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不知你能否領悟的,傳統道家養生功精髓簡讀

道家養生功是從收心求靜入手,以達到滋養精氣、固本強身、祛除疾病、延年益壽的養生良法。道家認為,維護人的生命的基本元素是精氣,精氣充足則身體強壯,精氣不足則身體衰弱,精氣枯竭則人歸死亡。一般說來,人在青年時期精氣旺盛,收支平衡,故無疲睏之憂;而人到中年則精氣漸虧,入不敷出。越往後「赤字」則越大,身體則日衰,如果不懂節製情慾,精虧體衰則更迅速。道家養生功就是教導人們如何通過自我修鍊,養精蓄銳,把虧損了的精氣補回來。

道家養生功以收心求靜為基礎,這叫做修性;以養精固本為歸宿,這叫做養命。修性必須落實到養命之上,故此稱為性命雙修。道家養生功既能使人轉弱為強,驅除疾病,恢復健康,而且能補腦養神,增長智慧。

道家養生功的創始人是老子,傳承至今己有二千多年的歷史。養生之道歷史悠久,據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龍馬負圖、伏羲觀象畫卦時代。據傳,伏羲氏仰觀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成先天八卦,後來經周文王將先天八卦演變為後天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可以說是盡性命之理,寓養生之道,遠在六合之外,近於一身之中。我們的祖先運用這些理論,經過不斷地實踐和總結,逐漸形成了一套祛病強身、行之有效的養生功法。

老子提倡「虛無」或「無為」,虛中有實,無中生有,認為萬物從虛無中來,在養生上則是虛其心而實其腹,從而強其身而壯其骨。「無為」實是無不為,指存無為之心,而行有為之法,即存無守有;」恍恍惚惚其中有物,杳杳冥冥其中有精」。

道家尊老子為始祖。道家養生功的理論基礎可歸結為一個「道」字。道是什麼呢?老子《道德經》雲:「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日『道』。」又雲:「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其大無所不包,其細無所不入,生天育地,至高至大。道生一,即無極:一生二,即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分四象,四象分八卦,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盡性命之理,寓養生之道。

具體到人身而言,未有此身,先有此炁,此炁即無極,又謂先天真一之炁。俗說先天不足,是指秉受父母之先天真一之炁不足。故道家不但把此說成是先天地之始萬物之母,而且把人也看成是個小天地,看成是由無到有,由生到死的過程。並且通過運用功法延長壽命,推遲衰老的過程,甚至做到返老還童。那麼道家的功法是怎樣使人返老還童呢?它是以八八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陰陽消長的道理來進行論證的。當人在母腹中+月胎圓、瓜熟蒂落,降生後體軟如綿,其象屬坤。臍帶一剪,先天炁斷,後氣象由口鼻而入:兩眼分開,舌亦不接任督;性帶氣上移於心,命帶氣下入於腎,性命相距八寸四分(傳統說法);元神失位,識神掌權;自少而壯,壯而老,老而病,病而死,性命始終不能如一。人自出生起,每歷三十二個月,便生元炁六十四銖生一陽。至十六歲生六陽,體變純陽,共長元炁三百八十四銖合一斤之數(其中包括天地正氣三百六十銖,加上父母祖炁二十四銖)。月圓必缺,物極必反:否極泰來,陽極陰生,這是大自然的規律。人到十六歲(這裡是指男子;女子為十四歲)身俱六陽,在卦為乾為天娠,六交皆陽。陽極陰生,月圓必缺,盈滿則溢,即是破身的年齡。當元身已破,元炁下泄,從十六歲起,每歷九十六個月,耗元炁六十四銖生一陰。如此類推,至六十四歲六爻皆陰,至此三百八十四銖元炁耗盡。

按以上原理,人至六十四歲,元炁耗盡,應該是炁盡人死,為什麼人有七十未衰,又有未老先亡的呢?根據八卦陰陽的道理回答:即卦盡炁未盡,或炁盡卦未盡。壽天不同的因素很多,其主要因素,一方面是受之父母的先天遺傳,另一方面在於個人的修持。明白此理,就可設法補救,身破炁補,精虧精補,就是用哪裡丟了哪裡補的辦法來補救。三百八十四銖元炁,是一點一點丟失的,再用養生功法一點一點補回來。

天有三寶:日、月、星;地有三寶:水、火、風;人有三寶:精、炁、神。當然在科學發達的今天,這種說法未免不夠全面。不過精、炁、神作為人身之三寶還是不容否認的。何謂精、炁、神?精、炁、神為什麼稱人身之三寶?善養生者應怎樣利用和鍛煉三寶以達到推遲衰老壽命的目的?

首先談一談。「精」。精在人體內是維護人的生命的高級物質,即精液。精有陰精、陽精、元精之分,人吃食物,入胃後,經消化、吸收營養,先化成胃津。胃津送入心的左下耳房(心分四房:左上、下耳房和右上、下耳房)化成紅血,紅血入任脈化成陰精,陰精入睾丸宮化成陽精,陽精內有精蟲。當精撞陽關奔放欲出之際,順出陽關是生人之道;逆回是煉精化炁之時,但必經師傳。人之五臟都各有其精,故有五臟之精華皆聚於二目之說。

所謂炁,有後氣象(米穀之氣)和先天祖炁即元炁(無火之炁)之分。先天祖炁受之父母,後氣象是口鼻呼吸之氣。故中醫把人的體質虛弱說成是先天不足:把不知調養身體,說成是後天失調。先天祖炁藏於大腦中心,道家稱腦炁胞。解剖學命名前水房、後水房。由於人的一身無不聽從大腦指揮,此炁又受之父母,故名先天祖炁。此炁雖然看不見,但能摸得著,這即是寸、關、尺三步脈搏跳動之炁。中醫以三指診切寸、關、尺三步脈的浮、沉、遲,並判斷內裡的病變。如果內部腎水上升,心火下降,陰陽和合,人就健康無病。倘若陽盛陰衰或陰盛陽衰,偏陰偏陽都為之病。人的生命是靠先天祖炁而定興衰的。先天祖炁充沛,人身體就強壯,先天炁微,人就多病,先天炁枯,人就死亡。俗話說,三寸炁在乾般用,一旦無常萬事休。先天祖炁從何而來呢?以先天而論,其根源來自父母;以後天而論,其根源來自飲食。簡而言之,人吃了食物,吸收營養,化而成津,津化而為精,精化而為炁,這是由後天生理功能自然而來的先天祖炁。道家深知此炁乃養生之寶,以有為之法通過用功,靜中求動,逢動即收,積炁養身,日積月累,達到先天炁足而致益壽延年。所以,先天炁還必須憑後氣象培養,先天炁和後氣象相互依存,不能偏廢。

神,有元神、識神之分。元神無知無識,渾渾噩噩,又謂之性神。當嬰兒落地時仍是元神執事。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增長,識神逐漸成長,元神逐漸退位。待知識日開,識神掌權之日,即是元神完全退位之時。所謂識神,即思維之神,它決定著人的一生的思想活動。根據道家養生功的說法,靜則為元神,動則為識神。心定念止是元神,心動念馳為識神。元神、識神只有心念動止之分。精、毳、神雖然名分為三,實則一體,三者相輔相成,相互為用。精為生炁之源,炁為養神之所。精炁似淵水,神似水中魚。精旺炁足,神魚活躍,可以應萬事。精竭炁枯,神魚無所依存而死亡,則萬事歸空。所以說,精、炁、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雖然人們都知道精、炁、神是須臾不可離的東西,也知道有之則生,無之則死,但真正知道珍惜者仍是少數。知珍惜而又知如何鍛煉者,則更少。《黃帝內經·上古天真論》中有這樣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以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禦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常,故半百而衰也。」以上這段話,時至今日依然是我們養生的座右銘。從古至今,凡是善養生者,無不以留陽鎖命、固精養炁為基礎。

如果說養生功百病皆治,那是過分誇大其作用。但練好養生功,只有百益而無一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