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師用好教材先得“穿越”和“腦補”

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的第一首古詩是什麽?出現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什麽?

相信這樣的問題並不難回答,只要認真地翻閱一下教材就能找到答案。

“我統計了,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出現的第一首古詩是《詠鵝》,三年級出現了第一篇文言文《司馬光砸缸》。”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也是央視《中國詩詞大會》鑒賞嘉賓康震,在參加教育部近日組織的“統編三科教材西部巡講活動(臨夏站)”時給出了答案。

但是,為什麽會是這兩篇呢?相信真正思考過這個問題的老師並不多。

“老師在面對教材時,其實是面對著一大批智者,面對著巨大的前輩智慧的累積,所以老師首先要有敬畏心,要向教材學習。”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專家、教育部義務教育教材審查專家成尚榮說。

專家解釋,這其實是一個“穿越”和“腦補”的過程。教師如果想真正地駕馭教材、超越教材本身的“方寸之地”,在拿到教材時首先讓自己“穿越”到教材編寫未完成的時刻,再“腦補”教材選材時的刪刪減減全過程,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站在教材的高度,理解每一篇選文、每一個素材,甚至每一處刪減背後所蘊含的教育意義。

“短小精粹的古文很多,為什麽一年級上冊要選《詠鵝》、三年級的時候選《司馬光砸缸》?”康震自問自答,如果認真分析這兩篇選材的背後,我們能發現很多內容,首先,《詠鵝》是初唐詩人駱賓王7歲時寫成的,《司馬光砸缸》則記錄的是司馬光七八歲時的故事,一個是小兒所作,一個是小兒所為,同樣有著極大的社會影響力;而且從兩個小主人公後來的發展道路看,他們沒有成為“傷仲永”,而是都在各自的成長道路上持續地有著更好的發展。

“老師們在講了《詠鵝》這首詩後,還可以繼續講駱賓王,講了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之後,還可以繼續講司馬光後續的故事,這才是我們的語文老師要告訴學生的。”康震說,真正的教育在教材的“方寸”之外。

教材是知識的載體,但是“教材不是學科知識的簡單堆砌和重疊,而是編者依據便教利學、由易到難、適應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等原則,對學科知識的有機重組和創造。”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編輯室主任、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執行主編陳先雲說,比如,一年級語文上冊拚音部分“z c s”一課安排到了“zh ch sh r”一課之前,有人提出這種編排方式與聲母表的順序不一致,那麽,為什麽非要出現這樣的不一致?

陳先雲解釋,這樣的編排充分考慮了學生學習拚音的難易程度這個因素。因為,“zh ch sh”分別由兩個字母組合而成,從記憶字母形體、學習書寫字母的角度,這幾個聲母掌握的難度要比“z c s”更大。另外,從學習發音的角度看,翹舌音“zh ch sh r”更難,特別是“r”,對許多方言區來說都是難點。因此,在教材中先安排學習平舌音“z c s”,有了“z c s”的基礎之後,再學習翹舌音“zh ch sh r”。

“編寫教材時這種順序上的調整,是順應了學生由易到難順利掌握知識的規律。”陳先雲說。

其實,讓老師在教學之前先進行“穿越”和“腦補”,還不僅在於讓教師更好地駕馭教材,更是因為教師只有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才能跳出教材,成為一個有溫度、有情感的老師。

但現實並不太樂觀,我們的課堂上還存在著不少這樣的現象:“老師被課本化了、被教材化了、被知識化了、被技術化了。”康震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為學生喜歡一門課往往是從喜歡一個老師開始的,學生不喜歡一門課也往往起源於不喜歡教這門課的老師。

一個沒有溫度和情感的老師又怎能被學生喜愛?同時,這個過程也是相互的,“老師在講課的時候沒有一個好的氛圍,學生對老師的喜愛程度、信任程度不高,也無法讓老師獲得激勵。最終,一個知識老師可能只能講出一半,使得教材裡凝聚的智慧無法傳遞出來。”康震說。

好在,我們看到教育部的統編教材已經從選材、編寫環節極力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

在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第四小學語文教師王秋菊的手機裡,一直保存著一張自己去年所發朋友圈的截圖,那張截圖記錄了她對統編教材一處選篇變化的感受。

小學三年級上冊有一篇關於樹的童話,《去年的樹》。“以往講這一課的時候都會伴有一種淡淡的憂傷,即使我在課上用力去渲染鳥和樹之間的友情,也不能把‘樹變成火柴燃燒掉’這個事實敷衍過去。”王秋菊說,這篇文章裡藏著作者對生命的思考,筆觸乾淨而細膩,可是憂傷總是伴隨著閱讀而來,有些敏感又容易共情的孩子,消化掉這樣的感受是需要時間的。所以,細心的老師在講完這篇課文後,就會再去找一些色彩明朗的文章給孩子們讀一讀。

但是,新的統編教材有了變化,在《去年的樹》之後直接跟上了一篇《那一定會很好》。“讀完不由得讓我拍手稱讚,”王秋菊說,這篇小文寫了一顆種子成長再成長,長成了一棵看著遠方的大樹,後來大樹變成農夫的小推車,再後來小推車變成讓農夫休息的一把木椅,最後變成了一塊塊小木片鋪在陽台上……

“溫暖的陽光讓他覺得自己又成為一棵樹了。和孩子們一起讀這樣的文章有多好!”王秋菊說,教材將兩篇文章放在一起,不僅讓學生有更多感悟: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很好,人生的每一種可能性都很好。這樣的編排也更激發出了老師的激情,情感自然而然生發出來,教育的契機也就水到渠成地出現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