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淝水之戰後謝安曾有意北伐但天不佑才

東晉建立後,中原地區淪喪於胡人之手,雖然皇室以及大多數世族都只想偏安江南,但卻仍不乏以收復故地為己任的志士出現,有的是為了愛國,有的是為了穩固權勢。不管目的如何,東晉百餘年間,先後有祖逖、庾亮、殷浩、桓溫、劉裕等人的多次北伐,然而奇怪的是,在淝水之戰取得大勝後,東晉並沒有發動大規模北伐。

淝水之戰中前秦內部不穩的問題徹底暴露出來,再加上新兵眾多、人心浮動,這才導致一人高喊“秦軍敗矣”,前秦數十萬大軍立時崩潰,遭遇慘敗,氐族主力遭受重大打擊。

戰後前秦分崩離析,迅速形成了群雄割據的局面,不複統一光景,毫無疑問,這是東晉北伐收復中原,一統天下的大好時機,然而東晉卻沒能乘勝統一北方,東晉佔領黃河流域還是幾十年後劉裕的戰功。

不過東晉並非毫無動作,戰後稍作休整,東晉便立刻發動了全面反攻,歷經一年多的戰爭,先後收復了益、梁、豫、司、徐、袞、青七個州,而且利用河北後燕和前秦的戰爭,兵鋒已經推進到了河北的鄴城。

如果東晉把這種全面進攻持續下去,利用北方的混亂局勢先河北後河東然後關中,逐個擊破,收復北方是很有可能的。

雖然前鋒劉牢之遭遇了後燕慕容垂而失利,但劉牢之帶的只是北府軍的一小部分部隊,對東晉的國力軍力並沒有大的損失。加之慕容垂當時立足未穩,如果東晉能夠像淝水之戰那樣以主力軍進入河北,有很大可能擊敗慕容垂。但是,不論是皇室還是士族,都不願意讓北府軍北伐,這是東晉內部矛盾決定的。

東晉的皇權一向很低,從建國伊始,就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其後的王敦之亂更是坐實了這一點,而在淝水之戰前幾年,桓溫掌權,心裡想的就是篡位奪權,只是被謝安等人拖著,一直拖到桓溫病死。

桓溫雖死,但譙國桓氏的勢力仍然不小,桓溫之弟桓衝繼任為桓氏首領,繼續佔著荊州控制長江上遊,與陳郡謝氏成為東晉國內最強的兩大士族,此時的東晉,大體上就是桓衝和謝安兩個人說了算。淝水之戰前秦向荊州和建康方向都發起了進攻,這兩個人才團結起來對抗前秦,戰後前秦敗退,士族矛盾再次搬上台面。

此外還有中央計程車族矛盾,東晉孝武帝司馬曜也是有追求的,他試圖加強皇權,而陳郡謝氏和譙國桓氏的勢力太大了,打壓他們幾乎是司馬曜必然的選擇,所以司馬氏和其盟友太原王氏、琅琊王氏與主政的桓氏、謝氏的矛盾越發尖銳,謝安為了調和,只好出鎮。

謝安很清楚,在這種內部不穩的情況下讓被謝氏掌控的北府軍北伐,不僅很容易失敗,而且失利後損失的是謝氏的實力,將直接危及謝氏在門閥相爭的利益。不過謝安還是有北伐意願的,太元十年(385年),謝安還希望來年春水發後(北伐後勤靠水路),東西並舉大舉北伐,然而不久後他就去世了。

謝安去世後,司馬曜和執政司馬道子顯然不願意看到謝家和桓家的勢力隨著北伐繼續擴大,因此否決了繼續北伐。

隨著桓衝、謝安、謝玄的去世,東晉似乎開始了魔咒,在以後的幾年內,謝石、桓石民、桓石虔、桓伊相繼離世。謝氏和桓氏精英為之一空,給孝武帝加強皇權提供了有利時機。但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整個東晉的精英也沒得差不多了,新人尚未崛起,東晉已經無法再發動大規模北伐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