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義烏發展縮影:從馬路擺攤起步 一市繁榮四十載

資料圖 義烏是由國務院批準的縣級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部門,於2012年成立國際貿易服務中心,提供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中介服務等全方位“一站式”綜合涉外政務服務。圖為兩名外商正在助理的協助下辦理業務。中新社發 劉佩琦 攝

(改革開放40年·調研行)義烏發展縮影:從馬路擺攤起步 一市繁榮四十載

中新社義烏11月5日電 (奚金燕)聖誕將至,浙江義烏正迎來新的訂貨高峰。這個過去“山水貧瘠”,如今被比作“世界超市”的城市,吸引著全球的目光。其發展軌跡或許可以從三個人的故事中,略窺一斑。

最早的弄潮兒:雞毛換糖換出大市場

今年60多歲的何海美親歷義烏市場的開端。1978年,迫於生計的何海美提個籃子裝著《紅樓夢》劇照在電影院門口叫賣,三天賺了33元錢(人民幣,下同)。後來她跑到廿三裡,將照片賣給前來趕集的“貨擔郎”。“貨擔郎”拿了這些小東西,搖著撥浪鼓走街串巷,去換取雞毛。

1982年,何海美生意越做越好,已經攢下了五萬元錢,由於害怕被扣上“投機倒把”的帽子,她不敢聲張。儘管小心翼翼,何海美的商品還是被沒收了。

那一天,她心急如焚,突然在市場門口瞥到了一個人——當時的義烏縣委書記謝高華,她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跑上去攔住問:我們上海拿來的貨被沒收了,為什麽上海能賣我們不能賣?

“當時他沒有回答,隻說回去問下。”何海美記得很清楚,沒過多久,義烏就迎來了歷史最關鍵的一件大事:1982年9月,義烏宣布開放市場。

“我聽到眼淚就刷地流下來了,因為我可以繼續做生意了!”憶及此,何海美熱淚盈眶。

打破禁錮後,義烏市場快速發展,5次易址10次擴建,現在的義烏國際商貿城經營面積550萬平方米,經營26個大類180萬個單品。每個攤位停留三分鐘,走完需要一年半。

何海美坦言自己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的,“我現在有房有車有存款,感到很幸福。”正是像何海美這樣的“提籃女”“貨擔郎”,敢為天下先,一步一腳印,開創了生生不息的義烏市場。

海外淘金者:在義烏買全球、賣全球

何海美以前從未想過,有一天會把生意做到海外;來自巴基斯坦的阿酷,也沒想過,有一天他會把一個中國的城市當成家。

2000年,在別人的介紹下,阿酷來到義烏,淘到了一批物美價廉的五金,帶回巴基斯坦後十分受歡迎。此後他便經常來義烏採購。

阿酷來到義烏的這兩年,見證了義烏市場發展的兩個重要節點: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WTO,義烏外貿迎來春天;2002年,義烏國際商貿城一期投入使用。

與此對應地,前來義烏“淘金”的外商也呈直線上升,現在每年來義烏採購的外商超過50萬人次,有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3萬多名境外客商常駐義烏,義烏市場外向度超65%。

一晃十多年,阿酷表示,義烏變化巨大,如今儼然國際化都市,尤其是近年來“義新歐”中歐班列的開通運行,“比海運快,比空運省錢,非常好!”

此外,義烏的營商生活環境也讓阿酷感到無比安全和自在。“現在辦很多事最多跑一次,看病孩子上學也方便。”阿酷現在自願成為了外籍調解員、協管員等,說希望為義烏這個家園做點貢獻。

電商創業者:為義烏注入新動力

義烏不僅是阿酷的新家,對於來自甘肅的90後電商張臘梅來說也是一樣的。2016年,張臘梅來到義烏青岩劉村,開起了網店,賣起了鑽石畫、手鏈等小商品,希望能乾出一番新的事業。

進入新時代,快速崛起的互聯網衝擊著大大小小的實體市場,卻在義烏激蕩出了別樣的浪花。在青岩劉村,聚集著像張臘梅一樣的2.5萬電商從業人員,每天數以萬計的訂單從小村發出。

“做電商最重要的就是大環境,義烏市場本身就是個風向標。”在張臘梅看來,義烏市場基礎好,物流體系完善,發貨成本較低,相關政策、基礎設施也比較成熟。

這背後離不開政府的積極作為。義烏主動擁抱互聯網,面向各類主體搭建多樣化的電商創業平台,完善電商生態“全鏈條”,攝影、代運營、推廣、第三方倉儲等電商服務業實現集聚發展。目前義烏內銷網商密度居中國國內第一,外貿網商密度居中國國內第二。

義烏市委書記林毅曾表示,無論是傳統電商還是跨境電商,無論是垂直電商還是微商,大眾化的電商已經成為義烏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和重要增長極。

從市場化到國際化再到電商化,40年間,義烏抓住發展機遇,不斷超越與創新,改變了許多個體的命運,一個個義烏人與新義烏人的故事則交織成了這座城市的發展歷史。也正是無數個義烏,拚成了一幅中國發展的圖景。(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