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故宮帶獨立設計師“吉服回潮”:這個潮範兒你get到了嗎?

向來在文創界“乾大事”的故宮,3月初的時候和ICY全球設計師平台寫手發起了名為“吉服回潮”的活動,“精選歷史文化中的吉祥元素代表,以現代審美視角和潮流設計工藝,將歷史藝術精華與現代視覺設計相結合”(《北京商報》),推出5個限量女裝系列,上架首日便告售罄。

“吉服”是吉利的服飾?

雖然清宮劇我們看得多了,但“吉服”是啥可能真沒幾個人可以說明白。古代的帝後宗室作為國家的一種象徵,他們需要遵守很多典製規範,服飾也是其中一種,而“吉服”是他們在節日慶典時穿著的服飾,也是清代獨有的一個服飾系統。在清宮裡,他們被稱作“龍袍”“蟒袍”(民間的“龍袍”稱呼更寬泛也更隨意)。但是這個區分不是看龍的腳趾頭有幾個,而是看穿著者的身份:除了帝後,其他人穿的即便是五爪也只能稱作“蟒袍”。

因為在諸多典制服飾中,常常在表達喜慶的日子裡穿著,所以從外觀來看它是最華麗的,從工藝來看它是最豐富的。我們在清宮劇裡經常看到的娘娘們,頭上頂著大拉翅,身上穿著兩側開衩的袍子,這是清代晚期才發展出來的氅衣(故宮現存實物最早是道光時期的),並且是日常生活裡才穿的“便服”。

早前熱播的《延禧攻略》和《如懿傳》中可以看到早先難覓的“吉服”應用設計,大大豐富了清宮劇中的服裝設計素材。

後妃吉服有吉服袍吉服褂,袍是大襟並有馬蹄袖,褂是對襟且只有平袖口。褂穿在袍外,也可隻穿袍,有的會設計成一套。從外觀設計上來說,比較典型的有“八團”,就是有全身有八個圓形構圖的圖案;還有龍紋式樣的,以及比較自由的花卉、博古題材的。

孝莊太后的一套吉服袍褂。

左:博古花卉紋吉服袍;右:四季花籃吉服袍。

按照典製,後妃的吉服需要配吉服冠,但是後來發展出鈿子,就配鈿子居多了。鈿子的形象更為奢華雍容,所以在為數不多的清宮劇都是選擇鈿子。

吉服與鈿子搭配。

“吉服回潮”的複興了什麽?

從“吉服回潮”5個系列最終的設計作品看,幾乎和“吉服”沒有任何關係,甚至和“清宮”的關係也較為淡薄。與故宮的聯繫,大概只是設計靈感來自於故宮博物院的藏品,更像是借住故宮IP熱而助推“中國風”時尚。

對比清代吉服的設計與當代獨立設計師的作品,也是可以發現一些很有趣的地方。比如,5位設計師無一例外都選了書畫作品作為設計素材,其中4位作為了主打靈感,1位設計成了主推款。

但是我們去看吉服,乃至古代的幾乎所有服飾,似乎都沒有當代設計師在圖案設計方面如此“揮灑自如”,而偏向採用循環圖案。這是由於古代的工藝水準所限制的,除了緙絲以外的“織”都需要經過一個圖案“編程”,即便可以小面積挖織的“妝花”也是如此。

“繡”相對時靈活自由的。比如故宮藏品中存有大量“顧繡”作品,只看圖片就如同真的書畫作品一樣,但是耗時耗力,並且“顧繡”這樣的平繡相對不耐磨不耐洗,養護起來就比較麻煩。而且作為典制服飾,它也受困在典製之中,比如一件八團吉服褂,綴繡的團紋中是兩隻蝴蝶相對飛舞的“喜相逢”題材,仔細看就會發現每一個團紋的圖案都是不一樣的,但是依然受困與八團的布局裡。

八團喜相逢吉服褂。

這些都是如今的設計師所不需要面對的“困境”。不過反過來說,宮廷可以動用的資源也是如今的獨立設計師所難以觸及的。

清宮採用的面料,現在大多可以使用機器實現了,但是要達到當時的精細程度依然非常昂貴。緙絲雖然沒有現在網絡上熱炒的那樣貴比黃金,但用來做衣服還是難以承受,而且現在緙絲工坊多為窄幅織機,做衣服也不太合適。畢竟我等還是凡夫俗子,即便有現代文明加持,妄圖與皇室比肩還是有難度的。

《集巧於一身:孔雀羽串珠彩繡雲龍紋吉服袍》截圖。

“回潮”的皮與骨

儘管如此,“中國風”的回潮依然是呼籲更多在圖案應用以外的挖掘。緙絲做不了衣服,做個腰帶也是可以;輯珠嵌寶做不了衣服,做配件點綴也是可以的。在非遺越來越熱的現在,故宮IP中也該有個位置為它們留下。

而從圖案來說,書畫以外也有許多傳統圖案是值得挖掘的。比如這次有位設計師選了“五穀豐登襪”(儘管我看了半天也沒看出來化用在哪兒了),就是一個很有趣的雅俗共賞的圖案:它以稻穀、蜜蜂、燈籠組成裝飾圖案,表現了農業國家期盼風調雨順、豐收吉慶的美好願望。

淺杏黃緞繡五穀豐登綿襪,清康熙,長24cm,高47cm

前面提到的“喜相逢”,是中心對稱的構圖,並不局限於蝴蝶。這種圖案內部互相對立、互相襯托又統一稱為整體,裝飾性很強,又頗有中國傳統哲學的意味。

只有立足於最傳統的“中國”,才有最潮的“中國風”,否則我們很難分辨一個本土獨立設計的作品,和一個外國跨界設計師之間的區別究竟在哪裡。就如同外國電影裡永遠掙不脫的聖經故事母題一樣,也是我們文化以外所難以表現的。我們也肯定有這樣自帶“壁壘”的內核等待去發掘。

故宮這波“吉服”,你覺得怎麽樣?活兒姐還是更希望服裝的剪裁上能多一些中國風元素,現在看大多只是借了一個圖案來做印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