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田埂間遇上半夏,化痰降逆的要葯總算是找到了!

播放GIF

小時候,常常跟著爺爺做農活,尤其是到了夏天,田間野草繁茂,需要除草。其實每次跟著爺爺去除草,都能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爺爺會講講田野草叢中的很多故事。

對於半夏這味草藥,想起來還有些悸動,那年夏天,我隨爺爺在農田裡除草,也是中午有些疲倦,爺爺坐在田埂上休息,我在田裡自由活動,看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三葉草,尤其是那花苞,甚是可愛,於是將這株草連根拔起,根部卻有圓形狀塊莖,當時還以為這個能吃,於是吃了幾個,殊不知沒到三分鐘就口水直流,嘴巴發麻,開始感到呼吸有一點難為,年少的我,遇到這樣的情景,都嚇哭了,爺爺聞訊趕來,看到眼前的這一幕,就什麼都明白了,趕緊把我帶回家,取一塊生薑搗汁給我喝,這才恢復過來。

事後,爺爺告訴我說,我那次誤食的塊莖叫半夏,在民間,由於有毒,又被人們戲謔的稱之為「三步跳」,從植物學得角度來說,半夏是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在中醫臨床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中醫認為,半夏味辛性溫,有毒,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等功效。適用於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梅核氣等症,外用具有消癰腫的作用。

半夏雖然有一定的毒性,但是也是一味臨床常用的治病良藥,早在《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半夏「主傷寒寒熱,心下堅,下氣,喉咽腫痛,頭眩胸脹,咳逆,腸鳴,止汗」,《本草綱目》認為半夏能夠「除腹脹,目不得瞑,白濁,夢遺,帶下」等症,可以說半夏是一位治病能手。

古往今來,運用半夏治病的醫生不計其數,運用半夏的方子也數不勝數,但卻有四個使用半夏的方子,堪稱經典中的經典,不妨一睹為快。

首先來說說半夏秫米湯,這個方子來源於古老的《黃帝內經》,是用來治療失眠症的,一般可使用半夏15克,秫米30克,用甘瀾水煎煮,效果較好。這裡的甘瀾水(「流水千里以外,揚之萬遍」)頗有學問,因其源遠流長,能蕩滌邪穢,疏通下達,取此煎藥可以調和陰陽。半夏、秫米合用,助以甘瀾水,使這個方子有通有補、有升有降,起到了補虛泄實、溝通陰陽、和利營衛的功效。

再來說說半夏瀉心湯,這個方子來源於大名鼎鼎的《傷寒論》,是用來治療寒熱互結之痞證的。全方由半夏12g,黃芩、乾薑、人蔘各9g,黃連3g,大棗12枚,甘草9g組成。適用於心下痞,但滿而不痛,或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膩而微黃等症,而半夏在這個方子中扮演的角色是散結除痞,降逆止嘔。

接著來說說半夏厚樸湯吧,這個方子也是大名鼎鼎的醫聖張仲景創立的,是主治梅核氣的。全方由半夏12g,厚樸9g,茯苓12g,生薑9g,蘇葉9g組成,適用於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滿悶,或咳或嘔,舌苔白潤或白滑,脈弦緩或弦滑等症。半夏在這個方子中又是起得什麼作用呢?在這裡,半夏苦辛溫燥,具有化痰散結,降逆和胃等功效。

最後來說說半夏白朮天麻湯吧,這個方子是來自《醫學心悟》中的,主治風痰上擾證。全方由半夏9g,天麻、茯苓、橘紅各6g,白朮15g,甘草3g組成,在煎煮時需加生薑一片,大棗二枚。適用於眩暈,頭痛,胸膈痞悶,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弦滑等症,在這個方中,半夏所起到的作用是燥濕化痰、降逆止嘔。

本文由「本草世界」新媒體原創出品,圖片來源於網路,未經授權,請勿轉載使用。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