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針灸看這裡,不一樣的祛風止痛法 華夏中傳網講師楊亞磊

風池穴:是足少陽經和陽維脈的交會穴,陽維脈在循行中與手足六陽經、陽蹺脈、督脈等八條陽經聯繫,有調節諸陽的作用。風池對感受風寒、風熱、風濕引起的關節、肌肉疼痛症,如頭痛、頸項痛、肩背痛、落枕、肩臂痛、腰背痛、行痹等都有良好療效。

臨床上如頸椎病、落枕、肩周炎、上肢關節痛配合曲池、後溪;全身痛配以合谷、太沖;胸椎、腰椎、骶椎引起的疼痛配合委中、承山等穴;肝內風引起的關節、肌肉拘緊疼痛,宗「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原則,配三陰交、太沖等穴。

天柱穴:頸椎骨古稱天柱骨,位於頸後髮際大筋外廉陷中,當第1、2頸椎棘突旁1.3寸,穴處於天柱骨旁,故名天柱。天柱屬太陽經,太陽經從頭部下項循肩挾脊抵腰中,貫臀入膕循踹內,經外踝至足小趾之端。太陽經筋起於趾,結於踝,結於踹,結於膕,結於臀,挾脊項;太陽經別出上項。

故天柱穴可治療感受外邪引起的頭項強痛、項背痛、肩背痛、肩臂痛、落枕、肩周痛、腰腿痛、足踝痛、足跟痛等。天柱穴和風池穴都為祛風止痛的功效,天柱偏於祛外風,風池除此外還有息內風的作用。

臨床應用:天柱常配列缺、束骨治療頭項強痛;配後溪治療落枕;配手三裡、養老穴治肩臂痛;配曲池、肩髃穴治肩周痛;配頸夾脊穴、曲池、後溪治療頸椎病;配環跳治腰腿痛。

刺法:一般直刺0.5~1.0寸,撚轉手法,得氣後使針感沿經傳導。治頸椎病時,針尖向脊柱方向刺入0.8~1.0寸,治療背痛、腰腿痛時針感向下傳導。

外關穴:外關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通於陽維脈。陽維脈主陽主表,可祛邪通絡,用於風寒、風熱、風濕引起的病症。所以外關是治療感受外邪的重要穴位,故名外關。外關是手少陽經絡穴,通於手厥陰心包經,心主血,主血脈,而少陽三焦主氣,所以外關有行氣血通血脈的作用。外關穴既可祛除外邪又可行氣血通務經絡,故可用於項背痛。

臨床應用:1、常與足臨泣配合應用。足臨泣通帶脈,約束諸經,帶脈環腰一周,故外感風寒風熱,或肝膽濕熱引起的偏頭痛、耳痛、胸脅痛、帶狀皰疹、骼腹神經痛、臀上皮神經痛等,均可用外關、足臨泣治之,且有良好療效。

後溪穴:(第5掌指關節後方,握掌時位於掌指關節橫紋處)後溪屬於手太陽五腧穴,五行屬木,內應於肝,主風,故後溪既可治療外風引起的病症,又可治療內風引起的病症。

《難經·六十八難》曰:「俞主體重節痛」。所以後溪穴的主要作用是祛風止痛。手太陽經和手太陽經筋循行於並結於手指、腕肘、肩臂、頸項;又是八脈交會穴,通於督脈。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後溪穴可治療風寒、風熱、風濕和肝氣鬱結引起的頭項痛、落枕、肩臂痛、肘臂痛、腰痛、腰腿痛等。

以上內容出自華夏中傳網中醫教學講師楊亞磊老師的《零基礎學會太乙針、太素脈》教材。

楊亞磊:男,36歲,中國脈診協會會員,楊氏太素脈、太乙針傳人,北京無極通絡中醫藥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專家,北京華夏中傳醫學研究中心講師。楊亞磊出生於中醫世家,在叔父楊長嶺院長的熏陶下,把「楊氏太素脈」「太乙針」傳承發揚光大!採用西醫結合治療各種疑難雜症,尤其在心腦血管後遺症領域有獨到見解,治療病人達五萬餘人,在豫東一帶頗有名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