他的創作集中在設定的舞台效果與調度,主導敘事、情感和人物上,極少對演員的表演細節進行細節上的指導,因此也不時被批評“導布景的精力大於導演員”。

但正是這樣的創作理念,不僅能保證劇目在不同國家、地區和演出之間保持相對穩定的效果,也為每場演出的演職人員在不違反整體構架前提下提供了廣闊而自由的發揮空間。

《貝隆夫人》便是如此。該劇的倫敦西區首演版,集合了一個極其反常的團隊,男主角切的扮演者是一位幾乎沒有舞台劇經驗的搖滾歌手大衛·埃塞克斯(David Essex),製作人是指望他在樂壇的號召力為演出的票房作保障,女主角伊蓮·佩姬(Elaine Paige)尚未成為傳奇人物,當時雖有舞台表演資歷,卻從未擔當主角,兩人並不是普林斯的首選。

640.webp (14).jpg

搖滾歌手大衛·埃塞克斯

但作為導演,他並未對製作人的選擇提出質疑,而是巧妙的結合演員條件進行創作。對明星而言,與其強迫他挖掘表演,不如借力其個人魅力。普林斯讓埃塞克斯將自身搖滾歌手的叛逆不羈氣質放大,儘管不能做到角色血肉豐滿和層次鮮明,卻也能達到“切”這個角色反諷鞭笞女主角的戲劇型功能,而且他依靠個人獨特魅力的演藝,是其他演員無法複製和模仿的。

640.webp (15).jpg

飾演“切”的大衛·埃塞克斯

而有一定表演基礎的伊蓮·佩姬,普林斯指導她遵從文本規定演繹角色,加之她出色的唱功,在舞台上亦然大放光彩。

640.webp (16).jpg

伊蓮佩姬飾演的“貝隆夫人”

本劇的百老匯版則完全是另外一番情景,女主角飾演者帕蒂·盧波恩(Patti Lupone)和男主角曼迪·帕廷金(Mandy Patinkin)雖然也不是享譽舞台的巨星,但都是頂級學府茱莉亞音樂學院戲劇系畢業,擁有豐富話劇、音樂劇甚至影視表演經驗的青年才俊,因此普林斯在排演期間給與了兩位演員極大的創作自由。

640.webp (17).jpg

帕蒂·盧波恩飾演的“貝隆夫人”

帕蒂在尊崇最基本框架情況下,對劇本和唱段進行了近乎天馬行空的自由發揮,她沒有刻意挖掘角色的豐富層次和複雜內心,而是以排山倒海的氣勢和強大的人物魅力震懾觀眾。

640.webp (18).jpg

帕蒂·盧波恩飾演的“貝隆夫人”

話劇經驗更為豐富的曼迪則是以方法派詮釋角色,脫離了角色搖滾嗓的音樂設定,用其獨特的男高音戲劇性的演繹韋伯的旋律,將原本遊吟詩人式的角色塑造的更加血肉豐滿。

640.webp (19).jpg

曼迪·帕廷金

有意思的是,曼迪遵循的方法派強調人物台詞、演唱、舞台行動的人物動機,而普林斯的導演手法更注重舞台調度和整體效果。在排演“金錢滾滾來”(Money Keeps Rolling In)段落時,兩人的理念差異發生了衝撞,在一段演唱結束後,普林斯要求曼迪完成從舞台後區到前台中央的調度,曼迪左思右想都無法找出這個調度背後的角色動機,於是向普林斯谘詢原因,極少給角色摳戲的普林斯給出的答案是:“因為是我讓你這麽走的。

640.webp (20).jpg

”飾演“切”的曼迪·帕廷金

曼迪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解釋,在下一次排練走完這個調度,他不由自主的聳肩攤手錶示“不可理喻”,而這個小動作,與切對伊娃在“金錢滾滾來”中的財政政策表示“不可理喻”恰好契合,普林斯當場決斷說:“對了,就是這個效果,你的這個動作請在後面的排演中予以保留。”這次摩擦產生的火花,也變成了百老匯一則美談。帕蒂與曼迪也因為在劇中的出色表演,躋身百老匯一線明星行列。

640.webp (21).jpg

表演層次豐富的曼迪·帕廷金

在依照普林斯創作意圖排演的多個《貝隆夫人》版本裡,儘管整體調度和處理技法完全一致,但是演員表演豐富多樣,呈現出不同的魅力,完美實現了同樣導演構架下的多樣化解讀,也讓劇目愈久彌新。

640.webp (22).jpg

1996年《貝隆夫人》音樂電影,麥當娜主演

正因為普林斯的妙手生花,將《貝隆夫人》從最初的搖滾專輯,變成在音樂劇舞台上呼風喚雨的史詩巨製。他導演的版本在美國曾經創下了三個全國巡演團各地開花的記錄,並從70年代末一直演繹到21世紀初,足跡遍布英國、美國、歐陸、澳洲、亞洲、非洲。只不過因為舞台劇本身載體的限制,這個版本在國內的普及率非常低,觀眾對劇目的認識仍然局限在電影版。

640.webp (23).jpg

所幸的是,2019年即將展開全國巡演的《貝隆夫人》正式依照普林斯原版導演手法進行排布的,屆時我們將有機會現場領略這位傳奇導演的不朽魅力!

 場次資訊

音樂劇史詩巨作《貝隆夫人》Evita-上海站

開票場次: 9月6日19:30 

 9月7日19:30

9月8日19:30   9月10日19:30

9月11日19:30

 9月12日19:30 9月15日19:30

演出場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

票價:1280/1080/880/680/480/280/80

【購票請點我!!!】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