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股芯片概念股總市值低於美國3巨頭 有的靠補助盈利

  總市值低於美國三巨頭 有公司靠政府補助盈利

  十餘家龍頭企業中,紫光國芯等超半數毛利率下滑;60多隻概念股近六成毛利率在30%以下,國際巨頭一般在50%以上

  美國商務部一紙製裁令,讓中國“無芯”的焦慮被重新喚起。

  芯片加快國產化呼聲再起,這反應在A股市場,是芯片概念股大漲。4月18日下午,國產芯片概念股逆勢上漲,盈方微文一科技天邑股份深科技、紫光國芯、大唐電信必創科技北方華創等19隻芯片概念股漲停。

  根據Choice金融終端的數據,目前,A股中我國的芯片概念股共有69隻,總市值約為11265億元(數據截至2018年4月21日),僅相當於0.4個騰訊。而截至4月21日,美國的高通一家市值就達761.51億美元,合約4793億人民幣,博通市值達997.55億美元,合約6279億人民幣,英特爾市值更是達2411.60億美元,合約15179億元人民幣,僅這三家合計約26251億元。這意味著,A股芯片概念股總市值不到美國前三大巨頭一半。

  據記者統計,與美國相比,我國和芯片相關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此外,與國際巨頭動輒數十億美元的研發投入相比,國產芯片代表之一中芯國際企業研發支出總額少,2017年為4.27億美元;而A股企業研發投入多的也僅為1億多美元。

  另外,研發支出佔銷售額比重與國際巨頭差距也不小,美國三大芯片巨頭動輒佔比20%,而中芯國際也就13.77%。

  盈利能力上,截至4月22日,根據已經披露2017年財報的國產芯片概念股的淨利潤,初步估算,A股的69隻國產芯片概念股全年淨利潤總額在百億元左右。而數據顯示,2017財年高通實現營收223億美元,淨利潤25億美元。

  十餘家細分龍頭企業超半數毛利率下滑

  在國產芯片行業,各個細分領域的龍頭都是誰呢?據中泰證券研報梳理,國記憶體儲芯片設計龍頭是兆易創新、國產GPU龍頭是景嘉微、半導體分立器件龍頭是揚傑科技、LED芯片龍頭是三安光電、國內IDM優質企業是士蘭微、國產半導體設備龍頭是北方華創、目前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和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是紫光國芯、國內高性能計算的龍頭企業是中科曙光、嵌入式處理器芯片領先企業是北京君正、國內優質的IC設計公司是中穎電子、全球生物識別芯片領先企業是匯頂科技、國產半導體封測龍頭是長電科技……

  記者統計,A股的芯片概念股中,毛利率在30%以下的佔57%。這意味著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可替代性強。即使國內領先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和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供應商,紫光國芯,其毛利率也僅為33.14%,而國產芯片的代表公司之一的中芯國際的毛利率也僅為23.9%。而一些國際芯片巨頭的毛利率一般都在50%以上。

  記者注意到,紫光國芯、中芯國際毛利率都出現了同比2016年下滑。而在中泰證券梳理的細分領域的龍頭的十餘家A股企業中,超半數毛利率下滑。

  代表公司研發投入佔比與巨頭尚有差距

  就現狀而言,我國芯片概念股在研發人員和資金的投入上在持續增加,但是總金額數字依然遠落後於國際上的同行業優秀企業。根據IC Insights統計,2015年,全球前10大芯片製造商的總研發費用為307億美元,其中英特爾以121億美元的研發投入居於首位。IC insights 發布的研發支出調查報告還顯示,2016年全球半導體研發經費較2015年增長1%,達到56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

  而在港上市的中芯國際淨利潤2017年營收31億美元,本公司擁有人應佔利潤為1.797億美元,研究及開發開支淨額為4.27億美元,研發支出佔比為13.77%。從機構統計數據看,13.77%的數據已超過了行業平均值,但與英特爾、高通、博通20%左右的數據仍有不少差距。

  根據IC Insights統計的數據顯示,2017年,英特爾研發支出佔銷售額的百分比為21.2%,高通為20.2%,博通為19.2%。

  有上市公司借政府補助免於虧損

  一直以來,芯片都屬於高新技術,芯片行業也是政府的重點支持領域。

  在已經披露2017年年度財務報告國產芯片概念股中,記者注意到,這些企業在2017年所獲得的政府補助金額大多都在1000萬元以上,更有甚者,補助金額過億元。比如兆易創新在2017年獲得的政府補助金額約為1.96億元、三安光電在2017年獲得的政府補助金額約為4.86億元、北方華創獲得的政府補助在2015年、2016年、2017年連續3年都在3億元以上。

  另一方面,記者發現,有個別上市公司正是憑借政府補助才避免了虧損。2017年,長電科技的營業收入約為238.5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3.43億元。根據財報,長電科技2017年獲得的政府補助金額約為3.5億元。換言之,如果沒有政府補助,長電科技2017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將為負數。而據東方財富數據,其扣非淨利潤為-2.63億元。

  更有甚者,連續三年的盈利都是依靠政府補助。2015年、2016年、2017年,北京君正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7010.5萬元、1.12億元、1.84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為3204.9萬元、705.21萬元、650萬元。根據財報,北京君正2015年、2016年、2017年獲得的政府補助金額分別約為4871.38萬元、1411.59萬元、1035.86萬元。而據東方財富數據,其2014年來,扣非淨利潤連續為負。 新京報記者 閻俠

   行業短板

  規模偏小、設計能力不足

  通常,在半導體芯片行業,企業的模式主要分三種,像英特爾這種,從設計,到製造、封裝測試以及投向消費市場一條龍全包的企業,稱為IDM(Integrated Design and Manufacture)公司;第二種,有的公司隻做設計這塊,是沒有fab(工廠)的,通常就叫做Fabless。例如ARM公司、AMD、高通博通等;第三種,還有的公司,隻做代工、只有fab、不做設計,稱為Foundry(代工廠),常見的台積電等。

  作為國產芯片概念股的龍頭企業,上述這些個股都在各自的細分領域上努力奔跑著,但是依然存在設計能力和製造能力產業布局不匹配的問題。

  在13家細分領域龍頭企業中,只有士蘭微是IDM模式的企業,其他均屬於Foundry或Fabless模式的企業。

  根據士蘭微的官方財報,其2015年、2016年、2017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約為:19.26億元、23.75億元、27.42億元。作為IDM模式企業的國際龍頭,英特爾2017年營收約為628億美元。我國芯片企業的規模與國際領先公司完全不處於同一個量級。

  在清華大學教授、微電子學研究所所長魏少軍所發表的《2017年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現狀分析》一文中,魏少軍曾總結道:“儘管芯片製造業快速發展,但主要為海外客戶加工;儘管芯片設計業高速增長,但主要使用海外資源。”

  魏少軍還指出,設計業能力不足的具體表現是:國內代工廠 IP核供給不足;設計業缺少關鍵 IP 核的設計能力;SoC 設計嚴重依賴第三方 IP 核;嚴重依賴具備成熟IP 核的工藝資源;缺乏自主定義設計流程的能力;還不具備 COT 設計能力;主要依靠工藝技術的進步和 EDA 工具的進步。

   案例

  芯片第一股紫光國芯:

  增收不增利 資本運作屢屢受挫

  在眾多芯片概念股中,號稱芯片第一股的紫光國芯近來開啟上漲模式。4月16日到4月20日,紫光國芯從47.94元上漲到58.15元,漲幅達21%。最新市值352.86億元,市盈率(靜)/(TTM)達到126.07/128.86倍。而高估值背後卻是紫光國芯業績上增收不增利,以及不斷地資本運作。

  據官網介紹,紫光國芯股份有限公司是紫光集團旗下半導體行業上市公司,專注於集成電路芯片設計開發領域。

  從業務上來看,紫光國芯主要涉足集成電路芯片設計與銷售,包括智能安全芯片產品特種集成電路產品和記憶體芯片產品,分別由北京同方微電子有限公司、深圳市國微電子有限公司和西安紫光國芯半導體有限公司三個核心子公司承擔。

  紫光國芯增收不增利,盈利能力下滑

  4月21日,紫光國芯一季度報發布,1-3月實現營業收入5.16億元,同比增長28.28%;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4739.14萬元,同比下降11.31%。

  而根據2017年年報,其實現營業收入18.29億元,同比增長28.94%;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80億元,同比下降16.73%。

  據此,紫光國芯去年以來營收持續增長,但淨利潤已持續性下降。東方財富網顯示,近年來紫光國芯的營業收入一路上揚,2013年為9.2億元,到2017年已經翻了近一倍,達到18.3億。

  不過,紫光國芯的毛利率已經連續三年下滑,2015年為41%,2016年降至38%,去年為33%。其淨利率則經歷了連續五年下滑,2013年的29.74%一路下降至去年的15%。

  紫光國芯最新市值352.86億元,市盈率(靜)/(TTM)達到126.07/128.86倍。紫光國芯業績下滑卻能享受市場的超高估值,與其頻繁的資本運作不無關係。

  2015年11月4日,同方股份公告稱,公司為配合清華產業調整和改革的整體部署,擬以70.12億元總價,將公司持有的同方國芯36.39%的股權出售給紫光集團旗下。自此,紫光國芯從清華控股的同方系劃歸紫光系,其後又改名為紫光國芯。

  紫光入主第二天,同方國芯公布非公開發行預案,擬以27.04元/股非公開發行29.59億股,募資總額不超過800億元,創下A股有史以來最大的非公開融資紀錄。

  其中,擬投入600億元建設存儲芯片工廠,37.9億元用於收購台灣力成25%股權,162.1億元用於對芯片產業鏈上下遊公司的收購。非公開發行完成後,公司控股股東變更為西藏紫光國芯。

  資本運作屢屢受挫

  2016年1月和2月,紫光國芯分別與台灣力成科技、南茂科技簽訂《認股協定書》,擬以共計約61.5億元分別收購力成科技、南茂科技25%的股權,成為力成科技第一大股東、南茂科技第二大股東。

  然而,這兩個收購在2016年底開始陸續失敗。2016年12月,紫光國芯宣布終止與南茂科技簽署的《認股協定書》。2017年1月24日,紫光國芯對力成科技的收購也宣告終止。紫光國芯表示,重組失敗是因為未能在約定的期限內取得相關部門核準。

  不過,紫光國芯的資本運作依舊方興未艾。2018年2月20日,紫光國芯宣布以籌劃重大事項而停牌,其後被明確為重大資產重組,收購項目為長江存儲科技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涉足記憶體芯片製造領域。

  公開資訊顯示,長江存儲是國家記憶體基地項目實施主體公司,而國家存儲基地項目被稱為“將填補我國主流記憶體領域空白、擺脫芯片受製於人”。項目內容包括芯片製造、產業鏈配套等,計劃5年投資約1600億元,到2020年實現月產能30萬片,2030年實現月產能100萬片。

  然而,到了去年7月,這一對長江存儲的重大資產重組也宣告失敗,紫光國芯表示,原因是長江存儲的記憶體芯片工廠項目投資規模較大,目前尚處於建設初期,短期內無法產生銷售收入,收購尚不夠成熟。

  多項資本運作背後紫光集團身影浮現

  新京報記者注意到,在紫光國芯的上述多項資本運作中,均有其背後股東紫光集團的身影。

  比如800億的天量定增案中,存在8家認購機構當中,而其中有5家屬於紫光集團旗下,包括紫光東嶽、紫光西嶽、紫光樹人、紫光博翊以及紫光神彩,其分別認購150億元、150億元、47億元、47億元、100億元,合計494億元。

  而在紫光國芯對長江存儲的收購中,紫光集團不僅是收購方紫光國芯的大股東,也是長江存儲的控制者。

  據官網介紹,紫光集團是清華大學旗下的高科技企業,是中國最大的綜合性集成電路企業,全球第三大手機芯片企業。2016年始,紫光集團相繼在武漢、南京、成都開工建設總投資額近1000億美元的存儲芯片與記憶體製造工廠。而在此前,其先後通過巨資收購訊通信、銳迪科和新華三,引發外界關注。 新京報記者 趙毅波

責任編輯:陳悠然 SF104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