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玩不轉和玩不起,中國鞋企柔性製造之惑

無塵車間、柔性製造生產線、智能機械手揮舞手臂作業……這些場景令馬來西亞商人李忠耀倍感驚訝。

第38屆國際鞋業大會日前落下帷幕,李忠耀祖孫三代經營鞋履製造生意,此次特意前來“取經”。

李忠耀參觀了天創時尚女鞋智能生產線車間,整個車間乾淨有序,工人成了機器的“朋友”。傳統鞋廠滿地散落的皮料、轟鳴的機器、既要兼顧生產又要忙於補料的工人的身影,在這裡都見不到。

“實在是不可思議,馬來西亞還停留在工人流水線作業階段。”李忠耀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2018年中國規模以上製鞋企業4389家,累計完成銷售收入6709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分別下降6.6%、15.3%,近年來首次出現下滑。鞋業出口下降的同時,鞋業進口依然逆勢高速增長,眾多國外品牌中國市場成為增長最快的區域。

數位受訪者都提及,國內傳統供給與新增的消費升級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進一步凸顯,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代名詞的鞋業正行至十字路口。

傳統的鞋業與柔性製造的化學反應令中國製鞋產業煥發出新的生機。而背後,是鞋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

以柔性製造為代表的自動化革命正成為鞋企應對鞋業新發展周期、不斷適應並發掘和滿足市場需求能力的新舉措。同時,柔性製造改造的高成本、長時間周期、對於勞動力素質的新要求、依托全價值流供應鏈體系支撐等,成為橫亙在亟待智能轉型升級鞋企面前的鴻溝。

走到了消費者面前

為中國贏得“世界工廠”稱號的鞋業,一度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代名詞,如今卻成了自動化革命裡那波最“潮”的。

門市店員只要使用儀器對消費者的足長、足寬、足弓等7 項足部特徵進行掃描上傳分析,然後推薦鞋型和鞋碼,消費者可自行選擇不同的款式、面料、跟高,15天左右即可收到鞋子。

柔性製造的核心理念是C2M。C指消費者,M指製造,它解決了製造企業長期以來無法直面消費者的痛點。更重要的是,C端的數據倒逼M端對生產線做柔性化改造,這是國際品牌夢寐以求的能力,因為這既是市場的需求所在,也是企業實現精益化生產的內在訴求。

C端的腳型、腿型數據是最具價值的基礎數據。百麗國際、奧康國際、雙馳企業、天創時尚等近兩年已經實現了從傳統的測量腳型數據到利用3D、VR等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轉化的轉型。

這種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的生產模式反過來也促進了公司採購環節的變革。製鞋企業不再停留於自產原材料加外采的模式,而是轉變為核心戰略供應商提供三成左右原材料保障基本運轉,生產部門以需求為導向提前關注所需的輔料並介入採購環節。

這種小批量、多批次、多品種的生產需求,也倒逼部分企業進行生產線改造。以天創時尚為例,其於2017年完成了4條生產線的柔性化改造。另外,公司還於2018年新建了國內時尚女鞋首條智能生產線,實現了柔性化製造和單件流的同時,也大幅提升了工藝水準,個性化定製、智能化規模定製模式正式開啟。

“自動化生產線自投產至今不到一年時間,整體運作較為順利,效率提升了35%左右。”天創時尚總經理倪兼明表示。

以鞋履製造中人力資源使用密集的皮料裁剪環節為例,工人只需將整張皮料鋪在平台上,機器就能自動完成皮料的瑕疵識別,並繞開瑕疵處,生成圖像將其傳輸給電腦。另一邊,只需一名工人端坐在電腦前,輸入這張皮革需裁剪的各個鞋碼的數量、尺寸等,電腦就能自動生成裁剪的具體方式。後端的機器在接收到電腦端的裁剪指令後,快速完成鞋履裁剪。工人只需將切割完畢的裁剪樣板撕下來。整個流程前後不足十分鐘,僅需三到五名工人即可完成。

“這些繁瑣、單調重複的體力環節交由機器來處理提高了效率,解放了人力。”端坐在車間電腦前的天創時尚工人劉明表示,尤其是皮料瑕疵環節,以往需依靠人眼識別,既累又低效。改造完成後,產品品質進一步提高,生產周期也進一步縮短,效率提升明顯。

柔性製造也改變了機器和工人之間的關係。過去機器和人都不動,現在機器不動,人動。人機協作成為新的風景線。

“前端面向的是消費者,收集其個性化需求;後端面向的是製造環節,減少人力資源,實現彈性生產。”鞋服行業獨立評論人士馬崗表示,柔性製造作為鞋業精益製造的轉型探索,通過“數據+製造”一方面能更“懂”消費者,另一方面也倒逼企業進行商業模式與業務流程的重構升級。

十字路口

鞋企進行數字化驅動產業升級是目前鞋履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冰山一角。

自2012年國內鞋業開始進行渠道調整,通過大範圍開立線下門市跑馬圈地的運營策略不再具有持續性,以渠道為中心的運營理念逐漸被以產品、以消費者為中心的運營理念所取代。

倪兼明表示,基於用戶需求的多樣性、產業工人的稀缺及成本的上升等因素,要求企業向自動化與柔性化發展。以全球最大的鞋業生產基地廣東省為例,從鞋面到鞋底的成本近年上升了8%~10%,而中小鞋企的利潤率則從8%~10%下降至當前的2%~3%。

另一個必須直面的現實是,國內鞋業出口節節下滑,但外資品牌在國內市場卻強勢增長。這進一步加劇了國內鞋企的生存困境。

回顧近年的鞋業進出口數據,2014年成為具有歷史轉捩點意義的年份。2014年-2018年,國內鞋業年度出口年均下降速度達到4.7%;同期,進口在整體消費中所佔的比重年均增速為19.3%。2018年,國內鞋業規模以上群體企業數量首次出現下降,對應銷售收入首次出現兩位數下降,利潤率僅與上年持平。這對中國鞋業借助內銷市場新增量提升鞋業競爭力造成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面對這種外資品牌較本土品牌在國內市場更受歡迎的局面,馬崗分析稱,這並非緣於中系鞋履製造能力不敵國際品牌,主要原因是國內品牌在產品設計能力、品牌影響力方面略弱於國際品牌,而且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

在中國皮革協會理事長李玉中看來,國內鞋業儼然走到了十字路口。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鞋類消費市場,內銷市場的新增量有望成為拉動全球鞋業增長的重要引擎。但如果在此過程中,中國鞋業因為新的有效供給能力不足,而被排擠出參與新競爭的過程中,中國鞋業的國際競爭格局將發生重大變化。

內外資品牌在本土市場冰火兩重天的表現早已引起了廣州市嘉豪國際皮革有限公司採購經理王億志的注意。他認為,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國內鞋企不能較好滿足消費者對鞋業款式、價格、舒適等細分需求,國內傳統供給與新增的消費升級的需求不匹配的矛盾進一步凸顯。

玩不起和玩不轉

鞋企面對消費者的訴求有心無力的困局,也是鞋企近年紛紛進行柔性製造轉型升級的核心動力。

百麗國際旗下新百麗鞋業有限公司經理吳華林稱,商家出於銷售效率的考慮,隻願意提供少量的選擇。這也決定了大部分門市的鞋貨品只能滿足一部分消費人群,定製就是解決用戶不願意遷就的問題。

以柔性製造為代表的自動化製造改造成為當前鞋業全流程提升的主攻方向。但它也存在極高的準入門檻。高昂的改造成本令中小企業望而卻步。

“因首條智能生產線投資較大,以目前效率來看,回收周期為5年。隨著技師、設備、機器人之間協同性的提高,會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並縮短回收周期。”倪兼明表示。

馬崗也表示,一般而言,傳統生產方式下,鞋企都是批量化生產。由於柔性生產線的排量遠低於傳統流水線,也導致單雙鞋的生產成本會更高。若企業想降低單雙鞋的成本就需向規模化定製方向提升。

但規模化定製屬於一項系統性工程。吳華林說,規模定製業務流程的推進,需要各個流程的支持,通過流程和系統加用戶信息、渠道信息、物料供給、客戶售後等渠道環節全部打通,搭建全價值流供應鏈。除了整體的系統支持之外,規模化定製的數字化程度要求非常高。

時間成本需要轉型升級的鞋企拿出更多的耐心和定力。同時,柔性製造從批量生產到端的實現,雖解放了部分勞動力,但對工人的素質、意識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倪兼明在言及柔性生產改造在國內製鞋行業大範圍推廣或將面臨的挑戰之際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最主要還是在於團隊如何將過去的經驗轉變為數字化資產,業務由以前的經驗驅動,變成數字化驅動。

數位受訪人士均提及,柔性生產改造實則是系統化工程,落地不僅僅需要技術賦能,更需要資金、人力、場景和體驗等多要素的共同支撐。

“中小企業即便具備這種產業升級意識,也很難承受數億元的改造成本。同時,即便是面向C端的前期腳型數據的采集、歸類、分析等環節也需要時間積累和沉澱。”參展的東莞市新威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估算,全產業鏈打通少則需要五年。

走出去和挖潛相結合

不管是已完成升級改造的鞋企還是尚在觀望轉型的鞋企,主動求變在這兩年變得越來越迫切。

一位從事對美出口皮革鞋類產品的參展人士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之際介紹,此前忌憚於越南盾起伏大、原材料供應不足猶豫不決是否將工廠外遷。但考慮到

中美經貿摩擦的複雜性、長期性,他的企業今年已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地區了。

“雖說要面臨重建生產線,但是東南亞的人力、能源、財務成本更低。同時,中國政府2018年加大了環保的力度,在去產能、治理落後產能的背景下,中小鞋企繞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或許還具備部分與龍頭鞋企抗衡的可能性。”他向第一財經記者解釋道,越南作為東南亞唯一的中美洲自由貿易協定的成員國屬於最合適的外遷地。

國際鞋業大會提供的數據也能部分說明問題。越南、印尼作為僅次於中國的世界第二、第三鞋類出口國,與中國鞋類出口存在正面競爭。自2008年之後,中國鞋業出口的年均增速便開始低於二者。阿迪達斯、耐吉、克拉克、彪馬等國際品牌的全球採購體系中,越南佔比逐漸超越中國。

“除勞動力成本外,近年來TPP、美國貿易保護主義以及東南亞國家相對中國更為寬鬆的鞋類國際貿易關稅等因素,影響了國際品牌的全球採購規劃,加劇了國際品牌將更多訂單布局在東南亞地區。”Elevate公司CEOIan Spaulding表示,過去十五年中國的人力成本直線上升,而越南的人均月工資卻處於280美元左右的低位。

選擇走出去固然是一種謀求發展的路徑,挖掘既有陣地的潛力未嘗不是另一種可探索的路徑。

作為佔據全國三分之一左右鞋類產量的廣東省是當之無愧的鞋履製造大省,佔據國內鞋履產量的半壁江山。廣東省現時有5000家鞋廠,其中約2000家屬於港資鞋廠。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頒布已引起了不少企業的重視。

港資鞋廠在設計人才儲備、品牌國際化、資本運作等方面相對更成熟,尋求跟港資企業的合作也能幫助自身更好地走出去。參展的一位不願具名的中型鞋企負責人表示,其鞋廠跟港資鞋廠在鞋品設計、新材料開發、研發設計、時尚展會等方面均已開始深入合作。

參展的一位港資企業負責人陳先生則對第一財經記者直言,內地的互聯網令其十分好奇。

此前《關於深化“互聯網+先進製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及《工業互聯網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發布,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產物的產業工業互聯網為製造企業轉型升級,開展創新型生產服務提供了新的思路。

“跨行業跨領域、特定行業、特定區域、特定場景的工業互聯網平台試驗測試環境和測試平台令我看到了傳統製鞋企業新的發展空間和方向。”陳先生稱,正在跟內地鞋企學習,嘗試模擬各類業務場景,通過試驗測試尋找最佳技術和產品路線,形成標準化解決方案,逐步完善產業互聯網的平台功能。

同時,利用互聯網等新渠道進行新零售轉型,挖掘更多的消費人群正如火如荼。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零售額比上年增長8.0%。分布廣泛的移動互聯網、移動支付被認為是今後的主要消費方式,由於鞋類產品消費個性化趨向青年人等因素,新零售成為千百度、星期六、哈森股份等製鞋企業關注的焦點。在微信移動支付,長短文、視頻、直播等移動互聯網社交等方面滯後於內地的港資企業也對以社交裂變為流量入口的新零售範式報以極大的熱忱度。

“在消費互聯網和產業互聯網的雙重加持之下,港資和內地鞋企借助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的政策東風,將機甲狂潮出新的可能性。”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陳耀表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