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小學先識字再學拚音,新版中小學《語文》教材為啥這麽改?

從今年秋季開學起,全國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的《語文》《歷史》《道德與法治》三個科目,將全部統一使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的教材。在三科當中,統編《語文》教材最受社會關注。在此,我們邀請參與教材編寫的專家為老師、學生和家長解讀其中的變化。

變化1

識字是目的,拚音是手段

打開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首先看到的是“我上學了”的欄目,在“我上學了”之後先編排了一個識字單元,之後才是拚音教學。這是統編《語文》教材的重要變化,即編排順序是先識字再學拚音。

這麽多年都是先學拚音再學漢字,為什麽統編《語文》教材要改變慣例?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陳先雲解釋,語文學習的目的在於學習語言和漢字,而不是拚音。這種變化非常清楚地定位了拚音與識字的關係,即識字是目的、拚音是手段。

從多年的實踐經驗來看,小學生先學拚音再學漢字的教學有一些問題。比如,小學生識字量少,學會拚音後,可以借助拚音讀文章。但很多學生偷懶,很多字即使會認,也不願意鞏固記憶,而是借助拚音讀字音。

實際上,我國的語言環境早已發生改變,生活中到處都是識字資源。比如,逛公園、坐電梯、乘火車的時候,父母都可以隨時隨地教孩子認字。可以說,現在學齡兒童對漢字的熟悉程度比拚音的熟悉程度要高,很多孩子入學前就已經在學語文、用語文。

調查顯示,90%的學齡兒童入學前都認識“天”和“人”,而80%的學齡兒童認識“地”。所以,統編《語文》教材在“識字”單元,呈現給一年級新生的第一課是學認“天地人你我他”六個字。“由他們熟悉的事物入手,可以提高心理接受程度,緩解學習語文的壓力,降低學習難度,減少畏難情緒。陳先雲說。

當然,拚音的作用不能忽視。低學段的學生識字量小,他們借助拚音能夠閱讀較長的文章,尤其是一些方言地區,拚音對於學習國語尤為重要。

此外,學生來自不同家庭,他們在入學前雖然認識了一些漢字,但對字義不一定理解,需要借助拚音,利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待獲得一定語文能力後才能扔掉這個拐棍。因此,拚音的作用很重要,還是應該學習的。

變化2

大量增加古詩文篇目

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教科書是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統編小學《語文》教材依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要求和教育部關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精神,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方面做了一些努力與嘗試。

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共編排了129篇古詩文,約佔總篇目數的30%。其中,古詩詞112首、文言文14篇、古典名著3篇。除古詩詞、古代寓言、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外,還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規》等傳統蒙學讀物中,選取符合當今時代特點、具有積極意義的內容。初中有古詩文132篇,也比以前略有增加,從《詩經》到清代詩歌,從諸子散文、歷史散文、唐宋古文到明清小品,均有呈現。

小學古詩文中,一部分是課程標準要求背誦的篇目,還有一部分是兒童在閱讀白話文時已經了解過的。比如,從三年級開始,統編教材每學期安排一篇文言文,如《司馬光》《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學生們對這些課文的白話文已經很熟悉了,所以在理解上不會有太大的困難。而且所選文言文的篇幅短小、文字簡練,有時候一篇課文只有三五句話,小學生學習起來不會覺得吃力。

與以往不同的是,小學統編《語文》教材大大加強了古詩詞的積累量。據了解,教材中除語文課程標準中推薦的75首古詩詞外,還選入了適合小學生閱讀、背誦的古詩詞540餘首。這些古詩詞多數沒有以課文的形式出現,而是增加在課後的“日積月累”這個欄目中。該欄目的教學要求是讓學生背誦、積累,但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對詩人表達的感情不要求掌握,等學生達到一定的年齡,便會自通其義,在生活、工作中自如運用。

在文言文的學習安排上也有所調整。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過去,文言文是從小學五年級下冊開始編排的,而統編教材將文言文教學提前到了小學三年級。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難度和數量。

此外,小學統編《語文》教材還增加了很多成語、名言警句、楹聯、謎語、諺語、歇後語、蒙學讀物、文化常識等內容,以期通過積累一定數量的傳統文化,幫助學生打好傳統文化的底子。而初中的《綜合性學習》,則圍繞“友”“信”“和”等傳統文化關鍵詞,設計了一系列專題活動。

變化3

“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現在語文教學的問題就是讀書太少,很多學生隻讀教材、教輔,很少讀課外書,所以語文素養無從談起。”義務教育語文統編教材總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認為,“某種意義上,統編《語文》教材‘主治’不讀書、少讀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