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從印度來的哪吒,是怎樣變成李靖之子的

最近一部國產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很火,這部動畫對哪吒的重新塑造讓大家看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混世魔王。歷來各種文學創作、影視作品,都不缺哪吒這一經典角色。那麽哪吒這一形象又是經歷了怎樣的演變才發展到今天這般模樣的呢?

實習記者許小滿

揚子晚報/揚眼臧 磊

專家研究,哪吒之名源於那吒,梵文全名為Nalakuvara或Nalakubala,是印度佛教中的護法神。佛教傳入中國後,隨著宗教的普及,那吒的形象逐漸通俗化,其名字也隨之添“口”字旁成為“哪”,“哪吒”作為大名廣為流傳,至今也依然被喊得響亮。

不過比不得後來的大展風采,早期漢譯佛教經典中的哪吒算不上什麽重要人物,留下的痕跡也並不多。在非常有限的篇幅裡,有一個身影多次和哪吒一同出現,那就是毗沙門天王,印度古神話中守護北方的神明。因其“主領夜叉羅刹”,唐朝天寶之後,西北多戰事,毗沙門天王變成了軍中勇武善戰的武神。哪吒因毗沙門天王的關係,也就流行了起來。

最早提及那吒的作品是古印度馬鳴所著、北涼曇無讖所譯的《佛所行讚》。這本書寫於公元二世紀左右,正值我國東漢時期。書中提到“昆沙門天王 生那羅鳩婆 一切諸天眾 皆悉大歡喜”。“那羅鳩婆“是哪吒的梵文全名音譯的漢名。這時,哪吒已經成了毗沙門天王的兒子了。

後來不少文字記載中模糊提起毗沙門天王和他的兒子們,但是都沒有具體寫到哪吒。到了晚唐,鄭綮在筆記小說《開天傳信記》明確地寫出了毗沙門天王與哪吒的關係以及哪吒護法神的職責:“少年人曰:‘某非常人,即昆沙王之子哪吒太子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久矣。”

而隨著不空所譯《昆沙門儀軌》的流行,“昔防援國界,奉佛教敕,令第三子哪吒捧塔隨天王。”哪吒“三太子”的名號便逐漸深入人心,而其父托塔天王的概念也進入了人們的印象中。

南宋時,哪吒已經是有名有份的人了。他完全脫離了印度佛教的原始身份,演化成一個純中國血統的本土神明的形象。這一切要得益於其父毗沙門天王的演化。

隋唐時的軍事家李靖運籌帷幄,用兵如神,如此優秀的軍事人才免不了被神化。碰巧那時毗沙門天王在邊關極受歡迎,一人一神的形象便被不斷融合細化。到最後,李靖就成了托塔天王,而三太子哪吒,也順理成章的演化成李靖的三兒子。

當不食人間煙火的哪吒走下神壇,作為一個接地氣的本土神仙,人們對他親近之感頓生,言語意識上也放得開了。在民間流淌著的通俗文學提供了富饒廣闊的土壤,讓哪吒這個形象在演化過程中變得越來越生動鮮明。

大家都熟悉哪吒“析骨還父,析骨還母”的故事,哪吒因此成了個性鮮明、反封建禮教的角色。這個故事最早出現在宋代。故事的藍本已無從考證。但是離奇的故事總是能引起群眾的興趣,這個故事一直被追捧。

哪吒的形象在不斷豐滿完善,到元朝時,雜劇盛行,哪吒在這種通俗文藝的大力推動下,成了戲曲舞台上的明星。元代無名氏所撰的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是哪吒的首秀。這出熱鬧戲裡,哪吒與二郎神攜手大展神力,降服妖魔。“…那吒神怒從心上起,可早變化了神威,顯著那三頭六臂,六般兵器,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有似高飛……”這樣的形象誇張卻生動,哪吒的神勇威風讓人印象深刻。後來的雜劇進一步完善了哪吒的法力,六臂三頭勢頭很盛,妖魔不近,聖武難敵。

成書於明初永樂年間的繪圖本《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對哪吒的描述十分完整而且簡明有概括性。之後的哪吒故事和形象大多以此為基礎,再結合虛構想象加以創作,演繹而成。

《西遊記》和《封神演義》的問世,讓哪吒輾轉成長了百年,終於火到家喻戶曉。這兩個幾乎是同一個時代的經典名著,相輔相成,更以《封神演義》為主,捧紅了後來我們所熟悉的那個清秀靈氣、法力廣大的神仙童子。

《西遊記》中哪吒與悟空相鬥,先對這位三太子有一段描寫:“這哪吒太子,甲胄齊整,跳出營盤,撞至水簾洞外。那悟空正來收兵,見哪吒來的勇猛。好太子——總角才遮囟,披毛未苫肩。神奇多敏悟,骨秀更清妍。誠為天上麒麟子,果是煙霞彩鳳仙。龍種自然非俗相,妙齡端不類塵凡。身帶六般神器械,飛騰變化廣無邊。今受玉皇金口詔,敕封海會號三壇。”由此可見哪吒兒童相貌,極為俊美,有仙人之姿。而後面的描寫:“那哪吒奮怒,大喝一聲,叫:‘變!’ 即變做三頭六臂,惡狠狠手持著六般兵器,乃是斬妖劍、砍妖刀、縛妖索、降妖杵、繡球兒、火輪兒,丫丫叉叉,撲面來打。悟空見了心驚道: ‘這小哥倒也會弄些手段!莫無禮,看我神通!’” 哪吒的法力,大聖見了也心驚,足見精武善戰。

《西遊記》更是對哪吒的身世經歷有了完整的交代,仍舊沿用割骨肉還父母的說法,只是將李靖的寶塔解釋作佛祖賜予他鎮伏哪吒的寶器,從而完善了托塔天王之名的由來。故事經過作者的改編創作,融合了很多漢佛教的元素和概念。

與《西遊記》有著更多的佛教元素不同,《封神演義》更加體現了道教的色彩,堪稱哪吒故事豐滿完善的巔峰,對後世影響深重。哪吒前世靈珠子受道教中元始天尊符命,托生於陳塘關總兵李靖府上,長大後作為薑子牙的先行官,助他滅商興周。哪吒從肉團裡出生,生來手帶乾坤圈,身系混天綾,神通廣大,七歲時便打死巡海夜叉和龍王三太子。

剔骨還肉後,太乙真人為他再造蓮花身,牽住魂魄。“…真人將一粒金丹,放於房中,法用先天,氣運九轉,分離龍坎虎,綽住哪吒魂魄,望荷葉裡一推,喝聲:哪吒不成人形,待何如?’ 只聽響一聲,跳起一個人來,面如傅粉,似塗朱,眼睛光運,身長一丈六尺,此乃哪吒蓮花化身…” 這般描寫處處透著道教色彩。後期哪吒助薑子牙興周,展現出的戰神形象: “兩朵蓮花現化身,靈珠二世出凡塵;手提紫焰蛇牙寶,腳踏金霞風火輪。豹皮囊內安天下,紅錦綾中福萬民;歷代聖人為第一,史書遺筆萬年新。”

俊俏活潑威風凜凜英勇無敵的少年英雄躍然紙上,他自由叛逆,純真勇敢的性格讓他受到幾乎所有民眾的喜愛和崇敬。

哪吒這一形象隨著觀念文化的發展一變再變,但是如何改變都順應著其所在時代的特徵。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也在這個神明形象的轉變中體現了碰撞融合的包容性。最

近這部大火的動畫《哪吒之魔童降世》讓哪吒有了新的面貌,濃重的黑色眼線和永遠一臉“你欠我錢”的“厭世”臉改變了觀眾心中固有的哪吒形象,雖然不及以往仙氣飄飄,卻也是很討喜的傲嬌欠揍的新人設。

未來哪吒還會變成什麽樣呢?值得期待。

主要資料來源:

哪吒神形象演化考論 劉文剛

哪吒形象流變及研究 付方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