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開設金融科技子公司,藍海市場在哪裡?

近年來,銀行業興起了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風潮。從原有的的信息科技部門拆分成子公司,銀行希望通過此舉跟上金融科技大趨勢的腳步,能否實現這個目的,進入這一藍海市場卻已然困難重重。

2015年,興業銀行成立興業數金,為銀行設立科技子公司拉開序幕。四年過去了,只有7家機構跟進,分別為金融壹账通、招銀雲創、光大科技、建信金融科技、民生科技、工銀科技、北銀科技,金融壹账通屬於平安集團而非平安銀行,因可比性高,本文納入銀行科技子公司一並討論。

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在業內仍屬稀缺品,是行業走到一定階段後的水到渠成——在科技強力滲透金融業的背景下,科技轉型走在前列的銀行,填過坑、踩過雷,把經驗教訓分享出來,先進幫扶後進,自渡渡人。

不過就業內這8家子公司而言,卻並非都是瓜熟蒂落。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類是自渡渡人型經過生態內多年實踐積累,科技輸出水到渠成,且已在市場中攻城略地、站穩腳跟;

一類是憤發自渡型把科技子公司視作轉型提速契機,希望借助法人公司在人、財、事權上的相對獨立,擺脫母行內部各種包袱的束縛,文化優化、基因改良,繼而在科技轉型層面實現突破;

還有一類純屬跟風科技積累有限,自身轉型乏善可陳,只不過“人有我也要有”的心理作怪,趕鴨子上架。

至於這8家機構分別屬於哪一類,我給不出讓人心服口服的答案。正如大潮來後,總有人在裸遊,潮水褪去前,卻不能言之鑿鑿地指證。

歸根結底,設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是銀行對科技驅動金融新趨勢的一種應激反應,水到渠成也罷、刻意跟風也罷,與銀行所處的境況有關。

隨著市場討論的增多,慢慢地,科技子公司會被當作銀行成功轉型的“客觀”證據,那些沒成立子公司的大中型銀行,會爭先恐後地搶這頂帽子,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大批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在路上,中小銀行轉型“救星”,也在路上。

中小銀行科技轉型是個大市場。

據銀保監會統計,2015年銀行業科技投入達1135.73億元。金融科技的滲透、被時代拋棄的焦慮,更是加劇了中小銀行拆舊樓、蓋新樓的需求,據我所見所知,誰能幫中小銀行解決科技轉型難題,花多少錢它們都捨得。

藍海就在那裡,可誰能填這個海呢?

科技轉型,是全流程轉型,從IT架構、核心系統、數據倉庫到账戶打通、產品設計、獲客運營、風險控制等,缺一不可。

這些年銀行業流行一個名詞,去IOE,指的就是在底層架構層面擺脫對IBM的小型機、Oracle數據庫、EMC存儲設備的依賴,這反過來也是銀行在設備系統層面依賴外包的佐證。據2015年數據,銀行業核心系統自主開發比例只有16%,基礎設施自有產權佔比只有58.3%。

系統固然重要,不過,系統先進不等於產品領先,更不等於更大的市場份額。系統之上,還要看產品創新、業務流程、風險偏好及獲客運營等。正如工程院院士譚建榮所講“智能製造不是醫治企業百病的良藥,它不能替代設計技術和製造技術本身”。

因此,若不能與市場、規模捆綁,隻輸出設備、系統,科技公司對金融機構而言,只是供貨的乙方,缺乏話語權,也沒有粘合度。就如ATM設備供應商,銀行拋棄它們時,一聲招呼也沒打。

於中小銀行而言,底層科技&系統層面自主自控難度太大,依賴外包已成定局,在選擇外包第三方(即所謂的金融科技輸出方)時,會更加注重那些能同時輸出流量和用戶的金融科技服務商。

來看一個案例。

2018年,西安銀行個人貸款同比增長77%,居上市銀行之首。其中,個人消費貸(含經營貸)增速超過200%,餘額達202億元。

在招股說明書中,西安銀行坦承個人消費貸款大幅上升的原因是“與優質合作夥伴合作開展小額線上消費貸款業務”,結合西安銀行官方公告裡“與螞蟻金服合作開展支付寶‘借唄’線上貸款業務,受益人數近100萬人”的描述,不難發現這個優質合作夥伴是指螞蟻金服。

業務合作背後還有科技合作。一則雙方在線下支付場景搭建方面展開了全面合作,二則西安銀行借助螞蟻金服的移動金融開發技術平台(mPass),重構手機銀行APP。

有了這些合作基礎,後續在科技層面的深度合作自會水到渠成。

在與互聯網巨頭的競爭中,大多數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想要成功可能並非易事,對外不易,對內輸出或許也不會太理想。

本文由“洪言微語”原創,作者系蘇寧金融研究院院長助理薛洪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