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星隕砭石礦物組成特徵及其生物效應解析

本公眾號目錄中「砭灸音樂」裡,有更多好音樂,讓你放鬆入靜

論文發表

內病外治

星隕砭石的微量元素種類與比份和人體穴位的微量元素基本一致,同時砭灸發射的0.8-15微米的紅外線可導致人體細胞蛋白質分子中的醯胺鍵的量子震動,使病變的蛋白質分子恢復正常和正常傳遞生物能量,增強白細胞和淋巴細胞的活力,清除自由基,所以使用星隕砭具辯證作用於人體經絡穴位可以實現「內病外治」。

摘要

星隕砭石是以微晶方解石為主要成份的優質岩石,內含數十種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星隕砭石獨特的物質結構使其能夠在使用過程中產生超聲波、紅外線和壓電效應,是製作砭術佳具的優質材料。以星隕砭石為研究對象,作者應用對星隕砭石產生超聲波、紅外線和壓電效應的機理做了系統分析,並通過計算,得出星隕砭石發射紅外線和超聲波的能量之比為9:1至7:1之間。

關鍵詞

星隕砭石;微晶結構;超聲波;紅外線;壓電效應;經絡

正文

砭石療法是我國古代具有悠久歷史的醫療方法,在《黃帝內經》中,砭與針、灸、葯、按蹺並列為中醫的五大醫術,具有疏通經絡、調理氣血等理療功效。20世紀90年代,在岩石物理學家和中醫專家的共同努力下, 重新發現了砭具,提出了新砭石療法,砭石療法的有效性與準確性突飛猛進。人在正常生理情況下,機體處於氣血暢通、陰陽平衡的狀態;而在患病情況下,則氣血不暢、經絡壅滯、臟腑失調。砭術調理就是醫者通過操縱砭具充分發揮砭石的場效應和「無形針」的作用,內病外治在人的體表施以各種手法,以疏通經絡、氣血,調節臟腑陰陽,達到治病的目的

對於現代人來講,砭術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中醫理療課題,在現代科學實驗基礎上,通過研究我們發現:

(1)星隕砭石是一種結構上完整緻密的灰黑色石灰岩,主要成分為CaCO3。主要礦物為微晶結構方解石,次要礦物組成為黃鐵礦和石墨等。星隕砭石方解石的晶胞為菱面體晶胞,CaCO3方解石晶體的原胞之間分布有44種微量元素

(2)星隕砭石因其特有的成分和結構、使用時可釋放出紅外線的能量和超聲波的能量,並其是一類高效的壓電效應晶體,在使用星隕砭石刮痧時,使星隕砭石表面產生高頻電流,這種壓電效應增強了砭石的調理效果。

(3)從星隕砭石發射紅外線和超聲波的能量角度分析,紅外線的能量和超聲波的能量之比為9:1至7:1之間。星隕砭石發射紅外線的波長範圍為5~15μm,與人體經絡內9~20μm紅外波段及穴位區的7~9μm紅外波段範圍基本一致。

1

星隕砭石的礦物組成特徵

對砭石的鏡下觀察和岩石化學研究結果表明,星隕砭石是一種結構上完整緻密的灰黑色石灰岩,主要礦物組成為微晶方解石,次要礦物組成為黃鐵礦和石墨等。據謝先德等的研究,砭石中的方解石並非單晶體,而是由多個納米方解石組成的多晶體,呈三方晶系,本體為無色透明[1]。天然方解石因含有Fe、Mn、Cu等微量元素而呈現出淺黃色、淺紅色、紫色或褐黑色。方解石的晶體形狀多種多樣,可以是晶簇狀,也可以是粒狀、塊狀、纖維狀和鍾乳狀等。

作者委託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依據SY/T6201-2010《沉積岩中粘土礦物總量和常見非粘土礦物X射線衍射定量分析方法》以及EJ/553-91,對市場上3種砭石樣品的主相成分和微量元素分別進行檢測。主相成分檢測結果如下,其中A為星隕砭石樣品(黑色),B為無品牌砭石樣品一(褐色),C為無品牌砭石樣品二(黑色)。

表1黑色和黃褐色砭石的主相成分

三種砭石產品均由微晶方解石組成,粒度均勻,方解石顆粒粒徑在15~30μm,體積含量為95%左右。對星隕砭石做了離子體質譜分析儀檢測,發現星隕砭石含有44種微量元素。具體結果見下表:

表2星隕砭石微量元素匯總

在影響岩石熱學性質的各種參數中,孔隙度大小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星隕砭石的結構非常緻密, 礦物顆粒度細小均勻, 方解石微晶的堆積和排列十分緊密,幾乎看不到晶粒間有孔隙存在,也沒有在砭石中觀察到任何微細的開放性裂隙, 這些是星隕砭石具有良好熱學性質的岩石學基礎。所含四種礦物中微晶方解石含量最高,熱容也最大,加熱時儲存熱量多,冷卻時釋放熱量緩慢,加上天然方解石還具有良好的熱發光性能,這些是砭石具有良好熱異塵餘生性質的礦物學基礎。納米級的微晶顆粒多的砭石,可將刮痧時的機械能轉化為聲能、光能和電能。

在後面的論述中討論的砭石都是以星隕砭石為討論對象。

2

星隕砭石的超聲波效應和紅外線效應

2.1

星隕砭石產生超聲波和紅外線的機理

晶格振動不僅對晶體的比熱、熱膨脹和熱傳導等熱力學性質有重要影響,而且和晶體的電學性質、光學性質和介電性質等也有密切聯繫,應用晶格振動理論可對晶體的物理性質作一般性的論述。

方解石的晶胞為菱面體晶胞,CaCO3方解石晶體的原胞包含2個CaCO3分子,有10個原子,其太空結構圖如圖1,方解石的晶胞角頂的原子與其相鄰的8個晶胞共用。

圖1 方解石晶體的原胞太空結構圖

孫鳳久等運用因子群對稱分析法和位置群對稱分析法對方解石(CaCO3)晶體的振動模式進行了詳細的理論分析,並明確指出了各振動模式的聲譜和光譜特性[2]。根據晶體物理學,在周期結構中,由熱運動引起的原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動形成格波。三維晶格中原子的本證振動模是一系列的格波,格波的一般形式為:

(1)

格波可以用位於倒格子太空中第一布裡淵區的波矢q來描述。若每個原胞有n個原子,對於給定的q,有3n個ω,也稱有3n支格波,其中有3支聲學波。聲學波描述了不同原胞之間的相對運動,光學波描述n個格子之間的相對振動。由此可知,星隕砭石在理療過程中,其向外釋放的總能量中,由n分之一部分是以超聲波形式釋放的,其餘能量主要以紅外線的形式放出。以n的數字從1到10為例,格波比例分布如圖2所示。

假設星隕砭石方解石每個原胞有10個或8個原子,其釋放能量包含3支聲學波,其餘27支或21支為光學波。那麼對於星隕砭石而言,從砭石發射紅外線和超聲波的能量角度分析,紅外線的能量和超聲波的能量之比為9:1至7:1之間。

圖2 砭石振動形成格波比例分布

2.2

星隕砭石的超聲波效應

為簡化運算,筆者以一維度晶格的碰撞引發的超聲波為對象。假設原子間的相互作用力僅存在於最近鄰原子之間,在簡諧近似下,我們可以用一個力常數為k 的彈簧表示最緊鄰原子間的相互作用。一維情況下,原子的振動是縱向的,一個晶格在三個太空方向上的振動相互獨立,這樣,在長波極限下,可用連續介質彈性波代替較複雜的格波。這樣,振動角頻率ω表達為:

(2)

如果弦為有限長L,則形成駐波,L為半波長的,其中n為整數:

(3)

刮痧時摩擦產生的超聲波,其聲波能量來源於方解石晶格碰撞釋放出的。超聲波的波長最小定義為晶粒與晶粒之間的距離(整體在10~30μm),對於砭石中的緻密方解石晶體而言,為簡化計算,取晶粒與晶粒之間的距離為30μm,釋放出的超聲波的最小波長為30 μm。以砭石刮痧板的厚度為30 mm,則釋放出的超聲波的最大波長為30 mm。根據超聲波在空氣中傳播速度340 m/s計算,則刮痧時摩擦產生的超聲波頻率在10~10000 kHz之間。當然,鑒於砭石方解石晶體的緻密特點,晶體中同時可以存在不同頻率的簡諧振動,不同頻率的振動模對應不同的能量。

砭石發射超聲波主要作用於細胞膜,通過震動快速改變細胞膜的電位差來調節組織細胞活性。實際上,在用砭石刮痧時,刮痧板的壓電效應可直接通過改變細胞膜的電位差來調節組織細胞活性。因此,砭石發射超聲波只能講為輔助作用而已。

2.3

星隕砭石的紅外線效應

根據熱力學理論和量子理論,晶格比熱(熱容)的來源原子熱振動,具體包括晶格和電子熱振動,分別稱為晶格熱容和電子熱運動兩種形式。根據晶格熱容的量子理論,晶格原子振動的運動形式具有波粒二相性。釋放出的紅外線光子的能量為E=hv=h/λ,該能量來源於方解石晶格中電子能級躍遷,即電子能級躍遷公式為,其中E2表示高能級,E1表示低能級:

(4)

方解石晶體內的CaCO3是穩定的分子,分子之間不進行電子躍遷。方解石本體在沒有外力作用下,如加熱、摩擦、光照等,與外界不進行能量交換。晶格中發生能級躍遷的電子基本上來源於石墨、鐵等的納米級顆粒電子。石墨、鐵等的納米級顆粒,將刮痧時摩擦生熱,並由於壓電效應產生電流,進一步引發方解石晶格中電子能級躍遷。釋放出的紅外線光子的波長恰好為晶粒與晶粒之間的距離、具體對於用於砭石的緻密方解石晶體而言,釋放出的紅外線光子的波長恰好為晶粒的半徑,大約為7~15 μm。

對生物體的超弱光子異塵餘生的研究證明人體細胞內的線粒體代謝發光(波長在230 nm左右)和DNA有絲分裂發光(波長在190~325 nm)是超弱光子異塵餘生的來源[3]。生物機體超微光子異塵餘生(電磁異塵餘生場)具有非局域相乾性,在機體內發生干涉、聚束構成一個整體性立體性的資訊能量網路,即人體經絡系統[4]。費倫等對胃經所在的骨膜(膠原纖維)進行了分子層次檢測時,發現膠原纖維在徑向對1100~500cm-1的波數範圍(波長範圍9~20μm)記憶體在一個較高效率的紅外傳輸特徵波段,其透光率為62%以上,其實驗顯示了穴位和經絡區相對應的結締組織膠原纖維中存在著典型的光學傳輸性質,證明了對於9~20μm波長範圍而言,經絡具有光纖維的物理特性[5]。基於以上事實,我們可以明確一點,就是經絡就是人體的光子異塵餘生相互干涉形成波長在9~20μm的遠紅外線通路。

量子生物學認為,人體是一個天然的紅外線異塵餘生源,不斷地向外發出紅外線、同時也不斷地吸收外界的紅外線能量[6]。胡翔龍等應用紅外異塵餘生示蹤儀成功顯示了人體體表的紅外異塵餘生軌跡與十四條經脈路線基本一致[7]。胡翔龍等還發現,穴位與非穴位區的紅外異塵餘生光譜差別較大,穴位區的紅外異塵餘生光譜主峰很明顯,且異塵餘生峰的波長在7~9μm區間[8]。

筆者委託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依據KBr壓片法,測定星隕砭石樣品的紅外光譜,結果如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星隕砭石的紅外線峰主要區域為6~10μm,與穴位區紅外異塵餘生波長範圍吻合。

圖3 星隕砭石樣品的紅外光譜

基於經絡內遠紅外線的波長在9~20μm區間、穴位區的紅外異塵餘生光譜主峰很明顯,且異塵餘生峰的波長在7~9μm區間,穴位與非穴位區的唯一差別在於:在穴位處的Ca、Fe、Zn、Mn、Cr、P、K等元素含量比非穴位處(生物液晶態的物質)高出40~200倍[5]。這說明,Fe等元素的含量是決定紅外異塵餘生波長的關鍵原因,是體內不同波長紅外異塵餘生光子能量調節的轉換器。可見,這與星隕砭石晶體內部的Ca、Fe、Zn、Cr等微量元素的作用十分類似,如表2所示。反而言之,也正是由於星隕砭石內部晶體結構和微量元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其具備良好的理療功能。通過人體體表的紅外異塵餘生軌跡與十四條經脈路線基本一致這一事實,我們可以推斷,人體內臟腹的組織通過其經絡與體表的經絡及穴位相連,藉助星隕砭石紅外線的理療作用,可以實現「內病外治」。

(此為上篇,整篇未完待續···)

如果想學習中醫砭術,可報名參與培訓

-EN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