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兒童劇《鷸蚌魚》如畫舞台上演成語故事

中國兒藝開年首部新戲《鷸·蚌·魚》中國兒藝開年首部新戲《鷸·蚌·魚》
中國兒藝開年首部新戲《鷸·蚌·魚》中國兒藝開年首部新戲《鷸·蚌·魚》
中國兒藝開年首部新戲《鷸·蚌·魚》中國兒藝開年首部新戲《鷸·蚌·魚》

  一朵白雲遠懸,兩三簇荷花半開,七八株翠竹挺立,勾勒出一幅恬淡的鄉村景象。一鳥一蚌一魚,一對靠打漁為生的夫妻,將為大家重新講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故事。5月26日上午,中國兒藝開年首部新戲《鷸·蚌·魚》在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在如流動中國畫般的舞台上,演員們用充滿張力與童趣的表演,以肢體語言傳遞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智慧與哲思。

  爭與不爭 如畫舞台上演成語故事

  一進劇場,觀眾便能看到精致淡雅的舞台。從雲間傾瀉的煙霧緩緩落下,在青石板鋪就的地面上形成一層流動的波紋。當古箏聲響起,六位演員手捧荷花依次而出,帶觀眾進入故事發生的小漁村。熱愛生活的漁翁、憨憨執著的河蚌、靈巧美麗的鷸鳥、可愛靈活的魚一一登場,繡有“鷸蚌魚”三字的薄紗由下至上升起,立體的繡工讓劇名仿佛飄在空中。在這個國畫畫卷般的舞台上,故事拉開帷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可謂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編劇馮俐和導演吳旭從文本到舞台呈現都賦予了它更深入的思考。以打漁為生的漁翁因捕不到魚轉而寄希望於用鷸鳥和河蚌討好妻子,儘管他屢次失敗,但卻因鷸蚌爭搶河魚導致兩敗俱傷而坐享其成。但故事並未完結於此,回到家的漁夫未能用鷸蚌讓妻子滿意,再次爭吵的夫妻給了鷸蚌逃學生的機會,而鷸鳥和河蚌回到小河後,再也不爭了……幾番爭鬥的傷害與不爭帶來的生機讓“和諧相處”的主題悄然彰顯。

  傳承文化 豐富戲曲元素獲點讚

  中國戲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台藝術樣式,它在動作和音樂上的編排上都極具東方色彩。此次《鷸·蚌·魚》在音樂和形體設計上都融入傳統戲曲的諸多元素。作曲程進在劇中加入了很多戲曲中常用的打擊樂器和節奏方式,這些特定的節奏中蘊含著多年固化下來更為豐富的內容表達,在寫意的表達上給觀眾帶來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這些打擊樂豐富的演奏形式,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劇中河蚌的代表樂器選擇了中國大鼓,它除了正常敲擊外,用鼓槌和鼓邊摩擦帶來的音色,很符合河蚌一開一合的感覺。

  在形體的表達上,觀眾也可以看到屬於中國戲曲獨到的表達方式。每個角色在出場時都有屬於自己的“亮相”;河蚌在表演時展現的“矮子功”;漁翁與鷸鳥在爭鬥時,通過二人動作配合讓觀眾在心理上“看”到水上的船;鷸鳥與河蚌化身矛與盾,展開的一段京劇中程式化的武打橋段……這些精彩的場面既展現了不同角色的個性和故事發展,又以充滿趣味和技巧的編排讓觀眾看得津津有味,連連稱讚。

  人偶配合 實力演技塑造鮮明角色

  作為一部沒有台詞的作品,劇中六位演員用精確到位的肢體語言配合木偶的操縱,不僅完整地敘述了整個故事,更出彩地將每個角色的特點展現在觀眾眼前。鷸鳥的扮演者張薇薇通過手持“鳥頭”,身著“羽衣”的方式,讓觀眾看到第一眼便不禁讚歎“好美”。而當劇中的鷸鳥與河蚌爭鬥時,為了表現遠近景的切換,鷸鳥的展現方式變為由演員張馨文和段孝耕合力操縱的木偶。河蚌的展現則是由演員沈明舉雙手各持一扇貝殼,開合靈活的同時,還暗藏機構,既能“捕魚”,又可以吐露珍珠。作為“魚”的操作者,演員張馨文將魚本身靈動柔軟的身軀展現得活靈活現。漁翁與漁妻的扮演者宋建霖和陳蕾塑造了一對充滿生活氣息的漫畫式的小夫妻。當二人在為生計爭吵時,運用了杖頭偶,剪影等多種表現方式,令爭吵本身多了一份童趣。

  首演當天,《鷸·蚌·魚》導演吳旭帶領劇組演員與觀眾開展了演後談活動。一個多小時的演出因高強度的動作戲讓演員們汗流浹背,觀眾們紛紛表達了對演員們的敬佩。一些觀眾借此向主創深入了解了關於立意、舞美等多方面的創作構想。《鷸·蚌·魚》首輪將演出9場,作為一部外向型劇目,在“六一”之際,這既是給國內小朋友的一份禮物,也將會成為國外小朋友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契機。

(責編:pp)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