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朝官員中有沒有哪個官員的級別超過正一品?

順治年間,清朝入關,仿效明朝制度,確立品級,並規例滿、漢官員俱以品級區分待遇、地位,以示一視同仁,起到收攏人心的效果。清朝將官員品級分為九品,每一品有正、從兩個級別。

所以,正一品在一般官階下,級別最高。他們可以享受朝廷給予的最高待遇。除了俸祿、住房、出行規格外,正一品官員退休後,也有極好的退休待遇。除了退休俸祿,還可以讓子嗣更容易踏上仕途,免受科舉考試的艱辛。

但正一品並非級別最高的官階,與官階級別相對應的,仍有爵位。爵位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清朝在入關前,也設立了爵位制度。

只不過,當時爵位制度仍十分混亂,與職位互相混淆,且大多分封武職官員。皇太極時期,武職逐漸與爵位分離,清朝設立了公爵、昂邦章京、梅勒章京、甲喇章京、半個牛錄章京。

順治元年,又在公爵以下,確立侯爵和伯爵,由此定下八等爵位制度。順治四年,清朝徹底剝離武職與爵位的關係。清朝爵位制度,逐漸完善。

而這套制度,便形成後來我們熟悉的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九等爵位。這些爵位,仍與官階品級對應。

它們當中的公、侯、伯三等爵位,屬於超品,級別高於正一品。子爵對應的,則是正一品。但這些定例,需要到乾隆年間才形成。

因為清朝爵位制度的變化。所以,在不同時期,級別可以高於正一品的官員,並不相同。如果是在努爾哈赤時期,當時只有公爵屬於超品級別。這套制度仍是沿襲後金女真制度,並沒有十分完善,仍有很多混淆的地方。

到皇太極稱帝後,除公爵外,又加封異姓功臣王爵。當時比較有名的就是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他們都是在崇德元年加封王位的。後來到順治年間,又有吳三桂、孫可望被加封為王爵。

這些藩王地位極高,手上有錢有槍,即便是皇帝也要對他們禮讓三分。更何況朝廷一品大員。不過,隨著清朝逐漸坐穩天下,藩王成為朝廷心腹大患,削藩成為朝廷大事。

隨後引發三藩之亂,康熙成功平定藩王,此後便不再分封王爵,最多只是用來追贈,並沒有實際效果。

而到順治年間,清朝設立侯爵、伯爵,康熙年間又廢除實際異姓功臣王爵後,公爵、侯爵、伯爵,就成為地位超過正一品的級別。在公爵、侯爵、伯爵中,仍有更為細微的區別。

公爵中可以分為一、二、三等公爵。侯爵中,又可以分為一、二、三等候爵和一等候爵兼雲騎都尉,伯爵中則分為一、二、三等伯爵和一等伯爵兼雲騎都尉。它們的級別都高於正一品。

清朝比正一品級別高的官員,看似很多,實際數量仍是有限。這跟清朝初年重視武職,以軍功為升階的傳統有關。

異姓功臣的爵位,都會以次一級的雲騎尉為升階部門。比如一等伯爵獲得一個雲騎尉,就是一等伯爵兼雲騎尉。如果獲得兩個雲騎尉,就會升階為三等候爵。

這種依次遞增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官員的升階難度。即便是曾國藩立下的軍功,也僅僅獲得一等勇毅侯的爵位。李鴻章被追贈為一等候,而左宗棠僅是二等候。

這種異姓功臣的爵位,可以承襲。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就繼承了父親的爵位。不過,如果沒有特殊的軍功,每承襲一次,都會再下降一個級別,一直降到最低級的恩騎尉,才能世襲罔替,不再降級。

朝廷這個做法,既是收攏人心,也是希望這些繼承爵位的人,可以繼續努力,不要荒廢待業。還有少數人,會在退休後,得到皇帝追贈,授予爵位待遇。

嘉慶十一年,大學士保寧退休,嘉慶皇帝特意授予他公爵待遇。又過八年,大學士威勤伯勒告老還鄉,皇帝特批退休後享有伯爵待遇。

但是,這些僅是退休後的待遇,跟在任時關係不大。而且,清朝官員如果在退休後可以享受爵位待遇,便不再享受原有的品級俸祿待遇。因為爵位待遇,遠遠高於品級俸祿待遇。

如保寧退休後,便隻享受公爵每年700兩白銀的退休待遇,而無法額外享受一品大學士每年180兩白銀的待遇。

當然,異姓功臣的爵位待遇,跟宗室和外藩蒙古相比,仍是相差太遠。宗室爵位每年可以享受一萬兩白銀的俸祿,而官員中級別最高的公爵,每年不過七百兩,兩者可謂天壤之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