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江瀚:微信支付分重出江湖 騰訊為什麽強調跟信用無關?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江瀚

  微信近期上線了具備信用評價功能的“微信支付分”,目前只在特定的管道可以開通和使用。一如騰訊金融體系內其他產品那樣,微信支付分並沒有高調宣傳,也沒有全量放開。但是在經歷了一波三折的信用體系建設之後,騰訊此舉還是讓市場產生了遐想。

  在建立了生態之後,騰訊是否要借助微信支付分來打造一個信用閉環?而面對已經在市場上運營了4年的先行者芝麻信用,微信支付分作為後來者,憑什麽來分一杯羹呢?

  有意思的是,騰訊始終沒有正面回應市場上的猜測,反倒是一再強調,微信支付分與信用和征信不相關聯,而只是聚焦在線下的租借等生活場景應用。

  微信支付分重出江湖,為什麽這一次,騰訊要強調與信用無關呢?

1、 騰訊的坎坷信用路

  1、 騰訊的坎坷信用路

  騰訊對於征信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2013年,直到2015年1月5日,央行發布《關於做好個人征信業務準備工作的通知》,騰訊征信首次浮出水面。當時的通知要求,騰訊征信有限公司、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機構做好個人征信業務的準備工作,準備時間為六個月。

  已經準備了近三年的騰訊征信當時的思路是“為每一個騰訊用戶建立自己的征信報告”,且這份征信報告與用戶所在的群組相關聯,當時的騰訊征信總經理吳丹認為,個人的社交關係會反映一個人的信用,用戶所在的群組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用戶的信用情況,這將會納入騰訊的征信系統。

  不過,這一想法剛剛面對QQ用戶付諸實施,還沒來得及鋪開,就遭到了馬化騰的反對。馬化騰介意的點在於用戶資訊和隱私保護,並以此為理由要求產品停止開發。

  騰訊信用的坎坷之路還在繼續。2017年11月16日,騰訊“乘車碼小程式”在廣州地鐵全面開通,騰訊信用分宣布接通免押金騎摩拜單車等功能,這是騰訊信用分首次在微信端發布。直到2018年1月29日,騰訊信用分宣布開啟全國公測,並在一天內緊急下線,騰訊一波三折的信用之路更多的曝光在了公眾面前。

  但信用,對於商業場景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騰訊並沒有放棄這件事。2019年1月9日,在廣州舉行的微信公開課Pro版活動上,微信支付分首次公開亮相,相比較其他同類產品,低調的微信支付分目前只能在小電科技和街電兩個充電寶租借場景中使用。

  從騰訊征信到微信支付分,如果不了解這段歷史,似乎看不出來這兩件事情有任何的關聯,但是這恰恰是一次次與自己和監管的交道中,騰訊探索出的最適合自己的信用發展之路。

  與此同時,微信採用這樣的戰略也是大家意料之中的事情,騰訊系的掌門人小馬哥是個典型的廣東商人,廣東商幫隻做不說的悶聲發大財模式在小馬哥的業務中是比比皆是,這也算小馬哥旗下各大產品的一種主流特色。

  這不禁讓人想到馬化騰在2016年兩會上的一番表態,“我們的風格一貫都是‘做完再說、做好再說’。我們的財報裡面,金融的收入都列不到一個板塊,屬於‘其他’中的一項,所以你是看不到的。”

  聰明如潮汕人馬化騰,在央行指出要切實防範和化解重點領域的金融風險的當下,隻做不說不失為一個妙招,既可以與監管保持口徑一致,又可以悄然發展自身業務。

2、 想要逆襲芝麻信用到底夠不夠?

  2、 想要逆襲芝麻信用到底夠不夠?

  談到信用體系,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商業信用體系的翹楚——芝麻信用,亦有很多市場分析將兩者進行了對比,那這兩者究竟有沒有什麽可比性呢?

  一是評分體系究竟誰優誰劣?根據網上公布的數據,微信支付分的評分依據主要來自於身份特質、支付行為、守約歷史等等情況,相比於芝麻分綜合考慮了個人用戶的信用歷史、行為偏好、履約能力、身份特質、人脈關係五個維度的資訊,微信支付分似乎簡單許多,那麽到底誰優誰劣呢?我們不妨用李克特五點法配合雷達圖做一個比較。根據信用體系評分比較圖我們可以發現:

  在身份資訊層面,芝麻分幾乎已經收集一個人身份證、學歷學籍、部門、職業、駕照、車輛、房產、公積金等等重要資訊,相比於微信僅有的實名製實在是優勢大太多。

  在信用歷史層面,微信支付分主要優勢在於微信轉账和紅包交易,而芝麻分則是支付寶交易和信用卡還款歷史,相比之下,微信支付分更多基於社交的交易,而芝麻信用分更多關聯金融交易,在信用的衡量標準上略勝一籌。

  在個人行為層面,微信支付分主要是與微信支付的相關行為,這PK的是雙方的場景,當前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場景上的布局基本類似,在市場份額上也不分上下,可以說在這一點上,雙方打了個平手。

  在履約能力方面,由於雙方都是比較水電煤繳費等日常城市生活的履約狀況,在城市服務方面,微信和支付寶的城市服務體系可謂是不相上下,但是由於芝麻信用在履約場景上的布局先行一步,因此維度和數據更加豐富一些,在這點上,芝麻信用略勝一籌。

  在人脈關係方面,本來這一部分是微信的最強項,然而微信支付分卻沒有將社交關係包含在內,結果完全失去了這方面的評分。

  最終結果我們可以發現,微信支付分僅在評分領域相比於芝麻信用還是有些相當大的差距。

  二是發展階段是優勢還是瓶頸?從發展階段來看,上線於2015年芝麻信用是一個早就成熟的產品門類,四年的積累讓芝麻信用具有了先天的先發優勢,再加上阿里更是不惜一切代價的投入,如今的芝麻信用已經購物、租物、住宿、回收、出行、通信、便利、金融等等領域實現了全面的覆蓋,也早已成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信用生活方式,這種先發優勢在互聯網產業當中只會被不斷加強很難被輕易削弱。而微信支付分在2019年才姍姍來遲,雖然背靠著微信這棵大樹,但隨著現在流量紅利時代的結束,想要在短時間內超越芝麻信用實在是不現實。並且在一個征信產業全面從嚴監管的大背景下,這個時候做信用業務對於騰訊來說真不算是一個好時機,面臨著較大的業務合規壓力,想要複製芝麻信用之前的發展優勢已經幾乎不太可能,這需要騰訊再去走出一條全新的路線,面臨著較大的不確定性風險。

  三是到底什麽才是微信支付分面前最大的難題?從芝麻信用的發展歷程來看,免押金是其攻克的第一個難題,根據芝麻信用公布的最新數據,芝麻信用當前累計為用戶免除的押金超過1000億元。說實話,這些押金給消費者帶來福利的同時,的確衝擊著原有的商業模式,讓很多商業回歸本質,而不再是依賴押金池、資金池產生收益。

  從這一點上說,信用的本質是一種對於B端的服務,無論是哪一類的信用與免押服務其實都有一個最根本的前提條件,這就是B端企業對於這個征信體系的信任,因為對於企業來說如果這個征信體系不能讓自己徹底放心的話,企業難以給這個征信體系投出自己的信任票,畢竟對於企業來說一旦使用了這個體系就要付出真金白銀的押金以及所附帶的收益。

  既然是一個B端服務,那麽阿里巴巴體系的優勢就更加明顯,在阿里巴巴作業系統中,信用可以說是一個底層的產物,這樣一個海量的免押金額背後是一個已經完全成型的企業信任體系,在這個體系當中芝麻信用無疑已經建成了屬於自己的護城河。而對於微信支付分來說,相比於C端較為容易的拓展成本,來自B端的業務突破可謂壓力巨大,如何能夠取得企業的信任,讓企業認同其信用體系,對於微信支付分來說依然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這個難題如何解決,我們至今沒能看到騰訊給出一個答案。

  三、前路漫長,微信支付分尚須上下求索

  從整體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微信支付分當前更像一個支付評分,而非信用工具,除了考慮監管的因素之外,微信支付分現階段可能也沒有自信稱自己是一個信用體系。

  信用是個很嚴肅的事情,以央行的信用征信報告為例,信用報告包括個人信用報告中的資訊主要有六個方面:警察部身份資訊核查結果、個人基本資訊、銀行信貸交易資訊、非銀行信用資訊、本人聲明及異議標注和查詢歷史資訊。

  顯然,這比微信支付分從微信支付交易情況來確認評分要嚴肅的多。

  在諸多金融業務的打造上,騰訊系產品似乎都有一個“遊戲”基因,微信旗下最成功的支付產品,最終功成也是在一場“紅包大戰”的春節遊戲當中,但是信用不是遊戲,一個支付分來切入信用體系,難免有些不太嚴肅。也是基於此,網上有媒體調侃,微信支付分如果隻考量微信支付的交易行為,那大家的分數可能都“比不過微商”。

  前路漫漫,中國的信用江湖到底會向何處去?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本文作者介紹:蘇寧金融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