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版天台告白:跟父母溝通有多絕望?

“改變一個成年人的觀念總是很困難,在許多地方,是青少年們在包涵、諒解父母。”

這是如今許多中國家庭的真實寫照。

最近,一段影片在網上引起熱議,也讓人真切體會到,中國父母面對孩子時,有多麽“傲慢”。

影片節選自一檔綜藝《少年說》,節目中,中小學生們站在高台上,面對台下的老師、同學、父母,大聲喊出自己的“心裡話”。

01

“居高臨下”的父母

“最愛”別人家的孩子

初一女孩璟頤,還沒上場就十分不看好這次對話,她忍不住歎氣:“等我說完,我媽媽一定會懟死我。”

璟頤有一個好朋友吳笛,她是“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校第一”的學霸,也是掛在媽媽嘴邊的“別人家的孩子”。

媽媽經常拿吳笛和璟頤做比較,還會打擊她說:“你看人家吳笛,數學好,英語好。你成績這麽差,她怎麽會和你做朋友”。

耿耿於懷的璟頤,在台上委屈得幾乎要哭出來:“你自己的小孩,也很努力,為什麽你不看一下?”

媽媽聽到後,先是肯定了孩子的努力,然後話鋒一轉:“但是,光努力是不夠的。”

媽媽又講述了一大段學習方法論,以及各種大道理。

璟頤又問了一遍:“為什麽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換來的依舊是媽媽的連珠炮,“我認為,我認為……”。

即使她明確懇求媽媽:“能不能不要再說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好了?”

媽媽還是在為自己的“打擊教育”辯護:

“我不打擊你,你就該飄了。”

中途,璟頤偏過頭去,擦掉眼淚,但媽媽的說教還是沒有停下:“你真的要去改!”

直到下台,璟頤才放聲痛哭。

好朋友吳笛上前來幫她擦掉眼淚,安慰她:“我媽媽總是誇你,你也是我的‘別人家的孩子’。”

之後,戲劇化的一幕上演了。

璟頤媽媽口中“別人家的小孩”吳笛也上台了,可是在她的父母眼中,還是有更優秀的“別人家的小孩”。

因為體育不及格,性格太內向,她的所有努力都被爸媽全盤否定:“你看你們班的每一個同學,體育都及格了。而你,什麽都不行!”

最後,吳笛道出了總是被父母忽視的一點,也是許多同學的心聲:“我們成長路上, 遇到的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家的孩子,而是自己。”

有人評論說,最悲哀的不是這些孩子,而是無數人在璟頤和吳笛身上,看到了曾經的自己

02

喜歡和不喜歡

都要壓抑在心裡

有人曾這麽總結中國父母與孩子間的相處模式:“缺乏溝通,不善表達,羞於說愛。”

能有一個平台讓孩子說出心中一直想對父母說的話,不少網友表示,這種形式很新穎。

但很快有人認出,節目情節和日本綜藝節目《校園瘋神榜》裡的經典環節“未成年的主張”十分相似。

可是日本的中小學生們是用告白“甜虐”了所有人,中國的中小學生們,在父母的“強權”之下,似乎連說喜歡和不喜歡的權利都沒有。

《校園瘋神榜》的出發點是“鼓勵孩子們向喜歡的人去表達愛,是一場關於愛的啟蒙。”,學生們都勇敢地站上天台,去表達自己的愛意。

有一位男生,一連說了七個“喜歡你”。

有一位女生,知道喜歡的男生已經有了女朋友,選擇用這種方式,來終止這場暗戀:

“我要乾脆地放棄喜歡你這件事,如果我有了新的喜歡的人,到時候請為我的戀愛加油。”

男生很認真地聆聽著,為女生送上了自己最真心的祝福。

不管告白有沒有得到回應,大聲說出藏在心裡的喜愛之後,孩子們都會被誇讚很勇敢,他們自己看起來也是如釋重負一般。

這段節目在網上引起瘋狂轉發時,有網友表示,看完並不覺得早戀是一件多麽可恥的事情,什麽時候能在國內看到這樣的節目?

現在,告白的形式被搬到了我們的綜藝裡。但告白的對象,卻變成了偶像、家長和老師們。

有一位女孩上台後,先是給大家製造了一個懸念:“今天我要給一個男生告白,他不帥,還很胖,還愛喝酒,可是我就是喜歡他的才華。”

主持人一臉震驚:“這麽大膽的嗎?校長還在下面呢!”

下面的同學們也開始起哄,一臉期待的表情。

在萬眾矚目的時候,沒想到女孩嘴裡蹦出的名字是——李白。

沒錯,就是大家熟知的,唐代著名詩人李白。

除了對偶像告白的,還有對媽媽、哥哥、甚至對陌生人的告白,但大多數都是表達感謝。

而比起說“喜歡”,節目中更多的是大膽吐槽“不喜歡”。

比如,希望家長不要再逼著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情。

男孩說,不想每天吃蘋果和雞蛋。

以及,不喜歡家長“一門心思都在工作上”。

女孩說,父母工作太忙,沒時間陪自己,家長會別人的家長都來了,可是自己的家長卻缺席了。

不喜歡爸爸把溫柔都給了家裡養的狗。

一些看過節目的網友感歎:“中國父母,都被孩子慣壞了。”

節目中的00後小孩們的表現,讓人能夠輕易看到他們身上閃閃發光的地方。

有的孩子,能夠準確捕捉別人的優點,發自內心地讚美朋友,對閨蜜說:

“你是無可替代的,對嗎?”

有的孩子,勇敢自信,敢於挑戰傳統觀念,比如,一位男生為自己喜歡的健美操正名:

還有些孩子,能夠體諒父母的辛苦,大方地表達對父母的愛,比如,因為媽媽年齡相對較大,希望媽媽多花點時愛她自己。

但是,面對這些可愛孩子所吐露的心聲,有些家長的回應則讓人尷尬。

有一位熱愛舞蹈的小女孩,因為成績下滑被媽媽取消了舞蹈課。

但她無比熱愛跳舞,她希望媽媽能讓她繼續學舞蹈。

媽媽先是答應了,但又提出了附加條件:“考進全校前100名。”

在女兒的請求下,才把條件放寬為“前150名”。

這些孩子,每一個都有他們獨特的優點,可是父母眼中,卻似乎只有成績。

他們不敢大聲說“喜歡”,因為早戀是父母眼中的“洪水猛獸”;

他們不能說“不喜歡”,因為“成績那麽差,憑什麽提要求?”或者因為“爸爸媽媽都是為你好,你要聽爸媽的!”

即使是鼓起勇氣的表達,也常常無法得到父母真正的認可和了解。

他們體諒著父母的付出,卻總是無法換來平等的尊重和溝通。

03

在孩子面前

父母永遠是“上級”

不僅是在節目中,生活中幾乎每一天,父母和孩子間都在上演著這樣的幾近無效的溝通。

知乎上關於“和父母無法溝通你有多絕望”的提問,有兩千多個回答。

每一個回答背後,都是一個無奈的故事。

比如自己的感受總是被忽略,“每當我遇到問題,我媽的第一反應不是安慰,不是提建議,而是罵我打擊我”。

想法常常被父母質疑:“我說想當科學家,他們說我天真,說我無知,不想和我探討更多可能。”

甚至因為一點小事就被全盤否定:“一個大學生這點事都做不好,書都白讀了。”

就像有網友說的那樣:

中國家長和孩子的矛盾在於,家長總是覺得“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你變得更好”,可孩子卻覺得“你做的一切正在毀了我”。

於是雙方從來不肯互相信任,更別提有效溝通。

有人對比了中日版的“天台告白”,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麽我們的中學生不敢真的向喜歡的人表白?”

很大一部分還原因於,我們太習慣於“父父子子”式的上下級模式,忘記了將孩子作為平等獨立的個體來對待。

父母將早戀視為洪水猛獸,一味壓製,而忽視了對孩子情感上的引導和支持。

之前有一篇文章寫的是,父親發現了女兒早戀後,跑去女兒的學校,請她喝咖啡,像一個朋友一樣跟她交談,一邊肯定女兒,一邊推心置腹地給她提供男性視角,最後女兒自己意識到,當前要重視的是高考。

但真正能做到這樣的父母,少之又少。大多數父母因無法轉化,於是粗暴、野蠻地禁止。

父母和孩子有效溝通的缺失,不僅會損害親子間的關係,還可能讓孩子走向極端。

福建一對00後“富二代”表姐弟從小移民國外。

姐姐8年前就向父母提出要回國生活,父母不允許,家人之間經常因為這件事吵架。

借一次回國探親的機會,姐弟倆趁機離家出走住進了南昌的一家賓館。

兩個人很快花光了所有的錢,走投無路的他們買了兩把水果刀,準備對計程車實施搶劫,兩個小時後就被警方抓獲。

而她的父母只是覺得不解,自己花那麽多時間精力賺錢,為了培養女兒送她去國外,她還有什麽可不滿足的?

這個女孩喜歡待在中國,這裡有很多朋友,但父母隻覺得出國才有前途,絲毫不肯尊重女兒的意見。

有效溝通其實並不困難,簡單到可能只是一個說話方式的轉變:少一些“你必須、你不該”,多一些“你要聽聽我的建議嗎?”

而從根本上來說,除了溝通技巧,更重要的是應該真正地將孩子視為平等的溝通對象。

對於人生經歷尚淺的孩子來說,他們可能更需要一個指引者,而不是管理。

指引意味著,父母需要放下傲慢的姿態,從學習、情感、生活習慣到興趣理想各方面,跳出“父母”的身份。

無論孩子的想法和行為是否幼稚,都需要被尊重和被傾聽,而不是傲慢地、簡單粗暴地說:“不可以”。

孩子從來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他們生來,隻屬於自己。

來源 | 談心社

排版編輯 | 中國網教育頻道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