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明時節養生「四要」:護肝、多動、祛濕、穩心緒

今日,我們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清明處於仲春與暮春之交,「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清明節既是祭祖掃墓、慎終追遠的感懷之日,也是撲蝶插柳、踏青賞春之佳節。在清明前後這段時間裡,需相應地調整養生保健的方式。

食補重在養肝祛濕

中醫認為「春與肝相應」,故清明時期食補應注重「柔肝護肝」。飲食宜以溫補為主,烹飪也以清淡為宜。推薦多食用一些應季的蔬菜,如薺菜、山藥、菠菜、韭菜等。清明雨多,濕氣較重,具有溫胃祛濕功效的食物如白菜、蘿蔔、芋頭,可以適當多吃。此時節肝陽上升,故不宜進食竹筍、鹹菜、雞、海魚等「發物」。特別是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

清明節常吃的傳統佳肴有青團、艾粄、饊子等。青團等小吃多用糯米製作而成,糯米的消化速度快,但如果一次性吃太多則難以完全消化,導致胃動力減弱,產生「沉胃」感,還會使血糖快速升高。饊子為油炸類麵食,屬高熱量、高脂肪型食品。因此,在品嚐美味的同時還需注意控制食量,不可貪嘴。

起居宜多動少靜

「一年之計在於春」。清明之時,陽氣漸生,宜多「動」忌「靜」,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坐臥太久,久坐不動或貪睡不起容易阻礙身體氣機的生髮。應遵循古人「夜臥早起」養生法,即夜間適當晚睡,日出便早起的起居方式。早晨7-9點是辰時,胃經最旺,可以在此時起床並進食。茶餘飯後,身著寬鬆舒適的衣物外出散步或晨練,呼吸新鮮空氣,調節陰陽氣機。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晨練不要太趕早,以免風寒濕邪入侵。

外出踏青,「動」宜適度。患有心臟病、高血壓、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的群體,不要逞強進行登山等活動,可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放風箏也是不錯的選擇。眼睛專註凝視風箏時,這種向上看遠處某一定點的特性,可促使眼睫狀肌放鬆休息,從而預防、治療近視眼,對消除眼疲勞也大有好處,非常適合學生和常用電腦的上班族群體。

出行需避風寒濕邪

春季是「亂穿衣」的季節。清明前後早晚溫差大,氣象忽冷忽熱,陰晴不定。日常出行要注意保暖以及避風寒,不要過早減去衣物,應根據自己的身體素質決定衣服的增減。

清明時節雨紛紛,雖說「春雨貴如油」,但連綿不斷的細雨帶來的還有易襲難祛的濕邪。「濕邪重濁、黏滯、易於趨下」, 尤其是平素患有痹症的人群,最容易在這種氣象複發,引起身體諸多不適,甚至誘發疾病。因此,居家外出都要要注意防止濕氣入侵。

穩定情志勿過悲

清明掃墓之時,人們難免會對亡人產生悼念之感,情緒波動較大,應學會及時轉變心情,以免肝鬱太過,心氣不順。尤其要多關照家中老人,因為老人若情緒過度激動或格外抑鬱,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精神方面疾患。家屬應該幫助他們儘快減輕和消除憂思,對老人多加陪伴與關懷,使他們開懷心緒,保持情緒穩定,避免情志上出現大幅度的波動。

(綜合自搜狐網、金蘭中醫學社)

【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可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歡迎一起交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