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減肥為什麼難?高糖高脂肪食物會觸發大腦內的自我獎勵機制

作者 | 周亦川

來源 | 搜狐健康

女孩子晚上一個人夜跑,真的很危險!滿街的燒烤,奶茶,夜宵甜點……躲都躲不開!

我們嘴上都說這些高糖高脂肪的「垃圾食品」不利健康,容易肥胖,但確實是「口是心非」,你的大腦渴求富含脂肪和糖分的食物,不同意你的說法。最新一期的《細胞代謝》雜誌做了一項關於「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對食物額外獎勵效應」的研究,來自德國馬克斯·普朗克代謝研究所的科學家對206名參與者進行研究發現,與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相比,高脂肪、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薯條、薯片、漢堡包、甜甜圈等多種甜點)更受他們大腦的喜愛。

實驗過程中,研究小組給他們看三組食物的照片,分別為富含脂肪、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含糖量高的食物,或者僅有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在他們看照片的同時用fMRI掃描大腦。當他們看這些富含脂肪的照片的時候,大腦獎勵中心的神經元也被點亮。這時我們再問他們是否願意消費甚至是多花一點錢購買這些食物時,大多數人都說「會」。

研究作者,耶魯大學現代飲食與生理研究中心主任黛娜·斯莫爾介紹,這項研究還要求參與者估算每種食物所含的熱量。雖然很多人能從脂肪含量中估算熱量,但很難從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中預測熱量,當兩種熱量來源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大腦對這種高熱量的組合評估是不準確的。

斯莫爾分析,現在很多的食物是自然界不存在的一些營養劑量組合,這和我們祖先的飲食形成鮮明對比。長期以來人類的飲食以植物或肉類組成,狩獵—採集社會每次隻吃單一的飲食成分,即我們很少得到富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食物,大多時候以高碳水化合物的飲食為主,輔以蛋白質和脂肪。即使一些堅果或者水果含有脂肪,但總量很少,也會含有大量的纖維素成分。

隨著植物和動物的馴化以及穀物和乳製品生產的發展,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共同攝入的機會肯定會增加,但與當今的加工食品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半杯牛奶和蜂蜜的燕麥營養成分只有1克脂肪和27克碳水化合物,與同樣熱量的甜甜圈相比,它含有11克脂肪和17克碳水化合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我們面對兩種成分都很豐富的食物時,大腦就會很興奮。這就是肥胖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的大腦面對這樣的食物很難抗拒。

在先前的一份研究中,科學家為小鼠單獨餵食碳水化合物或脂肪食物,它們也會對攝入的熱量有所調節。但是當提供它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組合食物時,會發現它們缺乏自我控制能力,體重增加的更快。斯莫爾分析稱,雖然我們認為自己能夠控制我們正在吃的東西,但實際上大腦更想要的是別的東西。我們常說的「垃圾食物」更有市場,就是因為這是大腦本身的渴求,而不是所謂的健康食物。這種高脂肪碳水化合物加工食物的獎勵機制,很可能是導致人們暴飲暴食的元兇。

正如一句名言:吃飽了以後,還可以用另一個胃吃甜食。

《細胞代謝》在本月發布的另一份研究中也提到了進化與肥胖的關係,斯德哥爾摩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的米凱爾·雷丁教授發現,有一部分人的脂肪細胞較其他人分解速度更慢,最終吸收的脂肪量超過了它們所能去除的,人就變得越來越胖。專家指出,脂肪分解是脂肪細胞釋放脂肪酸的過程,脂肪酸然後被肌肉用作能量來源。一部分參與者他們體內參與脂解的少數特定基因的活性降低,這種吸收和釋放脂肪的方式,似乎對長期增重和胰島素抵抗的發展很關鍵。

不懂得儲存脂肪的人,在過去活不過幾年——在進化的過程中,這不一定是一個身體缺陷。體重增加、根據特定基因表達較低的受試者,可能會有更多的機會在艱苦的環境條件下生存,如中世紀的食物短缺時期等等。但對於高糖高脂肪食物供過於求的今天,這就成了一個缺點。

回到文首關於夜跑危險性的話題,睡眠時間短也是讓我們吃的更多的原因之一。今年1月發表於《美國臨床營養學雜誌》上的一項隨機對照實驗研究發現,缺乏睡眠會加劇身體對糖的渴求。實驗人員對參與者做了睡眠訓練,讓他們的睡眠時間增加了1.5小時。結果發現,與對照組相比,這些睡眠延長的人第二天消耗糖的量比較少,睡得很沉的人每天可以減少10克的糖攝入量。倫敦國王學院營養科學系教授哈雅·塔裡布建議,每天把總臥床時間延長一個小時,睡眠時間7——9個小時之間,能夠做出更好、更健康的食物選擇。

資料來源:

https://www.news-medical.net/news/20180614/Fat-and-carb-rich-foods-preferred-by-the-brain.aspx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