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楊柳青古鎮:藏在年畫裡的小城記憶

坐落於津城西廂的楊柳青古鎮,原為冀州,乃古九州之一,春秋時地處幽燕。隋唐以後,京杭大運河貫穿古鎮,使此地成為連接南北東西的首要漕運樞紐碼頭和物資、人文交流的匯聚地,熱鬧非凡。最初,楊柳青名為“流口”,後複名“柳口”,南宋時期更名為“柳口鎮”,至於何時改稱為“楊柳青”,各類說法不一,有的說是因元代文人偈奚斯《楊柳青謠》一詩而得名,有的則以為是清朝乾隆下江南時禦賜欽定,但無論說法為何,楊柳青的大名正愈發響亮。

舊時楊柳青有寺廟庵堂祠30余座,印證了這座古城“以道養德,以佛洽心”的樸素信仰;楊柳青人“趕大營”成就了中國近代商貿史上的曠世之舉,頑強的商性基因繁衍了楊柳青深厚的紳商文化。康熙三巡,乾隆五駐,揭奚斯作詩,高居寶辦學,楊柳青的故事保存街頭裡巷的青磚黛瓦中,保存在潺潺不息的運河流水中。

楊柳青古鎮最著名的終歸是當地的木板年畫,勾、刻、印、繪、裱樣樣都是絕活兒。傳說楊柳青做年畫的習俗是從運河上帶來的南方畫派與京津地方文化的融合,但如今楊柳青人則更相信是楊柳青獨特的風俗人情成就了流傳百年的年畫創作。古楊柳青人以水為財,且以兒女子孫的數量作為一家興旺的標準,所以最初的年畫造型多為孩子抱著一個大魚,寓意新的一年興旺多財,家喻戶曉的年畫作品《蓮年有余》便取材於此。或許是機緣巧合,當年的年畫娃娃一炮而紅後,各類年畫畫派便紛紛而出,戲曲類的、娃娃類的、神像類的、民俗類的,不可勝舉,但也正因如此,楊柳青人能將自己心裡的向往與祝願毫無遮掩地袒露在畫布上。

相比於其他地區的年畫,缸魚題材來源於楊柳青地區的獨特民俗。過年初二那一天,楊柳青人有用缸魚接財神的說法,在郭平老師對霍慶有老師的採訪中,霍老師回憶:“我記得小時候,這個魚最得利的時候是初二接財神。那時候都是家家到河邊去挑水,你給我家送,我給你家送,水就是‘財’,借這個吉祥意思”,不過,對於每家每戶而言,缸魚的實用功能更為重要,“每家的缸根邊兒都插著個小竹竿兒,咱們這個河水都是黃泥,家家用石礬給拍碎了撒在缸裡頭,拿小竹竿上缸裡攪,攪成個漩窩,嗡——,從這個漩窩兒發白、發清,泥就往下沉。要想喝的時候,就看缸魚的了。缸魚要是倒映在缸裡,水就是清的。你拿瓢一舀,水就咣當,倒映在缸裡的魚好像擺著尾浮一樣,所以就說‘富富余余’,借著這個音,又好聽,又借著這個看水清不清。”據霍老師說,在當地,無論多窮的家,都一定不會缺缸魚、灶王爺、門神這三個畫。

在楊柳青年畫貼的可有講究。年畫一般得二十九那天才貼,除了年畫,還得貼對子,貼吊錢,貼豬拱門,家家都得熱鬧起來。不過每家每戶貼什麽年畫,不僅得根據個人喜好來,還得根據身份背景來。比如農民就不會貼《當朝一品》《竹林七賢》這類的年畫,他們愛貼與農村生活對口兒的《五穀豐登》《大過新年》《莊稼忙》,而官宦人家則多選擇《當朝一品》《加官進祿》這類的作品,文人雅士多好《漁樵耕讀》《竹林七賢》等相關題材,因此在這裡想要辨別一家人的身份地位,只要進屋看看房裡的年畫便可略曉一二。不過在當時,買賣年畫可不像如今這般方便,只需到特定的售賣年畫的商店裡就能購買、定製自己喜愛的年畫作品。將近一個世紀以前,年畫的買賣多是由年畫的製作人,將做好的年畫裝在一個包袱裡捆成一摞兒,然後拿著這個包袱走鄉串巷,若是碰到熱情人家,聽說是楊柳青過來的賣花人還會熱情地推銷給街坊鄰居。除去充滿著人間趣味的木板年畫,吉祥胡同的“任花樣子”線條流暢、秀美可觀;扎、糊、繪、放的楊柳青風箏別具一格;精致玲瓏的磚雕則造型多樣、寓意吉祥。千百年載,楊柳青的巧手能匠已來去無數代,但在這刀、剪、筆、鏨中所保留下的工匠精神,是古鎮不會消磨的記憶。

不知是不是年畫點燃了楊柳青人對喜慶氛圍的執著,相對於其他古城中安靜的咖啡館、CD店,這裡更多的是走街串巷的花會演出。楊柳青花會藝術始於明、盛於清,至今仍有流傳。“三佛會”“高蹺會”“旱船會”等花會敲鑼打鼓,場面既壯觀,又妙趣橫生。而頗有名氣的“獅子會”,則舞姿優美,動作多變,將獅子的形態絲毫不差地表現了出來,令人不由地發笑稱奇;而“龍燈會”上則由人持節把使龍體上下翻飛,多姿多態,直直令人拍手叫好。不過,看花會的時候也別錯過獨具特色的楊柳青小吃,桂花味兒的酥糖,入口不化的醇香檳郎糕,以及任記切糕涼果皆是舌尖上不容錯過的楊柳青。當然若是花會看疲了,或是古鎮逛累了,來一碗楊柳青獨有的茶湯,滿嘴滋味,好不滿足。

千年古鎮百年畫,畫中有城城中畫。楊柳青古鎮穿越歷史長河保留下來的古老記憶,皆在這一筆一畫中閃爍發光,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郭平. 傳統的承續與修複——訪楊柳青年畫傳承人霍慶有[J]. 民族藝術, 2015(4):74-80.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