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央行直接買股票?業內人士熱議:沒必要、離譜

新京報訊(記者 宓迪)近幾天,一些研究機構提出的未來央行是否可以買股票或者股票ETF在市場上引發熱議。1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參事、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表示,央行沒有必要直接購買股票。

同日,第一財經援引接近央行人士稱,沒有聽說有這樣的計劃。這不太現實,法律上也不支持。1月9日,多位專家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從法律等多個方面角度來看,直接買A股的說法並不實際。

個別機構:可以作為穩定市場舉措

1月8日,東興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指出,出於穩定市場等多種原因,中央銀行持有本國股市資產,並不出格。

其援引數據稱,日本央行自2002年末開始持有本國股票資產,並於2010年末以來大幅增持ETF(作為信託財產持有的指數關聯交易所買賣基金),年增持金額逐年攀升,近兩年來達到頂峰,2017年及2018年各增持約6兆日元ETF資產。

張岸元分析,目前我國央行總資產規模約36兆元人民幣,A股總市值約48兆元。按照日本央行對股票及ETF資產的持有比例簡單測算,如果我國央行以合適的資產類型方式,持有1.58兆元-1.78兆元的A股資產,不會對央行資產負債表和股市造成結構性影響。借鑒日本央行的操作模式,A股穩定市場資金來源的規範透明、目標函數的明確一致、操作指令的集中統一、標的選擇的進一步指數化,更加有利於A股在2019大變局之年實現健康平穩運行。

中信證券秦培景團隊也認為,從日本央行進行股票資產購買的歷史經驗來看,中國央行未來購買股票ETF具備一定可行性。其研報指出,最直接的一個潛在作用是置換證金的持倉。相較證金,央行通過擴張資產負債表進行股票ETF購買的成本更低,可以減少不必要的交易。

其研報分析,這既可以作為穩定市場舉措,也可以壓低風險溢價,刺激直接融資市場,同時,央行擴表直接購買ETF不存在信用乘數效應,流動性不會外溢,不會直接影響其他資產。

央行原司長:沒有必要直接購買股票

上述機構提出的未來央行可以直接購買股票的觀點引發了市場爭議。

央行調查統計司原司長盛松成認為,理論上,中國人民銀行法並沒有明令禁止央行購買股票或股票ETF的行為。但是,從各個方面考慮,央行都沒有必要直接購買股票。

其指出,目前中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定,央行沒有必要進入股票市場。而且央行購買股票容易加大股價波動性,很可能擾亂市場定價功能。同時,央行進入股票市場,將出現監管難題,並且容易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的獨立性。

對於中國央行購買股票ETF的可行性,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首先基本面和實現條件不具備;其次中央銀行法不支持;理論上看全世界只有日本央行購買了股票ETF,事實證明央行直接購買股票弊大於利,導致市場流動性大幅降低,當前日本的金融機構也希望日本央行能夠退出本國股票市場。 並且中國與日本兩國國情相差非常大,中國央行遠沒有到開展QE的階段。

更有行業分析人士直言,央行可以直接購買股票的說法有些“離譜”。一位券商分析人士對新京報記者指出,依據《中國人民銀行法》,人民銀行在履行貨幣政策職能時,並沒有直接購買股票一項。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表示,如果說央行直接去購買股票入市的話,很容易在市場上帶來示範效應,不僅不利於資本市場穩定,可能反而會影響資本市場的波動性,也不利於資本市場價格功能的發現,同時也不利於央行貨幣政策目標的實施和執行。

此外,市場公平也是值得探討的一個話題。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對新京報記者指出,央行的主要職責是實施貨幣政策,貨幣政策實施的標的包括外匯、債券尤其是國債等,特點是價值比較穩定,對於貨幣的投放有比較重要的調節作用。

“如果說央行進入股市,按照西方的觀點,可能會破壞自由市場”,他指出,像美國對於公共養老金的入市就非常慎重。他表示,謹慎的原因之一就是,聯邦政府主導的基金如果進入市場,跟民間資本博弈,這是不平等和不公平的。

新京報記者 宓迪 編輯 程波 校對 吳興發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