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擼起袖子切脈abc

? 很多朋友一見到中醫醫生,就喜歡擼起袖子要求切脈診病,認為這是中醫神奇之術,甚至認為經切脈就不需要再做其他理化檢查,這種認識是片面的。

切脈是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一,通過感知脈搏跳動獲取豐富的健康資訊,具有獨特的魅力。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醫家切脈治病的內容,而1973年在湖南長沙馬王堆漢(西漢)墓中出土的簡帛醫書中,已有「脈法」的內容。我國第一部脈學專著——《脈經》產生於晉朝,其中的診脈方法和理論已相當完備。

先秦時期的切脈方法比較複雜,要切按頭頸、手、足等多處部位的脈動。秦漢以後逐漸簡化為隻切按手腕部的脈搏,稱為「寸口」診法。

腕橫紋向上約一寸長的這段脈動分成了三「寸、關、尺」三部。左右手的寸、關、尺部位分屬不同的臟腑,其中右寸反映肺的情況,右關反映脾胃,右尺反映腎(命門);左寸反映心,左關反映肝,左尺反映腎與膀胱。

切脈的時候,還要用三種不同的指力去按壓脈搏,輕輕用力按在皮膚上為「浮取」;中等度用力按至肌肉為「中取」;重用力按至筋骨為「沉取」。寸、關、尺三部,每一部有浮、中、沉三候,合稱為「三部九候」。不同手法取到的脈,臨床意義不同。通常,脈浮於外者,病位淺,沉於裡者病位深。

切脈時要求安靜,包括外環境的安靜與醫患兩者心神的安靜,一般主張上午較好。患者在切脈前要休息片刻,待安靜後方可切脈。醫者切脈前一定要靜心,調整呼吸,並將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指下,細心切按一分鐘以上。切脈時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手臂與心臟保持在同一水準位,手腕舒展,掌心向上。

切脈時醫者用三指定位,即先以中指定好關部,再根據患者身高調整三個手指的疏密。若患者身材高大,布指宜疏;矮小者,布指宜密,小兒則用一指(拇指)診脈,不分三部。

切脈講究脈象。正常脈稱為「平脈」、「常脈」。每分鐘跳動70 80次左右,節律規則,脈型不粗不細,不浮不沉,不剛不弱。但正常脈象常隨季節、年齡、性別、體質等會有差異。如春、夏、秋季的脈大多偏浮,而且搏動有力;冬季的脈多沉伏於裡。年齡越小脈搏越快,青壯年脈多強而有力,老年人的脈較弱;身材高大的人脈多長,矮小的人脈較短,瘦人脈多浮,胖人脈多沉;飽食後及情緒激動時脈多快而有力,飢餓時脈多軟弱。如果發現相反脈象,如冬天脈浮、胖人脈浮、瘦人脈沉等,提示脈象異常。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