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治未病中心」潑點冷水

中醫「治未病」未雨綢繆、防微杜漸的預防思想在後世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也是中醫學理論基礎之一。而其真正受重視,當以2007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提出開展中醫「治未病」工作和完善中醫保健服務體系為起點。至此,「治未病」工程開始一窩蜂在全國啟動並迅速發展。但轟轟烈烈的「治未病」工程是否真正體現了中醫特色優勢,並給百姓帶來保健服務?還是僅僅流於形式?筆者簡單談談一些個人看法。當然,這也是本人離開中醫院之後才敢說的實話。呵呵,各種原因,親,你懂得。

中醫「治未病」理論古來有之,從《黃帝內經》到醫聖張仲景,從孫思邈到後世醫家如張景嶽、朱丹溪、葉天士等都對治未病有專門的認識與論述。何為「未病」?個人理解,「未病」為「無病」,即機體尚未產生病理資訊的健康人,也就是沒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狀態。其次,「未病」是病而未發,即健康到疾病發生的中間狀態。此時機體內已有潛在的病理資訊,但尚未有任何臨床表現,也就是說病理資訊的發展仍處於「潛伏」階段,還沒有達到「顯化」程度。再有,「未病」還可理解為已病而未傳。根據疾病傳變規律,身體某一器官有病,會影響到其他器官並使之生病,中醫的典型例子就是「肝可傳脾,當先實脾」以防之。如何對「未病」進行分類和確診?該怎樣制定診斷及鑒別診斷標準?不同中醫因為辨證方法、流派經驗等對「未病」診斷和治療的差異性該如何分析?所有這些,還有待通過更多實踐來論證並制定標準。

播放GIF

「治未病」勿忘「治已病」

近年來,「治未病」成為中醫界熱門話題,從專題學術會議到「治未病」專科,甚至還在籌劃設定「治未病」專業。然而,這並非是說中醫學的宗旨就是「治未病」,而非「治已病」。中醫陣地雖遭蠶食而猶能堅守不倒,就是因為在許多疾病方面有卓然療效。通常,百姓能明顯看到的也就是治「已病」方面的明顯療效,卻很難感受和理解「治未病」中潛移默化的調理效果。中醫經典提出「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也易讓人誤解為中醫根本就不是治「已病」。中醫的生命在臨床,中醫的根還是在「已病」。如果放棄「已病」陣地轉向主攻「未病」領域,本末倒置,未來堪憂。

「治未病」中心要有中醫特色

如今,隨著人們預防保健意識的增強,全國各級綜合性醫院都相應設有健康體檢門診。中醫院如何建立「治未病」中心呢?由於中醫「治未病」從提出到實施,前後不到數年時間。各地都在根據自身情況摸索前進,雖然具體操作略有不同,但基本模式還是西醫健康體檢+中醫辨證分析,即西醫的生化儀器檢查結果結合中醫辨證理論指導,以體質辨識、中醫健康乾預為核心的個性化診療。而這種中西醫結合模式對於 「治未病」工程來說,是真正的「中醫治未病」嗎?這點有待商榷。目前的現代醫學(西醫)對於預防傳染病、遺傳病、職業病等多種疾病,已有一定規模的臨床和社會實踐,對許多慢性疾病的預防和延緩也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並制定了許多循證性防治指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醫完全可以借鑒這些經驗,形成有自身特色優勢的「治未病」中心。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中醫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及卓越的療效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然而,科學的發展是「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過程,秉承嚴謹細緻的精神,才能「實迷途之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在繼承和發展過程中,中醫學由於自身理論缺陷和歷史認識水準的局限,養生預防方面不可避免存在一些糟粕。目前還沒有專門的學術研究去梳理摒棄,去蕪存菁。在「治未病」的過程中,中醫從業者更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保證其所提供專業建議和治療的正確性。

從業人員資格問題

有治未病的科室,就應有治未病的醫生。「上工治未病」,可見治「未病」對醫生的基本功要求之高。如何在疾病的潛伏階段及傳變階段就對其有準確認識,並通過有效手段消除發病因素和阻斷傳變途徑,是考驗「治未病」醫師的試金石。因此,應明確以下幾個概念:什麼級別的中醫師能從事「治未病」工作?如何評定其「治未病」能力?是否需要專門的培訓和考核?需要設定什麼樣的從業門檻?這是關係「治未病」工程能否持續良性發展的問題。由於中醫「治未病」的內容界定過於寬泛和模糊,包含有飲食、運動、藥物、心理、推拿、按摩、針灸,甚至導引、吐納、住宅等。「治未病」應與相關其他商業性質的足療保健等有所區分。

標準有待確定

此外,「未病」的治療指標及反映「治未病」效果的標準都有待確定。怎樣認定某種「未病」是某種「已病」的危險因子?如果靠接診的各級中醫師經驗來治療,如何規範中醫師的診療行為和保證治療效果?因此,筆者認為,儘可能統一標準,設立中醫「治未病」治療指南,可通過大樣本臨床試驗結果,結合少數中醫大家的經驗總結,讓「治未病」科學冷靜地開展,真正為百姓健康服務。

—END—

播放GIF

識別關注我們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