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那個聞雞起舞的少年,後來怎麽樣了?

晉朝時,祖逖(tì)和劉琨(kūn)一同擔任司州主簿,兩個年輕人志同道合,常常促膝而談,秉燭討論天下大事。有天半夜,祖逖聽到荒野雞鳴,他爬起來踢醒同寢室的劉琨,說:“上天在提示我們要早起奮進。”說罷就拉著劉琨到屋外習武練劍。以後他們無論寒來暑往,每天都在雞叫後起床練劍。當時正值西晉末年,局勢動蕩,兩個心懷天下的年輕人相約:“倘若四海鼎沸,群雄並起,你我二人應當為天下乾一番大事業。”

那麽,這兩位聞雞起舞的壯志青年,後來怎麽樣了?祖逖和劉琨相互切粗、激勵,武藝飛速精進。在八王之亂、五胡亂華的亂世中,他們成了抵抗外敵、收復失地的中流砥柱。今天咱們著重說一下祖逖。

網絡配圖

生逢亂世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爆發八王之亂。二十六歲的祖逖文韜武略,成為諸王爭搶的對象,他先後效力於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豫章王司馬熾等人,但後來他反感諸王內亂,又因母親去世需要守孝,便辭職在家。

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陽、擄走晉懷帝,在平城(今河南鹿邑)殲滅十萬晉軍,大肆劫掠,史稱永嘉之亂。祖逖率親族鄉黨數百家南下避亂。他自己步行,把車馬讓給老弱病人,又把家中糧食、衣物和藥品分給逃難的人,憑借高強武藝,一路上多次打退強盜,保護難民周全。

祖逖剛到達泗口後,立刻被琅琊王司馬睿授予重任,擔任軍諮祭酒,駐扎京口(今鎮江)。琅琊王司馬睿就是後來的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早在永嘉元年(307年),他就帶著王導等人先一步南渡長江,在建鄴(即南京)儲備力量。

網絡配圖

立誓收復失地

建興元年(313年),晉湣帝在長安即位,命令琅琊王司馬睿率兵北上,抵擋胡人,收復失地。當時西晉皇室、世族紛紛從中原逃到江南,西晉中原王朝已經名存實亡。雖然祖逖一直向往北上收復失地,但偏安一隅的琅琊王司馬睿卻無意北伐。

祖逖勸司馬睿:“晉室之亂,並不是皇帝無道,或者百姓造反,而是因為藩王爭權,自相殘殺,給了夷狄可乘之機。如今北方百姓備受胡人蹂躪,他們尚且有奮起反抗的志向。大王您如果能發號施令,讓我祖逖等人擔任統領,江北豪傑必定會望風響應,淪亡人士也會歡欣鼓舞。如此,也許可以一雪國恥!希望大王您好好考慮。”

司馬睿雖不願北伐,卻也不便公開反對,就任命祖逖為豫州刺史,北渡長江收復失地。但司馬睿隻撥給祖逖一千人的糧餉和三千匹布帛,連兵器鎧甲都沒有,讓祖逖自己想辦法。

收復失地困難重重,江南權貴消極懈怠,可祖逖並未灰心喪氣,沒有士兵自己招,沒有武器自己造。他帶著司馬睿給的那點家當,領著跟自己一起南下的數百人手,毅然從京口渡江北上。行至中流,他奮力拍擊船槳,當著滔滔江水立誓:“祖逖不能清中原而複濟者,有如大江!”意思是,我祖逖如果不能收復中原凱旋而回,就如這江水一樣逝去。他的豪情壯志,激蕩在每一位北上的兄弟們心中。

網絡配圖

為這天下憂憤成疾,含恨而終

渡江之後,祖逖帶著大家駐扎在淮陰,支起灶爐冶鐵,鑄造兵器,又招募到二千多士兵,然後對周邊擁兵割據的豪強,或勸降,或打服,逐漸壯大北伐隊伍。經歷過圍攻,遭遇過夜襲,吃過敗仗,甚至軍中將士飽受饑餓之苦,艱難程度不亞於幾百年後的南宋將士抗金,但他們都咬牙挺下來了。經過七年奮戰,祖逖終於收復了黃河以南中原地區的大部分土地。

祖逖收復河南後,休養生息,犒賞將士,他和他的子弟們親自在田間耕作,親自砍柴背柴,並收葬死於戰亂者的屍骨,深得民心。但自古英雄多悲情,祖逖披荊斬棘好不容易收復黃河以南的中原大地,本想再接再厲,可是朝廷卻出於各種原因橫加阻礙。

太興四年(321年),晉元帝(司馬睿)任命戴淵為征西將軍、都督兗、豫、幽、冀、雍、並六州軍事,出鎮合肥。 祖逖認為戴淵(字若思)雖有才望,卻無遠見卓識,無助於北伐,自己費盡千辛萬苦收復的黃河以南大片土地,卻突然交由文臣統領,心中甚為不快。

不久之後,祖逖又聽聞在江南擁兵自重的王敦有出兵攻佔建康(東晉都城)的打算。祖逖聲色俱厲地對王敦使者說:“阿黑(王敦小名)怎敢如此放肆!你回去告訴他,讓他趕快滾回去。如果遲了,我就帶三千兵將,溯江而上,親自趕他回去!”王敦向來畏懼祖逖,便不敢進兵建康。(後來祖逖去世,王敦大喜過望,認為再無人可以在軍事上壓製住他,立刻舉兵叛亂。)

北伐難成,又逢朝廷局勢不穩,內亂隨時可能爆發,祖逖憂思成疾。當時他雖然有恙在身,仍惦念收復失地,帶病主持修繕軍事重鎮虎牢城。可惜壁壘尚未修成,祖逖就帶著遺恨在雍丘病逝,時年五十六歲。

網絡配圖

下附文天祥《祖逖》一詩:

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東門長嘯兒,為遜一頭地。

何哉戴若思,中道奮螳臂。

豪傑事垂成,今古為短氣。

本文系原創文章,版權歸【文藏】所有,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