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球通史》:為什麽要讀這本書

歡迎走進常識的世界。這裡沒有雞湯,有洞見;沒有虛飾,有真實;沒有浮躁,有沉著;沒有噱頭,有知識。

每月我們會共讀一本人文社科領域的常識書,包括哲學、歷史學、法學、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它們面向你我一樣的普通人。現在,來讀。

見常識 Vol.2|《全球通史》

如今是全球化的時代,地球村的預言已經成為現實。生活在世界各個地區的人類,幾乎再也沒有誰能奉行閉關自守的孤立主義政策了,即便是最封閉落後的國家,每天也與外界發生無數聯繫。

然而從遙遠到古代,從各地區彼此隔絕、互不往來的閉塞狀態發展到今天,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文化的變遷過程。歷史學家忠實地記錄著這個過程。

約與孔子同時代的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因為《歷史》一書而被譽為“西方史學之父”。他筆下的世界除了希臘之外,還包括了西亞、北非、黑海沿岸等二十餘國的圖景。而我國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除了華夏歷史之外也記述了朝鮮、越南、印度以及中亞等國的歷史。

也許可以說,歷史這門學科從誕生的第一日開始,世界史的意義就大於國別史的意義。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人類所知的時空記錄的總和。

近代以來,由於西方文明的強勢,許多世界史不可避免的帶上了西方中心論或歐美中心論的色彩。而加拿大人斯塔夫裡阿諾斯在上大學時,接觸到的世界史,正是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西方中心論。

1913年,斯塔夫裡阿諾斯出生在溫哥華,之後也在溫哥華的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就讀。但對他一生學術生涯產生影響的,不是在課堂上讀背的內容,而是他在一家貧民區餐館的打工經歷。在三十年代全球大蕭條的浪潮中,他親眼目睹了成千上萬的人因為失業而流落街頭,也開始讓他認識到嚴峻的現實和書本描述之間的矛盾。

最後他的解決之道是:去歷史中尋求原因。而要解決人類共同的問題,就需要徹底擺脫歐美中心論,建立一種真正的全球歷史觀。

1970年,《全球通史》首版。九十年代末被引入中國,很快成為暢銷書,至今不衰。

客觀而論,《全球通史》或許並沒有完全擺脫西方中心論的影響,畢竟作者自己就生於歐美,不可能拉著自己的頭髮離開地球。而且在一些史實上,或是出於作者自身的疏忽,或是出於翻譯的失誤,都顯得不甚嚴謹。

例如在論述三國時,“在中國,漢帝國最終於公元222年屈服於突厥-蒙古入侵者。”實際上作者的原文是220年,此處是譯文有誤;但東漢終結於曹魏,而不是北方蠻族,這就是作者的失誤了。

雖然有史實細節方面的漏洞,但仍然推薦《全球通史》作為歷史常識書的原因,在於以下幾點:

1 它不限於一國一地的歷史,真正從宏大的視角談論世界史,即便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能帶給隻讀過中學歷史的人耳目一新之感。因為它最大的價值,就在於一種通覽全局的視野,“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我們所在的球體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居住在倫敦或巴黎、北京或德裡的觀察者的觀點判然不同。”

2 它的敘述較為流暢,具有相當的可讀性,適合入門。雖然也有威爾斯《世界史綱》、麥克尼爾《世界史》等其他的全球史讀物,但《全球通史》仍然是近三十年來最為大眾所熟知的歷史書之一。也許跟歷史學中的蘭克學派、年鑒學派相比,在嚴謹程度和方法創新上都有所不及,但對於普通人而言,卻是更適合的一塊敲門磚。

3 《全球通史》分為上下兩冊,第一冊敘述公元1500年之前的世界,相當於世界古代史;第二冊敘述1500年之後至今的世界,相當於世界近現代史。篇幅所限,集中精力先讀下冊,是了解與當今相關的歷史更為直接的途徑。

這並不是一本歷史細節精確無誤的書,但確實是一本適合培養歷史大局觀的書,適合培養一種不局限於某一時間、某一地區、某一領域,而是將所有領域聯繫起來的思維。 在當下,尤其需要這種跳出一地一國的思維。因為全球化趨勢已經無法逆轉,你每天生活中雞毛蒜皮的小事,根源都可能來自遙遠的另一時空。

每月都會有4~5篇讀書稿件於周末發布

閱讀時的任何感受和觀點

都歡迎留言或分享到後台

我們將與更多的讀者分享你的真知灼見

給頭腦一點常識,給自己另一種可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