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被吼後,娃的大腦會啟動“逃學生機制”,身體真的會痛

如果你問我平時會不會吼孩子,我會大方承認:會的,儘管頻次很低。

雖然“吼孩子”這種行為會被視為老母親情商低(自己的情緒都控制不好)、內心虛弱、管娃水準低下... 但還是不得不承認,有時候“吼”就是一種內心釋放。

眼看著時間都來不及了,娃還在那磨磨蹭蹭的,不肯出門;

看書做事就像個樣,可娃偏不,這裡靠靠、那裡摸摸;

都快十一點了還不肯入睡,躺著一會上廁所、一會要水喝...;

但凡總總,因為內心無法消化的焦慮、煩躁,吼兩嗓會暫時讓情緒有個出處。

但是釋放歸釋放,談不上可恥,但確實不可取。

上周去上海書展,和專門研究情緒的老師一起做了一次分享,做不到完全不吼,但是至少腦袋裡有這麽一根弦,吼孩子的確會給娃帶來“大腦和精神”上的傷害。那麽即便我們有時候對自己不可控,但這根弦多少會提醒我們要克制,或者爆發前走開!

1

被吼叫的孩子,身體會覺得痛!

在繪本《大嗓門媽媽》裡描繪了當企鵝媽媽吼小企鵝的時候,小企鵝都經歷了什麽。非常非常扎心。

當企鵝媽媽生氣地對小企鵝大叫——

小企鵝嚇得全身都!散!開!了…… (這是一種怎樣的痛苦)

後面,小企鵝的痛苦是這樣描述的: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

“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

“我的尾巴呢? 它在街上就像是個謎。”

“我就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跑啊跑,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每次看到這裡我都會淚目。

密歇根大學的Ethan Kross博士一項實驗發現,情緒和身體疼痛在大腦區域反應非常相似。當一個人說感到“心碎”的時候,“心碎”其實已經不完全是一個比喻了,他神經系統可能真的體驗到了幾乎相同級別的疼痛。

所以,當爸媽吼罵孩子的時候,孩子在情緒上遭受到的創傷,可能和身體受到傷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如果你沒有控制住自己還是吼了孩子,再不濟也一定給孩子一個溫柔的抱抱,雖然補救不能消除傷害,但是當孩子被吼時內心在一瞬間經歷的巨大創傷,在得到擁抱時可以放聲大哭出來,這將會是一個即時療愈的過程。

如果創傷一再發生,卻沒有被及時療愈,很可能會給孩子造成一生的傷害。

女星陳喬恩從小受到母親嚴格管教,打罵是常有的事,及時長大成名後,陳喬恩依然難以完全走出陰影,在接受採訪談及母親時會高度戒備,極度缺乏安全感。

2

被吼多了,大腦會啟動“逃學生機制”

有一回我帶著外甥女去逛街,外甥女給她媽媽挑了一支口紅,我們都滿以為表姐收到禮物會很開心,可是當外甥女滿心歡喜地把口紅送給表姐時,表姐卻氣不打一處來:

“整天就知道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一點心思讀書都沒有。”

接著又扯出一堆不好好學習的話。

我也是詫異加震驚,一直在觀察著外甥女的表情。

外甥女從一開始低著頭,滿臉的委屈,到後面的態度分明是越發倔強了。不管媽媽怎麽說,她都一句話也不回。當眼淚水都已經奪眶掉出來的時候,她很快地伸手抹掉,似乎不願意讓媽媽看到她的屈服。

我告訴表姐再有怨氣,也得好好說話。表姐憤憤地回我,

“好好說會聽嗎?罵都沒用了!每次都說哦哦哦,做起來還是老樣子。”

表姐說的沒錯。但“老油條”並不是孩子的錯,只是他們的大腦已經產生了逃學生機制。

當一個人感到強烈的恐懼、感到受威脅時,大腦會啟動緊急逃學生機制,精神緊繃,時刻準備逃避災難。這是人類的本能,孩子也不例外。當我們大聲責罵孩子時,往往會觸發孩子大腦的這種逃學生機制。

當我們衝著孩子吼的時候,孩子的大腦會自動轉入這樣一種逃學生機制:“罵完就過去了。”

所以當孩子嘴上答應“好的記住了,下次不敢了... ”,其實他們只是為了早點結束,彼此的資訊交流是完全切斷的,媽媽的要求當然也不會記到心裡去。

逃學生機制在越大的孩子身上就越明顯。

3

被吼叫的孩子都經歷了什麽?會麻木!

很多朋友都和我交流過,吼完以後後悔的最大原因是吼了但沒有一點作用,傷已經傷到了。

比如娃把手機摔在地上,我們特別生氣地大吼“你給我撿起來”,小一點的娃兒就會愣在原地,什麽都不做。無論分貝數再提高幾個級別都沒用。

因為娃被震住了,那一刻他的智商為零。

當孩子被吼的時候,內心是會產生逆反心理的,他們不再對爸媽敞開心扉,也就容易切斷與父母的溝通連接。

當一個人接受的刺激過多、過強、時間過長時,內心就會滋生不耐煩、逆反的情緒,這在心理學稱為“超限效應”。

當我們第一次大聲斥責孩子的時候,孩子確實會因為害怕表現得老實聽話,但次數多了以後,孩子就會習慣這些大強度的“刺激”。看似在聽你吼,實際上早就神遊萬裡,時間長了,孩子也會看穿你:除了吼,並不能拿他怎麽樣。於是變得更加無所謂,甚至敢和你頂嘴對著乾。曾經親密的親子關係也將受到嚴重損害。

“不知道ta在想什麽”,正是長期吼叫教育下的一種麻木屏蔽狀態。

吼是一時“爽”,對孩子的傷害卻很可能是一輩子的。

有很多職場上的人會說自己是討好性人格,在人際關係中其實非常痛苦。而這種性格的產生,追根溯源就是小時候被爸媽“吼”得太多,造成性格特別敏感,不敢表達內心真實的想法,習慣壓抑自己的需求,盡量表現出父母喜歡的樣子。因為只有“乖”,不犯錯,才能減少被打罵。但是所有被壓抑的情感和需求都會在隱藏在潛意識裡,在成年後的某些“時機”觸發下,傷人傷己,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療愈。

很多媽媽包括我自己,內心都是非常非常愛孩子的,吼孩子這事完全是在自己的育兒理念外的,但現實生活中就是會發生,在孤獨無援的時候、或者是精力體力跟不上帶孩子的節奏時,我們會容易吼孩子。

有機構專門發起過“戒吼”實驗,以30天打卡製、一天中只要有一次吼過孩子就扣取30元,每鼓勵家長們戒吼,結果實驗已開展三期,共有150對家長參加,其中有全職媽媽、職場媽媽,孩子有獨生子女也有二胎寶寶,沒有一位家長能夠成功完成每天的“戒吼”打卡。

我一直認為,吼孩子這件事,如果已經發生了,與其愧疚、自責,不如正視,承認自己也是大部分中的一員。如果希望能減少吼叫的次數,不如思考一下娃兒引起自己爆炸的“觸發器”是什麽,是不好好吃飯?不好好說話?還是不好好睡覺?...把這些情況記錄下來,經常回顧和思考遇到同樣事情再次發生時應該怎麽做。真的別小看記下來的力量,大家試試,吼孩子的次數是可以有效降下來的!

即便有那麽幾次還是吼了孩子,一定在事後給孩子一個擁抱一個道歉,告訴她:

媽媽愛你,即便媽媽有時會生氣,也絲毫不影響我有多愛你!

不要覺得這個環節很矯情或者沒有意義,完全不是!

就像那天我和OK手拉手在壓馬路,我問他,你覺得媽媽對你凶嗎(出門前我剛吼了他)?

他回答:不凶。

我有點詫異:我剛才“罵”你,你不覺得凶嗎?

他若有所思:我不乖的時候,你會凶我,但大多數的時候都好好的。

我大抒一口氣,看來平時偶爾沒克制住,生了氣,我都在事後補上一句是有效的。“OK,媽媽一直很愛你,今天吼你,不是說不喜歡你,而是你今天的壞行為很讓我生氣,但你永運都是媽媽很愛很愛的小寶貝。”

孩子真的完全可以了解到,我們一起共勉!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