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謎一樣的俄羅斯外交:呈扇形向四周擴張的帝國路徑

俄羅斯疆域的拓展,除了走向海洋,就是以扇形的形式向陸地四周進行。對於中歐,俄羅斯主要是利誘利用,既消除其威脅,又借助其力量為俄羅斯參與歐洲事務提供便利。對於西歐,多采取分化的策略,避免其聯手對付俄羅斯。對於東歐,俄羅斯的策略則是努力奪取其領土、控制其政權,鞏固其影響。

俄羅斯帝國的拓展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有一個重要的不同之處,沙皇俄國的擴張更多的是通過地緣邊界的不斷延伸擴展實現的,很少像英國、法國、西班牙、德國那樣,通過建立殖民地來實現。

俄羅斯疆域的拓展,除了走向海洋,就是以扇形的形式向陸地四周進行,陸上的拓展,只有在遇到強大的外來阻力或者碰上難以逾越的自然屏障時才會停止。俄羅斯疆域的拓展無論是從速度、規模還是持久性來看,都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從1547年,伊萬雷帝加冕時280萬平方公里國土面積,到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時的1914年,沙皇俄國將國土面積擴充到2280萬平方公里,俄羅斯帝國疆域拓展持續了將近四百年,疆域面積增加了八倍多。

俄羅斯帝國在陸地的扇形擴張中,西部方向是重點,是主要方向,這裡是俄羅斯帝國的生存基礎,遭遇來自諸國的抵抗,阻力最大,收獲的成果最不穩定;南部方向是次要方向,是緩衝與延展區,遭遇奧斯曼土耳其的抗擊,阻力次之,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東部方向不是重點,遭遇的阻力最小,俄羅斯卻在這一方向獲取最多,贏得了最廣闊的國土太空。

俄羅斯在東歐的拓展——投入最多,爭奪最烈

俄羅斯本來是個西方國家,由於在宗教上與天主教分裂,中經金帳汗國統治,因此俄羅斯與歐洲的關係漸行漸遠。彼得大帝繼位後,全面學習西方的同時,將國家的重心也移至西方。因此,歷代沙皇將西部方向作為俄羅斯的根基所在,鞏固在這一方向的地位也是歷代沙皇的執政重點。

由於東歐、中歐、西歐在地理位置上有所不同,對俄羅斯的影響程度不一,因此俄羅斯對三個區域的方略是不同的。對於中歐,俄羅斯主要是利誘利用,既消除其威脅,又借助其力量為俄羅斯參與歐洲事務提供便利。對於西歐,多采取分化的策略,避免其聯手對付俄羅斯。對於東歐,俄羅斯的策略則是努力奪取其領土、控制其政權,鞏固其影響。在沙皇統治的300多年間,俄羅斯在這一方向投入的人力、物力、財力、精力最多,經歷的戰火洗禮最多,也最為慘烈,俄羅斯在這一地區的勢力呈現出時進時退、膠著拉鋸的狀態。

奪取並鞏固波羅的海沿岸

彼得一世開啟了俄羅斯在歐洲爭霸的征程。俄國在北方戰爭中取得勝利,與瑞典簽署《尼什塔德和約》,據此獲得了立窩尼亞、愛沙尼亞、因格裡亞(今俄羅斯聯邦聖彼得堡附近)、庫爾蘭(隸屬於立陶宛大公國)一部分和芬蘭東部。同時它還退出芬蘭其余地區,並將阿蘭群島歸還瑞典,圓滿地完成了奪取波羅的海出海口的任務,最終獲得了自由出入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實現了沙皇俄國一個半世紀的夢想,為俄國進一步西進和南下建立了有利態勢。自此,俄國成為東歐最強大的國家,俄國成為波羅的海和東北歐的霸主。彼得一世也因此被樞密院授予“大帝”稱號,沙皇俄國正式稱為“俄羅斯帝國”。

1700年8月,俄國正式對瑞典宣戰,彼得大帝親率3.5萬俄軍進逼瑞典的納爾瓦要塞。圖為納爾瓦會戰的情景。

然而,鑒於波羅的海特殊重要的戰略位置,有關各國在這一地區的爭奪遠沒有結束。瑞典對北方戰爭的結果極為不滿,導致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裡,繼續對俄國發動多次收復失地的戰爭。 從1725年彼得一世去世到葉卡捷琳娜二世上台,俄國進行了4次較大的戰爭。即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3-1735年),俄土戰爭(1735-1739年),俄瑞戰爭(1741-1743年),七年戰爭(1756-1763年)。(杜正艾,《俄羅斯外交傳統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8頁。)四次戰爭都與爭奪在東歐的控制權有關。通過俄瑞戰爭(1741-1743年),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勢力進一步擴大。俄瑞戰爭是1741年8月瑞典為重新奪回對波羅的海及其沿岸地區的控制權,與俄羅斯進行的第四次戰爭。瑞典依仗法國的支持,想為在北方戰爭的失利復仇,奪回失去的土地,結果事與願違,瑞軍大敗。1743年8月18日,俄瑞簽訂《奧布和約》,瑞典不得不將基米河以東的所有領土割讓給俄國,瑞典喪失了在芬蘭的領地。

自此,俄瑞在波羅的海方向上的爭霸局面基本終結。俄羅斯在這場爭奪中,獲取了大量領土,確立了其在波羅的海的霸主地位。這一霸主地位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才得以改變。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德國佔領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三國相繼獨立。到1940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署秘密協定,波羅的海三國再次為蘇聯兼並,蘇聯統治波羅的海三國凡50年。隨著蘇東局勢劇變,蘇聯解體,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宣布脫離蘇聯再次獨立。1991年8月20日,愛沙尼亞正式宣布獨立。1991年8月22日,拉脫維亞恢復獨立。2002年,三國加入歐盟和北約,正式加入西方陣營,走向俄羅斯的反面。

立陶宛的獨立拉開了蘇聯解體的序幕,圖為一名手持立陶宛國旗的男子站在蘇聯坦克前。

奪取烏克蘭與瓜分波蘭

隨著俄羅斯在波羅的海霸主地位的確立,俄羅斯將對外拓展的重點轉向波蘭和南面的烏克蘭。從伊凡雷帝到葉卡捷琳娜二世的250年裡,烏克蘭草原處於殺戮和混亂之中。在烏克蘭還是一塊蠻荒的邊緣禁地時,俄羅斯人、波蘭人、哥薩克人和韃靼人在那裡打打停停,不時合縱連橫,誰也沒能佔到上風。在這場搏殺中,韃靼人的頻繁襲擊最具破壞性,他們 “象騎在靈玃身上的猴子那樣”,不斷襲擾,在烏克蘭地區獵取奴隸,他們甚至侵入莫斯科中心地帶,在那裡搜尋強壯的男人、婦女和孩子。1571年,韃靼人燒毀莫斯科,使莫斯科一度喪失在烏克蘭爭奪的權力。但是自1591年後,這一局面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韃靼人再也沒能成功地渡過莫斯科前面的奧卡河,侵入北方的次數也愈來愈少,而此時的烏克蘭大部處於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控制之下。

波蘭在歐洲歷史上是很悲催的,它處於東西歐的連接處,處於大國的漩渦中。10世紀末,波蘭就建立了波蘭王國,隨後勢力不斷擴大。進入16世紀中期,莫斯科公國勢力不斷擴大,波蘭王國面臨的威脅越來越大。1569年,為了抗擊來自俄羅斯的共同威脅,波蘭與立陶宛決定合並,建立了波蘭立陶宛王國,首都從克拉科夫遷到華沙。

波蘭王國與立陶宛大公國合並,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著很深的淵源。波蘭與立陶宛是特殊的親戚關係,早在1386年,立陶宛大公國的君主約蓋拉就迎娶了波蘭國公主。波蘭公主的嫁入對立陶宛文化信仰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約蓋拉宣布自己改信天主教,立陶宛成為歐洲最後一個接受基督教的國家,波蘭文化在立陶宛開始扎根繁榮。

波蘭立陶宛王國也即波蘭第一共和國,它是一個多民族的農奴製國家,面積最初只有31萬平方公里。合並後的王國實力大增,加快了對外擴張的步伐,王國卷入伊萬雷帝發動的立窩尼亞戰爭。波瑞聯手打敗俄軍,1582年,俄波兩國在查波爾·雅姆簽訂停戰協定,立窩尼亞大部分地區和波洛茨克劃歸波蘭。興盛時,波蘭立陶宛王國國土面積最大一度達到100萬平方公里,成為當時歐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然而不斷的征伐也使波蘭國力日漸衰竭。

從16世紀中期開始,波蘭進入了危機階段。危機首先是從波蘭內部的分崩離析開始的,波蘭第一共和國奉行的是“貴族民主製”,這種政治制度表面上看起來很民主很時髦,但實際上,在這一制度下實行的自由選王製,國王由貴族選舉,因此國王實際上可以被貴族玩弄於股掌之中。議會擁有自由否決權,未經議會同意,國王無權頒布法律,而且只要有一個議員反對,議案就不能通過,這種極端的貴族民主,其結果就是無政府狀態。只要有爭議,議題就會議而不決,國家意志就無法體現,波蘭在無序中逐漸衰亡也就成為一個定數。

波蘭貴族民主的體現:1573年貴族選舉

內部缺乏強有力的政權,內亂也隨之產生。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長官的哥薩克在烏克蘭舉行民族起義,沙皇立即與他們勾結,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和約》,赫梅利尼茨基宣稱願意接受沙皇的長官。1654年,俄國對波蘭宣戰,兼並了第聶伯河以東的烏克蘭,東烏克蘭脫離波蘭統治。屋漏偏遭連夜雨,一向與波蘭交好的瑞典也趁火打劫。1655年,瑞典發動對波蘭的進攻,波蘭雖然贏得俄國、丹麥和奧地利的支持,但是波蘭王室被迫放棄了對瑞典王位的要求,其在波羅的海地區的影響力進一步削弱,俄羅斯在波羅的海的影響力則進一步提升。

1696年,薩克森選帝侯強人奧古斯特獲得波蘭王冠。奧古斯特二世身材魁梧、力大無窮,據說可以徒手摺斷馬蹄鐵、單手破牆。他的生活是巴洛克式的,以浮華墮落聞名,在藝術上追求怪異和奇特的效果。大北方戰爭爆發後,波蘭與俄國、丹麥站在一起,對抗瑞典,但是最初的戰果卻不理想。在1702年和1706年,聯軍分別在科裡佐戰役、弗羅施塔特戰役中慘敗,波蘭的首都華沙也被佔領。貴族會議在查理十二世的武力威脅下,宣布廢黜奧古斯特二世,選舉親瑞典的斯坦尼斯瓦夫·列辛斯基為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一世)。1709年,彼得大帝重整旗鼓,利用俄羅斯地緣上的優勢和“拖字訣”,在波爾塔瓦會戰中打敗查理十二世,斯坦尼斯瓦夫一世逃亡普魯士,奧古斯特二世重登波蘭王位。

1714年,奧古斯特二世與俄國、丹麥、普魯士結盟,反對東山再起的查理十二世,至1721年,奧古斯特二世與瑞典簽訂斯德哥爾摩條約,恢復了戰前疆界。針對波蘭第一共和國的無政府狀態,奧古斯特二世曾致力於恢復波蘭形同虛設的王權,想將波蘭立陶宛王國改組為絕對君主國,但是失敗了。1733年,奧古斯特二世去世後,俄、奧與法、西、撒丁為爭奪在波蘭的控制權,進行了波蘭王位繼承戰爭(1733-1735年),俄軍迅速奪取了華沙,扶持奧古斯特二世的兒子為波蘭國王(1734年至1763年在位),也即奧古斯特三世。奧地利、法國等國簽署《維也納條約》,承認奧古斯特三世波蘭國王的地位,俄國在波蘭、北歐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

作為國王,奧古斯特三世對波蘭立陶宛王國的政事並不感興趣,他更專注於狩獵、歌劇和藝術品的收藏,喜歡在安逸愉悅的氛圍中生活。他統治波蘭三十年 ,只花很少的時間待在波蘭,花在波蘭政事上的時間則更少。在他的統治下,波蘭的無政府狀態不僅沒有改變,而且還逐漸加深。他將薩克森和波蘭的事務交給他的首席顧問海因裡希·馮·布呂爾,而波蘭立陶宛王國的實際控制權則掌握在恰爾托雷斯基和波尼亞托夫斯基兩大家族手中,兩大家族之間相互爭鬥,使波蘭眾議院基本上處於癱瘓狀態,波蘭國內政治局面進一步混亂,波蘭在大國博弈中處於任人宰割的地位。

1763年,奧古斯特三世病死後,葉卡捷琳娜二世為了控制波蘭,用軍隊和金錢將她從前的情人、波蘭貴族斯坦尼斯拉夫·波尼雅托夫斯基扶上波蘭國王的寶座。只是讓葉卡捷琳娜二世沒有想到的是,她的這位情人並不想聽她的擺布,而是力求革新,要對波蘭政治上兩個最大的弱點、而對俄國來說是控制波蘭最便捷的工具——自由否決權和自由選王權制度進行改革。這些改革對於竭力想維持波蘭政府虛弱狀態的俄國來說,無疑是個沉重打擊,俄國對波蘭推行的代理人政策逐步被瓜分政策所取代。

一身戎裝的葉卡捷琳娜二世

國際國內形勢為葉卡捷琳娜二世瓜分波蘭、奪取烏克蘭等地提供了機會。波蘭和土耳其這兩個一向與俄國爭奪烏克蘭所有權的強國迅速衰落了,而俄國通過驚人的領土擴張和不斷加強的中央集權,日益強大,力量對比對俄國越來越有利。

1772年5月,俄國、普魯士、奧地利三國在彼得堡會談,於8月5日簽署第一次瓜分波蘭的條約。據此,波蘭喪失了約35%的領土和33%的人口,波蘭成為俄、普、奧的保護國。俄國所得土地最多,得到包括維捷布斯克、波洛茨克和姆斯齊斯勞在內的地區,面積9.2萬平方公里,人口130萬人,這些土地被編入葉卡捷琳諾斯拉夫省和莫吉廖夫省。

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簽訂第二次瓜分波蘭的協定。俄國得到了明斯克、基輔、布拉克沃夫、波多爾和維爾紐斯、諾臥格洛德克、布雷斯特—裡托夫斯科與沃爾希連的部分地區,面積25萬平方公里。所得領土被編入明斯克省、波多利亞省和立窩尼亞省。經第二次瓜分,波蘭成為僅剩領土20萬平方公里,人口400萬的小國,成為俄國的傀儡國,波蘭國王未經沙皇許可,不得與外國宣戰與媾和。

1795年1月3日,俄、奧簽訂第三次瓜分波蘭的協定,10月24日,普魯土也在協定上簽字。俄國吞並了立陶宛、庫爾蘭、西白俄羅斯和沃倫西部,把邊界推進到涅曼河—布格河一線,面積12萬平方公里,人口120萬。

在三次瓜分波蘭的過程中,俄國奪佔的領土最大,約佔原波蘭領土的62%,共約46萬平方公里,人口650萬。( 林軍,《俄羅斯外交史稿》,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版,第63-64頁。)經歷三次瓜分,存在了800多年的波蘭國家滅亡,波蘭從歐洲地圖上消失長達123年之久。直至1918年11月,波蘭利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才得以恢復獨立,重建祖國。

奪取烏克蘭的另一條戰線就是在南線,這一戰線的主要敵手是土耳其和韃靼人。有利的國際形勢為葉卡捷琳娜二世奪取烏克蘭南部領土,創造了良好外部環境。葉卡捷琳娜二世巧妙地利用國際形勢所提供的每一個機會,與奧地利的約瑟夫二世和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分別締結協約。這些協約的簽訂使她能在不和歐洲任何主要強國發生糾葛的情況下,放手進行對土耳其的戰爭。與此同時,出色的軍事天才亞歷山大·蘇沃洛夫為俄國在戰場上執行葉卡捷琳娜政策、贏得優勢提供了最有力的武器。

亞歷山大·蘇沃洛夫(1729—1800)

亞歷山大·蘇沃洛夫(1729—1800),俄國偉大的軍事統帥。蘇沃洛夫出身軍人世家,少年時代就渴望成為一位馳騁疆場、叱吒風雲的統帥。蘇沃洛夫戎馬倥傯58年,親自指揮的戰役達到65次,屢建奇功。1790年,在對土耳其的戰爭中,他創造性地運用步炮協同作戰,攻破土耳其重兵把守的伊茲梅爾要塞。1794年,他被葉卡捷琳娜二世派到波蘭前線,參加第二次瓜分波蘭。蘇沃洛夫的鐵蹄不僅征服了波蘭,也征服了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二世去世後,她的兒子保羅繼位,正像他對待他的母親一樣,他對他母親的寵臣也一樣排斥。蘇沃洛夫很快被放逐免除軍職。然而,正當蘇沃洛夫準備頤養天年的時候,隨著拿破侖的崛起,保羅一世不得不重啟蘇沃洛夫,瑞士遠征使蘇沃洛夫在歐洲成為傳奇性人物。恩格斯稱讚“這次遠征是到當時為止所進行的一切阿爾卑斯山行軍中最出色的一次”。德國著名軍事家克勞塞維茨讚譽這次行動是“蘇沃洛夫整個遠征期間所建功勳中最令人讚歎叫絕的。”由於蘇沃洛夫的功績,1799年,保羅一世授予他“統帥全俄軍隊大元帥”的稱號,並讚譽說“朕相信,授予你最高榮譽軍銜,系對當代乃至歷代最傑出的統帥之擢升。” 蘇沃洛夫不僅是軍事實踐者,還是卓越的軍事理論家,他出版的《製勝的科學》一書奠定了俄國軍事學術的基礎。

葉卡捷琳娜二世對韃靼人和土耳其人發動了兩次戰爭。第一次戰爭在1768至1774年間,使俄國有效地控制了克裡米亞半島。1774年的庫楚克—凱納吉條約割斷了巴赫奇薩賴與君士坦丁堡之間的聯繫,並使俄國獲得了克裡米亞半島上的幾個戰略據點。第二次戰爭從1787至1792年,同第一次戰爭一樣,以蘇沃洛夫贏得輝煌勝利而告終。蘇沃洛夫的巨大勝利,引起普魯士和奧地利對俄國朝地中海勢不可擋推進的驚恐。葉卡捷琳娜二世機敏地利用了法國革命的爆發,她向奧地利和普魯士的統治者指出,巴黎的革命運動比起俄國在近東的擴張,是一個大得多的危險,避免了與奧地利和普魯士的衝突。葉卡捷琳娜二世繼續全力對付土耳其人。1792年,土耳其人接受推西條約。這一條約使俄國獲得了從東面的庫班河到西面的第聶伯河的整個黑海北岸。這樣,通過三次瓜分波蘭和對土耳其的戰爭,整個烏克蘭被納入到了俄國的統治之下,森林終於戰勝了大草原,只有中亞的沙漠區仍在堅持不屈,但它也注定要在下一世紀中受到莫斯科的統治。

而波蘭悲催的命運沒有結束。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迅速侵佔波蘭大部分領土。1940年9月17日,蘇聯以建立東方防線為由,命令60萬蘇聯紅軍越過蘇波邊界,進攻波蘭東部,佔領了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9月18日,蘇軍與德軍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會師,蘇、德兩軍以那累夫—維斯拉河—塞那河一線為界瓜分了波蘭。(參見《歷史問題》1993年第1期第7頁。)9月28日,德軍攻陷華沙,波蘭再次淪亡。

1944年7月21日,波蘭再次立國。根據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的決定,確定了波蘭東、西部邊界,東部以寇松線為波蘇邊界,西部波德邊界則向西推移至奧德——尼斯河,並把什切青和施維諾威斯劃入邊界的波蘭一側。這樣,波蘭的版圖整體西移了200多公里,面積也比戰前縮小了約7.6萬平方公里,大約是損失了20%的領土。波蘭雖然獲得了獨立,但是卻繼續成為蘇聯的勢力範圍。

(編輯:一行;相關配圖來自網絡。文章版權歸屬本账號,合作、轉載請留言。)

本文作者:杜正艾,國家行政學院國家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

這裡是每天帶給你驚喜的小石頭

微信公眾號:yimeishitou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