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網絡黑市、DIY山寨藥,美國上演真人版“藥神”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糖尿病雖然仍帶來許多麻煩,但只要病人按時監測、服藥,倒也不至於危及生命。

但對於美國3030萬名糖尿病患者來說,想要安穩地活下去,有時也是一種奢望。

在我國,胰島素作為控制糖尿病的必需藥品,已被列入甲類醫保。但在美國,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統計,至少有25%的糖尿病患者因為負擔不起足額的胰島素,不得不私自削減用量,甚至危害到病人的生命安全。

以美國禮來公司(Eli Lilly)的胰島素產品為例,其價格在20年間上漲了11.6倍。如今3瓶10毫升裝的胰島素鋼彈822美元(大約人民幣5754元),在美國足夠買下一台iPhone手機。在明尼蘇達州,一位患者每月要為胰島素支付1300美元(大約人民幣9100元),遠超過房貸的壓力。

在美國製藥商、保險公司賺的盆滿缽滿的同時,普通糖尿病人為了求生,上演了一出出充滿心酸和絕望的“藥神”故事:

一位1型糖尿病患者發起了“胰島素開源計劃”,拿自己當起了“小白鼠”,希望能在作坊裡研製出胰島素,幫助自己和其他病人;

Facebook、推特等社交平台上出現大量互助群組,病人之間互相交換急需的處方藥,儘管這在美國屬於非法行為

一些病人為了節省胰島素,只能少吃正餐控制血糖水準;有人為了拿到胰島素處方,甚至不惜鋌而走險,主動誘發可致命的併發症...

高昂藥價讓全美國憤怒

糖尿病患者約佔美國總人口的9.4%,然而即使這樣龐大的群體,也在製藥商和保險公司的“夾擊”下無所適從。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就在2018年11月7日,華爾街日報的影片新聞團隊在美國各大醫療論壇發帖,公開征集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的情況。

很快,全美各地患者打爆了熱線,主動提供了無數“血淚斑斑”的素材。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裡,華爾街日報就推出了相關報導,在全美國引發了一場輿論風暴。

胰島素本身並不是什麽高新專利技術,早在1923年,加拿大醫師班廷爵士就因為胰島素的發明獲得過諾貝爾獎。這種配方成熟、生產成本沒什麽變化的常規藥品,近年來卻在美國價格飆升,讓很多病人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脅,實在是令人怎舌。

美國主要的胰島素產品包括禮來公司(Eli Lilly)生產的Humalog和賽諾菲公司生產的Lantus,這些藥品在過去幾年來價格都漲了3倍。而從1997年到2017年間, Humalog的售價漲幅鋼彈11.6倍,而相比之下同期黃金價格不過上漲23%,一輛道奇牌露營車的價格也隻漲了21%。

除了藥品本身,必備的注射器具也在瘋狂漲價:美國藥廠邁蘭生產的EpiPen腎上腺素注射筆過去九年來價格上調超過5倍,曾引發美國國會議員痛批。美國總統也曾在推特和公開講話中批評製藥商毫無理由提價,指責他們是在佔窮人便宜。

有患者對紐約時報表示,當他在1973年確診糖尿病時,一個小瓶(vial)的胰島素售價不過1美元多,在雜貨店不需要處方隨時可以購買。如今同樣的藥品價格快接近300美元,不禁讓人質疑美國的醫療體系到底出了什麽問題。

真人版“藥神”:為求生不顧一切

美國公共廣播(NPR)在2018年9月報導了一位糖尿病患者阿列克·史密斯不幸去世的消息,讀來令人難過。

阿列克在23歲時被診斷出1型糖尿病。已成年的他當時已經不能享受其父母的醫保計劃,而他的母親發現,按照市場價格,他每個月需要購買胰島素的支出約為1300美元,遠遠超過其承受能力。按照當時的醫療保險政策,如果阿列克要自己上保險,在保險報銷政策生效之前,他必須至少先自掏腰包7600美元。

為了給家裡節省負擔,阿列克經常擅自減少胰島素用量,並刻意少吃飯以維持血糖水準。他母親表示,

“他由於用藥太少,以至於時常陷入昏迷而不自知。而到了最後,他昏迷到連呼救的動作都做不出來了。”

2018年9月,年僅26歲的阿列克不治去世。而像他這樣在省錢和治病中進行生死抉擇的美國人並不在少數。根據耶魯大學醫學院的一項問卷調查,在過去五年中美國糖尿病患者的財務狀況急劇惡化,越來越多的家庭面臨著是“要錢”還是“留人”的兩難選擇

此外,也有媒體報導,一些病人為了獲得胰島素處方,不惜主動誘發糖尿病酮症酸中毒(KDA)。這是一種可以致命的危險併發症,但對急需胰島素的病人來說也只能“以命相搏”。

在美國社交網站上,病人們互通有無,交流資訊,甚至有時候不惜犯法弄來藥品互相幫助。這一切像極了《我不是藥神》中的情節。

佐治亞州一位糖尿病患者瓦芙德每個月需交醫保260美元,但自費部分鋼彈6800美元。所幸在病友群中有人每月會給她免費郵寄藥物。由於胰島素是處方藥,這類操作在美國屬於違法。這位不願透露身份的熱心人直言,這些藥是他自己無需經常用,於是省下來幫助買不起藥的其他病人。

此外在網絡“黑市”中,有人以極低的價格向病友提供藥品和注射器,據ABC新聞報導,不少“好心人”被懷疑是醫院內部醫護人員利用管理漏洞來救助病人。自發交換剩餘處方藥的交易在網上也十分活躍。

作為家族遺傳的1型糖尿病患者,來自加州的弗朗哥則更進一步,自主研發起胰島素。

華爾街日報探訪發現,弗朗哥和幾位朋友發起了“胰島素開源計劃”,在衛生條件並不好的環境中自己研發胰島素,而弗朗哥更是拿自己做“小白鼠”,試驗療效。據他自己所稱,大約在2019年年初他們就能得知胰島素是否研發成功了。

根據美國食藥監局(FDA)的規定,一切未經審批合格的藥品流通和複製均屬非法。弗朗哥方面則回應稱,他們不會照抄大公司的製藥配方,而是“自己進行研發”。他強調,等產品研製出來,他並不會注冊專利,配方提供給所有人使用,而他們生產的胰島素將以每瓶5美元的低價賣給患者

“我們從未想過市場盈利,只希望給所有糖尿病患者一個希望。”

製藥商和保險公司聯手賺錢

胰島素這種曾經1美元就能買到的必需品,為何現在讓人負擔不起?

紐約大學健康經濟學家雪莉·吉萊德表示,

“這是由於美國醫藥市場壟斷性太強,缺少基本的競爭。比如胰島素這樣簡單的產品,在市面上只有少數幾家公司持有生產執照,這樣價格自然年年飆漲。”

在美國,治療糖尿病的藥品和器具主要由3大公司壟斷:諾和諾德(Novo Nordisk)、賽諾菲(Sanofi)、禮來(Eli Lilly)。

由於市場壟斷程度高,這幾家公司經常合謀操縱價格。根據美國法院檔案顯示,在過去幾年間,諾和諾德與賽諾菲每一次提價的時機和幅度幾乎完全“同步”,這樣的價格聯盟也被患者告上法庭。

此外,美國複雜的醫療體系也決定了“中間商賺差價”的模式,美國媒體統計,藥價約1/3都成了保險公司、醫藥管理機構、藥店等中間人的利潤。

這其中的奧秘,就在於藥品的差價。

對於沒有保險覆蓋的患者,美國製藥商向其收取的價格被稱為“標價”(list price,下圖藍色);而對於納入保險部分的藥品,製藥商實際向保險公司收取的價格被稱為“淨價”(net price,下圖紅色)。

據統計,從2007年到2016年間,美國藥品“標價”上漲約252%,而“淨價”隻漲了57%,中間的差距通通化為保險公司的利潤。由於保險公司對藥價的超強議價能力,使得美國普通人越發離不開商業保險。

一位不具名的患者向紐約時報透露,他為了不丟掉現有的醫保計劃,不得不違心地留在當前的工作崗位上,哪怕這個高度機械性的文書工作並不適合他的學歷。因為對於已經診斷出糖尿病的患者來說,如果換一個新工作,將無法參保覆蓋胰島素等藥品的高層次醫療保險。

記者|鄭直編輯|李淨瀚 趙雲

|每日經濟新聞nbdnews原創文章|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摘編、複製及鏡像等使用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後台申請並獲得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