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佛陀都無法改變業力,那誰能救我們?

本期話題

詞義辨析:涅槃、成佛、圓寂

詞義辨析:業報、業障、業力

詞義辨析:根基、根機、根器

疑問是覺醒的開始,《慧燈·問道》系列因此而誕生。它圍繞著我們日常的生活、工作及社會熱點等展開,在“問”中追尋“道”,在“道”中化解種種煩惱。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在《慧燈·問道》第三季中,以他無礙的智慧為我們答疑解惑,和您一起靜下來,思考世界,閱讀自己。

下期精彩預告

吃了嘗即解脫甘露丸,看了見即解脫佛像,什麽都不做就能解脫嗎?

如果死後可以被超度得解脫,那為什麽還要修行?

如何引導年輕人學佛?

去寺院、參加法會可以穿裙子或者沒有袖的衣服嗎?

既然一切都是因果,那被人欺負,也只能承受這個果報嗎?

以下內容為閱讀版

第一組詞:涅槃、成佛、圓寂

主持人:在之前的節目中,堪布借著這些佛教詞匯的相似點和不同點,給我們講解了學佛當中的一些方法,以及需要持有的態度。這期節目我們接著來辨析易混淆詞語,看這一組詞匯:涅槃、成佛、圓寂。

慈誠羅珠堪布(下文簡稱“堪布”):涅槃和圓寂,這兩個實際上就是一個意思。涅槃從中文的角度來講,它是一個外來詞,圓寂則不是外來詞。梵文的“涅槃”,內容就是圓寂。涅槃是梵文的音譯;圓寂是這個梵文“涅槃”的意譯。兩者就是音譯和意譯的區別。

然後這個圓寂,圓是圓滿,比如說釋迦牟尼佛成佛,所有的功德都圓滿了;寂就是把所有的煩惱,以及這些煩惱的根源全部消滅、斷掉,這叫作寂。該圓滿的全部圓滿了,該斷掉的全部斷掉了,就叫作圓寂。另外在佛教裡面,有一些高僧大德去世了,也叫作圓寂。

那麽,人的死亡與佛陀的功德圓滿、斷除煩惱有什麽樣的關係呢?南傳佛教認為,釋迦牟尼佛圓寂時——用我們俗話講就是釋迦牟尼佛去世的時候,他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所以我們在泰國等南傳佛教的寺廟裡面,看到臥佛的像特別多,比較重要的佛堂裡面,幾乎都是臥佛。臥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圓寂時候的樣子。而漢傳佛教的大雄寶殿,有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等坐像,但我們幾乎看不到釋迦牟尼佛的臥像。

南傳佛教也就是小乘佛教有這麽多的臥佛,就是因為他們認為釋迦牟尼佛圓寂的時候,實際上就是達到了最高境界的時候。雖然這之前佛已經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但是還有肉體存在,他們認為佛的肉體,畢竟還是人的血肉之軀,只有當釋迦牟尼佛離開了這個肉體後,他的智慧從肉體裡面出來了,才能達到最高的境界。所以去世和證悟的時候,都用“圓寂”這兩個字來表達。這也是為什麽後來高僧大德去世的時候,也用“圓寂”這兩個字來形容。

但是在北傳佛教,也就是大乘佛教中,比如說藏傳佛教、漢傳佛教,並不這麽認為。他們認為釋迦牟尼佛圓寂,脫離這個肉體,只不過就是一個示現而已。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並不是這個時候才達到了最高的境界,他本身就達到了最高的境界,肉體只不過是度化眾生的一種示現、一種方法。他們認為佛圓寂和在世的時候,都是一樣的境界,所以大乘佛教的佛堂裡就不會有太多的臥佛像。

從大乘佛教的角度講,涅槃、成佛、圓寂,這三個都是一個意思;從小乘佛教的角度來講,成佛和圓寂也是一個意思,他們認為證得了阿羅漢,就算達到了一個最高的境界。但是大乘佛教就認為,成佛才是最高的境界,成佛才算是圓寂,他的功德圓滿了,所有的煩惱都斷除了,才可以談得上是圓寂。阿羅漢只不過就是臨時性的一個圓寂,他還沒有達到真正最高的境界。所以成佛跟圓寂,從大乘和小乘不同的角度來看還是有一點區別。但是大部分時候,涅槃、成佛、圓寂這三個都是一個意思。

主持人:好的,謝謝堪布,您的講解使我們對這三個詞有了更深入地理解。

第二組詞:業報、業障、業力

主持人:我們看下一組詞匯:業報、業障、業力,三個關於“業”的詞。

堪布:這三個都跟“業”有關係。中間的這個“業障”,就是它們的本體。比如說殺生、偷盜這類行為,會在我們的意識當中,產生一種能量,這個能量就叫業。不好的業,對我們的學習、修行,還有日常生活,都有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它是一種障礙,我們平時稱其為業障。

有些時候,業和障,是一個意思。不好的業,比如殺盜淫妄等本身就是障礙,可以這樣理解。但有些時候,我們也可以把業和障分開,業就是殺盜淫妄這類的業;障就是除了這些業以外,其他臨時性的一些障礙,比如我們遇到的修行上的一些障礙,被鬼神干擾等,這些都是障礙。具體理解需要看它的語境,看它在表達什麽。

業力,就是指這個業有一個力量,這個力量是非常可怕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當眾生的業力現前時,佛也沒有辦法。實際上這個業力,是一個自然的規律,不是人為的,也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其他的宗教可能會認為這是某一個神或者某一個造物主,故意懲罰人類或者其他眾生,佛教裡面是沒有這種說法的。

佛教認為,這一切都是自然規律的一部分。自然規律分外在的自然規律和內在的自然規律:我們看到大自然的所有變化,叫作外在的自然規律;而內在的自然規律則是,比如我們有了無知無明,然後去做一些不該做的事情,這個事情給我們播下了一種不好的能量,這種能量成熟的時候,就引發了一些不好的效果,這一系列的東西,就叫作內在的自然規律。

兩個都是自然規律,因為它是自然規律,所以佛是沒有辦法改變的。佛教講釋迦牟尼佛不是萬物的創造者、主宰者,也不是業力的創造者,他是發現者。釋迦牟尼佛發現除了我們能夠看到的這些自然規律以外,還有一個無形的力量,在操控我們的命運和生活,這個力量叫作業力。這個力量,任何人都是沒有辦法改變的。如果要改變的話,就要從因上面改。比如說我們做了殺盜淫妄這些惡業,如果在果報還沒有出來的時候就懺悔,在“因”還沒有成長的時候,就把它除掉,那這個“果”就不會有了。如果這個果已經出來了,那就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力量,任何人都擋不住,佛也沒有辦法。

我們經常講,佛教認為佛是全知的,但他不是全能的。如果佛是全能的,一切他都可以操作的話,天下就不會有戰爭、不會有饑餓、不會有瘟疫,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也不可能發生任何不愉快的事情。因為這些都是佛不願意看到的,是他希望不要出現的東西。但是因為眾生自己的業力,造成了這樣的局面,佛也沒有辦法,佛唯一能夠做到的是給我們指出一條路。

如果我們按佛的教育去做,我們自己就是救世主,我們可以救自己。除了自己以外,佛教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救世主,佛有些時候也救不了,佛唯一能夠做到的,是給我們指條準確的路。但是指了這條路以後,走或者不走,正確地走或者是錯誤理解、走彎路,這些都是個人的事情,佛是沒有辦法的。

有一部佛經叫作《稻稈經》。《稻稈經》裡面,有一句話非常重要,它說“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如來就是釋迦牟尼佛,意思就是釋迦牟尼佛在這個世界上出現也好,不出現也罷,法性是永遠都存在的。法性是什麽意思呢?佛教裡面講的這個法性,翻譯成我們現代的語言,就是自然規律,這個自然規律永遠都是存在的。

釋迦牟尼佛出現至今才二千五百多年,或者是再多一點而已,那麽五千年前、一萬年前,有沒有這個自然規律?一直都有。因為這個自然規律不是釋迦牟尼佛創造的,而是他發現有這樣的規律的存在,所以我們對業力的理解非常重要,這個力量是非常強大的。

最後一個是業報,業報跟福報其實是一個意思,是業力的果報,也就是說業力導致的結果就叫作“業報”。所以我們可以說業力和業障是因,然後業報就是果,它們之間有一個因果的關係。

主持人:這段講得特別透徹。之前我對業力,其實還沒有這麽深刻的理解,聽您講完之後,我覺得正如您所說,就是佛也無法阻擋這個業力。

堪布:是。

主持人:因為佛也是遵循這個自然規律,證悟了、覺悟了,所以我們此刻能做的,就是好好地遵循這個規律,重視因果,證得解脫。

堪布:佛經裡面有一句話就是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聖者是從因下手,我們往往不太在乎因,隻怕這個果出現。如果我們在因上面不選擇、不取捨的話,那果出現了以後就沒有辦法了。

主持人:明白,謝謝您給我們講了這麽多。

第三組詞:根基、根機、根器

主持人:我們看最後一組詞:根基、根機、根器。

堪布:這三個詞佛教裡面都用。後面的兩個,在佛教裡面可以說是高頻率的詞匯。前面的這個根基,也是一個佛教的詞匯,但是可能沒有後面兩個用得多。這三個詞裡面都有一個“根”字,這個根是什麽意思呢?它講的是人的天賦。

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有自己的性格。有些人喜歡學習,有些人不喜歡;或者有些人喜歡學佛、信佛,有些人則不信,等等,都有不一樣的天賦。這個天賦是來自於上一世、再上一世,是在非常漫長的生命輪回過程中,沉澱下來、遺留下來的東西,它不是無根無據的。

雖然在某些方面,自己這一生當中沒有更多地去接觸,但是一直都有這樣的天賦。這個天賦有些時候,跟父母有一點點相同,那是基因的原因;有些時候跟父母完全不相同,不一樣的天賦、性格。這些大家都是非常了解的,這就是根。

那麽這三個詞的差別是什麽呢?根基,是說這個根可以成為學習和修行的一個基礎。比如說一個人的天賦、根,與學佛、修行、善良、慈悲有關係的話,那這個根就完全可以作為一個修道的基礎。因為他的天賦本身就是善良的、慈悲的,在這個基礎上學習、修行,再加上佛教的教育,他會做得更好,所以它是一個修道的基礎。這種語境下,就用基礎的這個“基”字,根基。

根機,這個“根”是一樣的意思,後面的“機”,和危機、生機的“機”是一個意思。未來修行當中進步的快和慢,對佛教理解的深和淺,都由這個“根”決定。當然這也不是完全由“根”來安排,但是它會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根機就是這個意思。這個“根”在未來的學習、修行當中,能起到最關鍵的作用,所以這個“根”叫作根機。

根器,就是器具,什麽樣的人聽什麽樣的法。比如說這個杯子適合裝茶,另外一個器皿適合裝別的東西,不一樣的器具就有不一樣的作用。有些人的根適合做小乘佛教的器具,裝小乘佛教的東西;有些人的根適合做大乘佛教的器具,裝大乘佛教的菩提心、般若空性等。因為它像一個器具一樣,所以叫作根器。

但是,大體上這三個詞的內容是基本相同的。

主持人:明白,感謝堪布為我們講解了這麽多詞匯。本期節目到此暫時告一段落,我們下期再見!

每個疑問,都將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本账號發布的視頻及文字內容均為原創,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