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帶你認識佛教中的哪吒!

《哪吒》

玉面嬌容如滿月,朱唇方口露銀牙。眼光掣電睛珠暴,額闊凝霞發髻髽。繡帶舞風飛彩焰,錦袍映日放金花。環絛灼灼攀心鏡,寶甲輝輝襯戰靴。身小聲洪多壯麗,三天護教惡哪吒。

這是《西遊記》裡的哪吒三太子,在許多民間話本裡,托塔李天王的兒子哪吒是一位驍勇的戰神。人們反而不知道,在佛經裡,確實有這麽一位“那吒”。

這要從他的父親說起,在《西遊記雜劇》裡,有一句詩,稱讚北方的李天王:“四海盡知名與姓,毗沙門下李天王。”

毗沙門是什麽門?這其實是老百姓的誤解,“毗沙門”是梵語,意為“多聞”,毗沙門天王就是北方多聞天王,居住在須彌山北面,統領夜叉眾。後來大家以訛傳訛,還將唐朝的開國大將李靖和毗沙門天王編排到一起來。

那麽,在佛典中的哪吒是一位怎樣的“戰神”呢?

作者丨聖玄法師

首發丨騰訊佛學

01

佛門護法神

在密宗祖師不空三藏所譯的《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真言》中說,那吒是毗沙門天王的第三子:

毘沙門神,七寶莊嚴衣甲,左手執戟矟,右手托腰上,其神腳下作二夜叉鬼,身並作黑色。其毘沙門面,作甚可畏形,惡眼視一切鬼神勢。其塔奉釋迦牟尼佛,教汝若領天兵守界擁護國土,何護吾法,即擁遣第三子那吒捧行莫離其側,汝眼毒惡恐損眾生……

可是不空三藏所翻譯的《北方毘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則說,那吒是毗沙門天王的孫子:

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白佛言:“我是北方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第三王子其第二之孫,我祖父天王,及我那吒同共每日三度。”白佛言:“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僚。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那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若為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起不善心及殺害心者,亦以金剛棒打其頭……”

從上面來看,毗沙門天王真的有一座寶塔,而且讓那吒三太子捧著塔,塔裡供釋迦牟尼佛。

這裡還說到,人間善士要供養那吒天神、誦持那吒之咒,先要如法地供養他的畫像——那吒天神,七寶莊嚴,左手令執口齒,右手詫腰上,令執三戟矟,其神足下作一藥叉女住趺坐,並作青黑色還要加一些赤紅色……

而這位那吒太子,是護持世間善人、維護佛法的護法神,時時保護善人、懲戒惡人,並早就受到了釋迦牟尼佛的讚賞。

每月一日,是天王與諸天鬼神集會日。十一日,是獨健二太子辭父王去巡界之日。十五日,是與四天王集會日。二十一日,是那吒與父王交塔日,其日須乳粥供養,無乳則用蘇蜜粥供養其天王。

這裡順便一說,毗沙門天王的第二子名為“獨健”,很顯然,“那吒”既是印度梵語的音譯,至於金吒木吒都是民間小說編排的咯。

但這位那吒,可是與中國緣分很深,不僅協助父兄幫助過唐玄宗,還護持過道宣律師。

據《高僧傳》記載,唐代的道宣律師駐錫西明寺時,有一次夜行之時,突然一腳踏空,險些跌倒,卻感到有人將他扶持起來,道宣律師仔細端視,卻見是一個少年,便問:“何人中夜在此?”

少年說:“我並不是常人,即毘沙門天王之子那吒也,護法之故,擁護和尚。”並將父親交給自己珍藏的佛牙舍利供養給大師。

02

那吒與禪機

在唐宋時期,對那吒的信仰十分的盛行,可惜現在史料不存,難以一窺全貌,但從當時的一些詩歌和語錄中,可以略知一二: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轍是虔誠的佛弟子,他曾經作一首《哪吒詩》:

北方天王有狂子,隻知拜佛不拜父。

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

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佛略相似。

佛如優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

嗟爾何為獨如此,業果已定磨不去。

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

那吒生性狂傲,隻願拜佛而不禮敬父親,於是佛陀想了一個方便,將佛塔授予毗沙門天王,那吒見到以後就謙恭地裡拜佛塔,就這樣也一並禮敬父親。

佛陀一片苦心,成全了那吒的孝道。

而那吒“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公案也逐漸成為了禪宗著名的公案——

五代時期的天台德韶禪師有一則公案:“僧問禪師: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於蓮花上為父母說法。未審如何是太子身?師曰。大家見上座。”

宋代的大慧宗杲禪師也曾經在上堂說法時,舉那吒太子的因緣:“骨肉都還父母了,不知那箇是那吒,一毛頭上翻身轉,一一毛頭渾不差。”

這些都是禪門以“析肉還母,析骨還父”來接引學人,如果骨肉都已經銷盡,哪個才是你我的本來面目呢?還有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存在呢?

這可謂將那吒天神的舊事演繹成為了禪宗的話頭。

03

現實與傳奇

到了後來,那吒的信仰深入民間,不僅為本土宗教所信奉,更是隨著《封神演義》、《西遊記》,將“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那吒塑造成一個叛逆的少年形象。

這個故事,在今天看來,實則是意味深長。

特別是現代人特別喜歡妖魔化下一代,從80後到90後,再到00後、10後,似乎每一代都被長輩歎息:

“電腦/遊戲/手機……毀了現在的年輕人!”

而新一代人又會繼承妖魔化下一代的“傳統”。

與之對應的,則是少年們的不服與叛逆,乃至是聽到許多人對長輩的“仇視”:“可能只有那一輩人都死光了,世界才會好起來……”

無疑這樣的態度過於偏激,不僅是缺乏歷史感與遠見,更是幾代人之間不願意妥協,隻願意充滿硝煙的相互敵視。

乃至是“析肉還母,析骨還父”式的決絕,不僅要斷絕關係,更要一筆勾銷,才應了今天的人“逃離原生家庭”或者是反叛社會的生活幻想。

回過頭來看《封神演義》裡的故事,那吒與李靖重歸於好,既有精神導師太乙真人的慈心感化,還有武王伐紂的歷史進程影響。

到了今天,我們要和解和家庭、社會的劍拔弩張的關係,恐怕真得像文藝作品裡說的那樣,得先打破成見吧。

本文為騰訊佛學獨家原創稿件,轉載請務必聯繫授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