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梁文道:要認識一個人,先要認識他的恐懼

社長說

小科普,人的恐懼由大腦中的杏仁核發出,這個名字源自它的形狀而非功能。

●●●

梁文道:要認識一個人,先要認識他的恐懼

香港作家梁文道,曾在書中提到,“要完全認識一個人,一定要認識他的恐懼。”

我對這句話深以為然。剛生下來的嬰兒會哭,是源於對陌生環境產生的情緒,而這種情緒就叫做「恐懼」。

有人說,無知者無畏,我們常常拿三歲的小孩來比喻一個人的無知。

然而,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都會體會到人生的複雜,意識到人性裡面控制不住的那種欲望、那種情緒,這其中就包括恐懼。

一個人的恐懼又很多種。比如看到火,你就不會伸手;比如看到懸崖,你就止步不前。

焦慮也是恐懼的一種,它同樣會捆住一個人的手腳。

比如當下流行的“互聯網式焦慮”。四十歲恐慌自己成為“油膩中年人”,三十歲恐慌自己被同齡人拋棄,二十歲恐慌終將成為討厭的自己。

恐懼,從來就不分性別、年齡以及財富大小。否則,身價千億的周鴻禕又怎會在朋友圈中感慨自己的“人生失敗”?

因此,恐懼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如影隨形。

克服恐懼的最好辦法不是回避,而是認識它。

1

拿破侖曾說,“這個世界上有兩根杠杆可以驅使人們行動,一種是利益,另一種則是恐懼。”

由此可見,恐懼也並非一無是處,起碼它能督促我們行動。

然而,為什麽人會有恐懼呢?其實是源自於邊界。

換句話說,恐懼是源於我們的認知局限,以及對結果的不確定感。

怎一聽上去貌似有些矛盾。不是說無知者無畏嗎?怎麽知道的少反而還恐懼了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每個人行動時多半都有某種目的、或是欲望。

正所謂無所求則無所懼,有所求則有所恐。

簡單地說,你的欲望就是你的恐懼,也是你的邊界,是你害怕無疾而終甚至備受其害的不確定感。

比如前兩年,在創投圈裡流行一個詞叫“All in”。就是你篤定一件事,就必須搭上身家性命全力以赴,做好死磕兒十年八載的準備,否則這事兒一定不成。

這種“All in”的信條,被互聯網創業者一度奉為圭臬。可事到如今,有幾個成了呢?相信數字不過萬分之一。

為什麽“All in”的人不成,反而有些人“玩著”就把錢賺了?

原因自然不是因為個人的努力程度不足。相反,用力過猛反而會讓一個人深陷於恐懼的泥潭中無法自拔。

2

股神巴菲特有一個投資信條:在別人貪婪時,你就該恐懼;在別人恐懼時,你就該貪婪。

道理雖簡單,但95%的人行動都是相反的。

也就是說,在多數人貪婪時,我們貪婪;在別人恐懼時,我們恐懼。

有人說,幸福的人都是沉默的。

這話一點兒也沒錯。因為幸福從來不是比較出來的,若時刻與人相比,只會覺得自己處境悲涼。

同樣的道理,我認為真正的強者也不是比較出來的。

因為如果你想證明自己強,多半比的都是不如自己的。但如果你一直比的都是不如自己的,如何持續變強?

相反,如果一個“強者”眼睛裡全是對手,腦子裡總想把別人乾垮,那麽就自然無法避免極端的恐懼。

比如你看見一個同齡人創辦共享單車企業,3年脫手賺了幾個億,回頭你也創辦一家共享XX衝擊財富自由。現實嗎?

道理簡單,但多半人仍喜歡從恐懼中尋找目標。

甚至,錯把恐懼本身當成一種方向。

比如,缺錢的時候,錢就是唯一的目標;缺愛的時候,結婚就是唯一目標。

這種由恐懼所伴隨的行動,換來的多半都是價值的崩塌。

3

想要認識一個人,先要認識他的恐懼;想要擊垮一個人,同樣先要認識他的恐懼。

一個人缺乏存在感,就會狂刷朋友圈日常狀態;一個人感到無聊,就會不知不覺在抖音耗費半個上午。

人生最害怕失去的,反而是本就缺失的。

因為看不清,因為對未來一無所知,所以才會時時感到迷茫與恐慌。

比如我周遭遇到過很多人,說在公司乾的不順心,思前想後大半年,想要出來創業。

我問,那你在怕什麽呢?一般回答都是,害怕失敗。

你看,他連第一步都還沒邁出去呢,何談失敗?相比而言,我早都失敗一百八十回了。

所以說,人害怕的從來不是看得見的東西,而是無形之物。

這讓我想起了《罪與罰》書中的一則笑話:一個人遇上了強盜,整整半個多小時都在感受著死亡到來的恐懼,嚇得泣不成聲。最後,刀架脖子上,反倒啥也不怕,與強盜嗆聲了起來。

由此可見,恐懼即是一種動力,也是一種阻力。

人們從來不怕得到,怕的只有失去,尤其是那些原本就不確定的東西。

因此,如果你恨一個人,就要了解他的恐懼;但如果你愛一個人,也要了解他的恐懼。

然而對待自己,請不要成為恐懼的奴隸。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