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美銀發布駭人警告:眼下像極了98年 只差這臨門一腳

  原標題:美銀發布駭人警告:眼下像極了98年的翻版 只差這最後“臨門一腳”

  上周末,美銀強調了自金融危機以來觀察到的最令人震驚的分歧:自雷曼破產以來,非美國股市在3個月內表現遜於美國,美國銀行表示,這一差異“正達到通常僅在熊市中超出的水準”。

(圖源:美銀、彭博、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彭博、FX168財經網)

  包括大宗商品、中國股市、歐洲銀行等等在內的許多其它資產類別都觀察到了這一分歧,其最近進入了所謂的“滾動熊市”。美國銀行的Michael Hartnett在最新的報告中寫道,年初至今,除美國科技股之外的全球股市下跌了6.2%,而1150隻新興市場個股不少於809隻個股進入了熊市。

  而美國銀行並不擔憂股市,而是更加擔心債券,特別是美國投資級的BBB債券,這些債券年化損失高達3.2%(自1988年以來的次糟糕情緒)。Harnett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煤礦裡的金絲雀”。

(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

  如果“金絲雀”確實在歌唱——如其仍被美國股市所忽視——那麽出於一個原因,而且非常簡單:根據Harnett的說法,一個人應該“在央行買入時買入,賣出時賣出”。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全球量化寬鬆的“順風”仍在這裡,並導致創紀錄的全球每股收益、4%的美國GDP增速、1.5兆美元的美國減稅、1兆美元的股票回購……然而,2018年的回報率卻很低。

  原因很熟悉:全球過剩的流動性正在逆轉,即“過剩流動性的終結”。

  根據Harnett,過剩流動性正在終結:全球央行2016年購買了1.6兆美元資產,2017年購買了2.3兆,2018年縮至0.3兆,到了2019年將轉為淨賣出0.2兆。從明年1月起,全球流動性將出現負增長。

  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之下,全球已經開始出現“滾動熊市”(指不同板塊、行業或資產輪流出現下跌),Hartnett指出,今年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正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這讓我們回到了滾動熊市的話題,或者就像Hartnett所說的那樣:“比特幣到Popcoin”,今年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正是第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

  而目前下跌潮已經蔓延到了土耳其裡拉、委內瑞拉玻利瓦爾阿根廷比索、印度盧比、巴西裡亞爾、南非蘭特等新興市場貨幣。更危險的是,新興市場的風險正在通過匯率、利率和企業利潤傳遞至歐洲,甚至美國。

(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

  Hartnett再次強調了他最喜歡的危機指標:巴西裡亞爾的崩跌。他寫道,目前歐元兌巴西裡亞爾已經創下歷史新高,而“從歷史來看其往往與危機事件相伴隨。”

(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

  雖然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分歧可能是獨一無二的,但它在過去的不同場合都發生過,最明顯的是在1998年。

  這就引出了下一個問題:當前的市場是1998年的翻版嗎?對Hartnett來說,答案是肯定的,原因如下:

  美聯儲處於緊縮周期;

  美國市場與其他地區分化;

  收益率曲線趨平;

  新興市場崩潰;

  杠杆量化策略表現不佳。

  所有這些都與98年相似;但有一件事是缺失的:全球傳染。

  對於那些可能不記得或尚未出生的人來說,1998年,98年亞洲危機通過日本得以擴散:

(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

  快進20年,美銀CIO相信,這一次,歐洲將成為2018年全球危機蔓延的中心,德國資本貨物的外國訂單在過去7個月裡下降了12%,這預示著危機的到來。

(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

  如果來自德國的外國訂單是“金絲雀”,美國銀行預測,隨著歐盟投資者的遣返,歐元將在秋季大幅波動,這將“表明新興市場正在演變為全球去杠杆化事件”。

(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

  如果歐洲的歐元匯回是危機蔓延的第一個媒介,美國銀行預測,第二個,也是更明顯的一個,就是債務,或者信貸危機:

  信貸息差擴大了傳染的第二個媒介:

  歐洲的債務佔GDP的比例為258%,中國為256%,新興市場為194%,美國投資級債券已經從2008年的1.08兆美元猛增至4.93兆美元。我們將密切關注這些過度負債地區信貸風險的蔓延。

  總而言之,Hartnett最後發問,目前“FAANG+BAT”這8家科技股中已經有4家跌入熊市區域,最終泡沫破滅的時候他們會有幸存者嗎?這也將為即將到來的全球危機的終結指明路線,“最終投資者出售他們擁有的和愛的東西,在系統風險和美聯儲眨眼之間跳來跳去。”

(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圖源:美銀、FX168財經網)

責任編輯:張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