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自欺」的力量:心理年輕真的能減緩生理衰老

大量的實驗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力量對於身體的影響非常大,大到甚至能影響衰老的進展,心理上的年輕真的能減緩生理上的衰老,甚至讓人返老還童。

艾倫 朗格(Ellen Langer)博士是哈佛大學的第一位女性心理學教授。1981年,她剛入職哈佛不久。那年秋天,她跟學生們一起將兩批一共16名老人分兩周前後送到了波士頓郊外一家地處偏僻的修道院。這些老人年齡均在70歲以上,歲月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留下了印跡。有的老人有關節炎,有的老人聽力不佳,有兩個老人還拄著拐杖。

他們隨著朗格博士推開了普通的大門,卻似乎走進了時空穿梭機:室內的一切,都跟22年前的1959年一模一樣。室內裝飾,牆上的畫,傢具電器,一切都回到往日時光。電視是黑白的,報紙還是1959年的新聞,收音機在播著人類第一次登月的壯舉。

原來,朗格博士在做一個前所未有的實驗。她想通過實驗測試人們心理上的年輕化是否真的能減緩生理上的衰老。

心理影響真的存在

這不是她第一次想到這個主意。之前她已經做過相關的實驗,而實驗結果則非常有意思。

第一個實驗的對象是住在老人院的一些記憶開始衰退的老人。老人分兩批。一批要求護士們每天給他們布置任務,要他們記住一些身邊的事情,比如護士的名字、當天的新聞等,隔天要檢查。而另一批老人則順其自然。實驗結束的時候,兩批老人都進行了記憶力測試。結果發現,這些被要求努力記憶的老人,在測試中普遍比對照組的老人表現更好。這表明很多時候老人的記憶力衰退,也許是不用腦而導致的後果,而不一定就是原因。

在另一個實驗中,老人院裡臨近生命終點的老人再次分兩組,分別在他們的房間裡放一盆植物。一組老人被告知,他們需要照料這些植物,不要讓植物死掉。他們的白天作息時間可以根據照料植物的需要而自行安排。而另一組老人則被告知,他們不需要照料植物,自有護理人員打理,他們的作息時間也不能自主,一切聽從安排。實驗進行了18個月。18個月後,他們得到很驚人的結果:被要求打理植物的老人組還活著的比例幾乎是另一組老人的兩倍。

兩個實驗後來都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經典。

這一系列實驗都提示了這樣一個可能:人的心理影響遠超以前所知,精神的力量對於身體的影響非常大,甚至能影響衰老的進展。

前所未有的實驗

回到開頭所說的實驗。這一次,朗格博士要測試的是心理作用是否能延緩衰老,甚至讓老人返老還童。

老人參與實驗前,進行了一系列的心理、生理上的測試,評估他們的衰老狀況,包括記憶力、聽力視力、身體的靈活度等等,均記錄在案。

第一組受試老人一到實驗者安排的居住地,就被告知他們需要按照自己20年前的生活方式生活,要求「活在當下」,說話時候凡是提到1950年代事情的時候都必須要用英語的現在進行時態,而非過去式。努力讓自己完全地回到五十多歲的時光。他們一下車,立刻被當作五十多歲的中年人對待,沒有人攙扶,更沒有人幫助搬運行李。老人們得自己將行李一件件地搬進房間。接待人員也將他們當作普通的中年人對待,完全不把他們當老人。

每天早上起來,工作人員給他們發放寫著1959年新聞的「當日」報紙,桌子上擺放的都是他們當年的照片。互相談論的話題也必須都是1959年的事情。目的只有一個,讓他們真正從心理上穿梭回到22年前,重返舊日時光。

而另一組提前一周到達的老人則被告知,他們仍然是活在當下的1979年,按照平日的生活日常照常生活,他們可以盡情地回憶往日時光,當往日不可追,舊日也不再來。

一周後,實驗結束。兩批老人再次進行了實驗前所做的系列測試,結果非常驚人。

重返往日時光的老人們明顯步伐輕快,身體靈活,坐得更直,視力居然也有了提高。實驗前後照的照片拿去給第三方的陌生人看,都說實驗後的照片看起來年輕很多。有趣的是,在返程的時候,第一組老人看見擺放的橄欖球,居然突然興緻盎然地一起打起了橄欖球,似乎真的回到了中年。

遺憾的是,朗格博士沒有將這一實驗寫進論文讓同行評審,所以筆者也沒有機會讀到原始文獻,了解實驗的詳情。她說,因為實驗的結果過於驚人,遠超預期,在那個年代很難被評審接受。畢竟,這個實驗樣本數有些小,實驗時間也有些短,也不算嚴謹,很多可能影響結果的外在因素沒法簡單排除,比如就光是實驗的新穎性和想要取悅實驗人員的動力就可能足以讓這些老人表現優異。

但這個實驗開創了一個先河。自那以後,相關的研究人員做了許許多多的類似實驗來探索心理和情感的偏向對於衰老進展的影響。

區別於安慰劑效應

現在我們都知道,人的心理對於身體的正面或者負面的作用都非常大,有時大到超出常人的想像。

比如醫學上非常知名的安慰劑效應,就是心理對於身體影響的絕佳例子。二戰時期,在戰場上救助傷兵的美國醫生畢闕博士(Henry K. Beecher)在混亂的戰場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在攻佔義大利南部海灘的戰鬥中,鎮痛劑很快被用完。當傷兵喊叫著要鎮痛劑時,萬般無奈的護士只好用生理鹽水代替,但告訴他注射的是強力鎮痛劑。讓畢闕醫生震驚不已的是,注射鹽水後的傷兵居然真的停止了哀嚎。疼痛似乎真的止住了。

對這一情形印象深刻的畢闕戰後回到美國哈佛大學,開始了一系列新的測試藥物療效的實驗。1955年,他在《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發表了非常著名的論文The Powerful Placebo(強力的安慰劑)。他將這種由心理暗示所導致的明確的臨床效果稱為安慰劑效應。文章裡,他描述了超過數十個常規藥物的效果其實來自於安慰劑效應。此後,臨床實驗中,與安慰劑組對照成為開發新的藥物或者療法的不二規則。

心理對於身體的影響通過越來越多的實驗得到證實。比如在一項關於安慰劑效應的實驗中,接受針灸治療的腰痛患者,只是告訴他們針灸刺進了皮膚,就得到了非常好的治療效果,但其實用的是假針,針頭根本就沒有挨到皮膚。

但朗格博士開創的實驗不太一樣。安慰劑效應是在受試者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的。受試者不知道自己吃的不是葯,或者接受的是假的治療,單純「被騙」而相信效果,結果卻得到顯著的治療效果。這屬於潛意識的影響作用,不能說破。多數研究人員相信一旦受試者知道自己接受的是安慰劑,效果就差遠了,甚至完全無效。

「自欺欺人」的力量

2010年英國著名的電視台BBC重複了朗格博士的實驗。他們做了一期真人秀節目,叫做「年輕人」。這次找來的是6個年事已高的英國的明星。幾個年逾古稀的老人被送到了模仿1975年的房子裡,跟1981年的實驗一樣,室內一切都仿照1975年的陳設,讓他們「欺騙」自己,活在舊日時光裡。一周後,電視上的這幾個老人明顯顯得年輕了很多,生理指標也顯示有明顯的改善。一位坐著輪椅被推進去的老人,一周後柱著拐杖自己行走。另一個以前穿襪子都有相當困難的老人,一周後居然輕鬆自在地主持結束晚宴,席間左右逢源談笑風生。

朗格博士後來做了一系列實驗進一步證實她的假說。2007年,她又做了一個實驗。這次的對象是84個酒店的清潔工人。這些清潔工因為工作繁重,沒有時間專門去鍛煉。84個受試的工人分兩組。研究人員一再向一組工人強調,她們的工作其實跟醫學界所推薦的日常運動的強度和力度相差無幾,算是非常有用的鍛煉身體運動。而另一組則告訴她們工作就是工作,起不到運動的作用。實驗結束的時候,儘管兩組工人的其他情況都一樣,也排除了其他可能的影響因素,但第一組被告知工作就是運動的工人的平均體重比起第二組有顯著的降低,腰臀圍比也有輕微地下降,體脂肪指數甚至都有下降。而唯一不同的就是心理認知的不同。

朗格博士以及後來其他人做的相關實驗說明,人們既便是明知自己是在接受虛擬的實驗,單純只是心理的力量,給自己「自欺欺人」的正面鼓勵,正面思維的力量就足以改變人的生理狀況,甚至能延緩衰老。

即便不能抗衰老,保持良好的心態,也會反映到身體健康上,比如心情愉快的人會減少焦慮,抵抗疾病的能力升高,心臟健康也會得到提升,在遇到重大變故時身體的抗打擊能力也會提高。2003年發表在《心身醫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文章發現,積極心態的人比起普通心態或者消極心態的人,患感冒的幾率都要低很多。即便患上感冒,這些人的癥狀也要輕微許多。所以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對於維持健康的身心都很有益。

中國有句老話,笑一笑十年少,不是沒有道理的。平和、積極、樂觀的心態,對於身體的健康,衰老的減緩,都有著我們尚未完全了解的巨大影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