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張余泰說中醫宮寒

「手腳冰涼,你宮寒了」

「備孕好久也沒成功,一定是宮寒啦」

「痛經啊,你一定是宮寒,做做暖宮保養吧」……

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宮寒」這個詞。「宮寒」一詞在養生保健機構成為女性疾病的萬金油,彷彿所有的婦科疾病都可以用它來解釋。那麼,中醫到底有沒有宮寒這個概念呢?宮寒會造成什麼疾病?宮寒如何預防?

「宮寒」是一種疾病狀態,不是專有病名

「宮寒」一詞最早出現於漢代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宮寒經閉,不孕病,溫經湯。」此後歷代中醫論著中都有對宮寒的描述,如宋代陳自明的《婦人大全良方》有病狀描述,明代李中梓《雷公炮製藥性解》有「肉蓯蓉治療宮寒不孕」,明代武之望的《濟陰綱目》有方劑治療宮冷不孕,清代《傅青主女科·種子門》載宮寒重症。從上述中醫文獻中我們可以發現,「宮寒」確實存在,但其並不是一個專有病名,和「宮冷」「胞胎寒」表述不同,含義相同,都是描述胞宮寒冷。因此,「宮寒」表述成一種癥狀、疾病狀態或者疾病的機理更為準確。從這些歷代文獻中也可以看到對宮寒成因、病狀和用藥的記載,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宮寒疾病觀。

現在,我們可以把「宮寒」深入剖析一下。宮,有廣義、狹義之分;寒,有實寒、虛寒之別。狹義的「宮」,即子宮,《黃帝內經大詞典》中將「胞」釋義為「子宮」。廣義的「宮」指的是胞宮,包含子宮、輸卵管、卵巢、子宮周圍的毛細血管、神經、韌帶等。

所以廣義來說,胞宮就是女性生殖系統解剖及功能的統稱。國醫大師許潤三教授用現代中醫的語言解讀為:腎氣相當於下丘腦;天癸相當於垂體,而天癸是影響人生長、發育、生殖的精微物質;沖脈主管月事以時下,相當於卵巢;任脈主胞胎為妊養之本,相當於子宮;胞脈相當於輸卵管,《內經》中所指的胞脈,相當於子宮的血管,也是將生殖系統和中醫的名詞對應起來。

宮寒也有虛實之分。實寒指飲食貪涼、外感寒邪等外寒侵入人體,停滯胞宮而導致的寒證,主要表現為經前或經期小腹冷痛、絞痛,常伴月經後錯、月經色暗有血塊;虛寒指人體平素脾腎陽虛,機體失於溫煦,寒從中生,「內生之寒」凝聚胞宮,常表現為小腹隱痛,月經量多、色淡,出血不止,伴腰膝酸軟、四肢不溫、小便清長、夜尿頻多、大便溏薄等。

所以說,宮寒是婦科生殖系統功能失調的一種狀態,不是專有的病名。

宮寒分虛實,必須辨病機而施治

既然宮寒是一種婦科功能失調的疾病狀態,那麼,經孕胎產乳雜病都可以因為宮寒而導致相應的病狀。如常見的痛經、閉經、月經後錯、功能性子宮出血、不孕、白帶過多,以及先兆流產、習慣性流產、惡露不盡、慢性盆腔疼痛等,這些婦科常見的功能失調性疾病和癥狀的病因有很多,但宮寒確實為其中一個重要而常見的病因病理分型。臨床發現,無論是寒凝血瘀的實寒,還是脾腎陽虛的虛寒,以痛經、不孕、閉經、月經後錯、功能性子宮出血、習慣性流產、惡露不絕、慢性盆腔疼痛等癥狀最為常見。但虛實會有不同的全身和局部癥狀,需要專業醫師識別。

實寒的病理機制是寒凝胞宮,氣血運行不暢,治則宜溫化寒濕,兼以行氣活血,治療常以溫經類藥物為主加減;虛寒的病理機制為脾腎陽虛、胞宮失去溫煦,治宜溫經扶陽,兼以補氣養血,治療多以溫補類藥物為主加減。虛寒、實寒均可以通過辨證取穴進行針灸、艾灸、推拿按摩等方法治療。

實際上,痛經、不孕、閉經、月經後錯、功能性子宮出血等疾病病因很複雜,有時伴有嚴重的器質性病變,如嚴重的子宮內膜異位症可以引起痛經、不孕,雖然可以辨識為宮寒,但同時可能有較重的瘀血和痰濕的病理機制,需要中西醫結合進行針對性的調治。

通過臨床實踐證實,宮寒的治療必須經過專業醫生的辨識,採用對應的方法進行調治。

宮寒能預防,要從衣食住行做起

宮寒的預防和中醫的養生觀一致,需從日常的衣食住行各方面注意。

飲食有節

不可貪食寒涼之品,如綠豆、苦瓜、涼瓜等,尤其應注意少喝冷飲;多食用溫經暖宮的食物,如核桃、大棗、花生、洋蔥,每日午餐或晚餐後喝一杯薑茶,能主動化解體內寒氣,長期堅持對調理宮寒十分有益。

保暖

不穿露臍裝,注意給小腹、腰部和雙腳保暖。尤其注意腳部保暖,春夏之交不要過早暴露雙腿、過早穿短裙,平日多用熱水燙腳,刺激足底的經絡和穴位,也可改善宮寒狀態。

生理期保健

月經期間、產後、哺乳期要注意避免過多接觸寒涼,如經期女性不要冒雨涉水、坐臥濕盛之處,不要帶著月經游泳等。

多運動

中醫有「動則生陽」之說,即運動可以改善體質,每天保證半小時的走路時間,能改善循環,氣血流通,寒濕不易留滯。

一些養生保健機構所謂的「暖宮」措施,我們通過日常衣食住行就可以做到,大家不要被「宮寒」這個高深的辭彙嚇壞了,也不要被所謂的保健措施給忽悠了。中醫的疾病觀是辨證論治,宮寒與否需要通過中醫醫生的專業判斷,不能一概以「宮寒」論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