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上市10年首換董事長 如何拯救“傷心”太平洋?

  上市10年首換董事長 如何拯救“傷心”太平洋

  記者 葉莞之 葉書男

  目前A股共有32家上市券商,有淨資產超千億的行業龍頭,有業務快速發展的後起之秀,也有堅持特色業務的中型券商。當然,也有一些“不思進取”的“差生”券商,比如太平洋證券。

  太平洋證券2007年底上市,成為行業內第7家上市的證券公司,而如今的各項業務數據著實讓人大跌眼鏡。

  從2017年行業排名來看,太平洋證券營收和淨利雙雙倒數第一。去年公司淨資產收益率(ROE)僅為1.32%,在上市券商中倒數第一。

  除了這些數據,市場給太平洋證券貼的標簽更多:閃電上市、業績常年墊底、自營投資巨虧、高管離奇高薪、戰略跟不上市場節奏……太平洋證券的經營真的有這麽糟糕嗎?

  為此,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通過多方調查,力圖還原太平洋證券“傷心”的真相。

  新董事長臨危受命

  上市10年,太平洋證券即將迎來第二任董事長。

  日前,太平洋證券公告稱,公司董事長鄭亞南申請辭去董事長職務,公司董事會選舉董事楊智峰擔任公司董事長,待取得證券公司董事長任職資格後正式任職。

  楊智峰在接任董事長之前,是太平洋證券董事成員之一,曾任深圳市經華馳科技投資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北京景成瑞智投資管理合夥企業(普通合夥)執行事務合夥人等多家投資類公司高管。

  如今,擺在新董事長面前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公司盈利能力太弱。

  據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統計,2007年至2017年,太平洋證券累計實現營業收入110.56億元,淨利潤33.74億元。

  2017年,證券行業有11家券商營收超過111億元,10家淨利超過34億元。意味著,太平洋證券奮力打拚了10年的累計盈利,還不如這10家券商一年賺的多。

  如果與行業龍頭中信證券相比,太平洋證券10年的營收總和,僅是中信證券去年營收的1/4;中信證券去年的淨利潤是太平洋證券10年淨利潤之和的2.7倍。

  這就是擺在新董事長面前的太平洋證券營收窘境。此外,擺在新董事長面前的,還有廣大投資者的殷殷期待。

  業內人士表示,從太平洋證券二級市場表現來看,截至6月29日,太平洋證券僅今年以來跌幅就超過35%,前幾日股價還曾接近上市以來最低價格;如果有投資者在太平洋證券上市之初買入並持有10多年至今,跌幅將超過80%(按前複權計算)。

  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在上交所上證e互動平台看到,不少投資者對太平洋證券的業績、股價、業務等方面的表現提出了疑問。

  業內人士表示,股價往往是企業基本面的反映,更是經營業績的直觀展現。太平洋證券經營數據在上市券商中,也處於墊底狀態——2017年太平洋證券營收和淨利雙雙倒數第一。

  作為中小券商,公司業務規模雖然不能和大型券商相提並論,但從公司其他細化指標來看,也是行業“老末”。例如,太平洋證券淨資產收益率(ROE)為1.32%,在所有上市券商中倒數第一,而行業中位值為6.01%。

  錯失激流勇進

  的寶貴10年

  過去10年是2008年金融危機過後,國際、國內金融格局大變革的10年。

  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市場國家經濟全面騰飛,一大批金融機構迅速發展壯大。僅從證券行業來看,眾多券商分享了中國近10年發展的巨大紅利。

  2010年2月,華泰證券上市。雖然比太平洋證券還晚了2年多,但這家總部設在江蘇的券商,通過借力資本市場,迅速躋身成為行業前5的大券商;偏居成都的國金證券,如今已經成為新銳綜合類券商,各項業務迅速壯大。

  而同樣在雲南昆明市的另外一家證券公司——紅塔證券,雖然沒有上市,如今也擁有46家營業部和3家在建營業部,業務開枝散葉,走向全國。和太平洋證券類似,紅塔證券分支機構也主要集中在總部所在地的雲南,去年淨利潤差不多是太平洋證券的3倍:實現營業收入11.13億元,同比增14.22%;淨利潤3.68億元,同比增8.7%。

  此外,紅塔證券旗下還有3家全資子公司、1家控股子公司:紅塔期貨、紅證利德資本、紅正均方投資和紅塔紅土基金。公司積極開拓,已經涉足公募基金、期貨和私募等。

  相比之下,同城的太平洋證券顯然錯失了激流勇進的寶貴10年。目前,太平洋證券仍是偏居一隅的地方性證券公司,旗下僅有太證資本、太證非凡兩家全資子公司,參股老-中證券這家境外公司,金融業務極為單一。

  “公司整個發展戰略有問題,太過於落後、保守,完全沒跟上行業發展步伐。”一位行業資深觀察人士稱。

  不過,面對市場對公司管理和戰略的質疑時,太平洋證券表現得很“淡定”:“將穩步推進發展戰略和經營計劃的實施,進一步提高公司的經營管理水準,控制財務成本,同時公司將積極拓展其他新業務,以提升公司的業績水準。”

  10年來戰略失誤

  過去10年,券商業務格局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的經紀業務下滑,投資銀行業務、大資管業務迅速崛起;券商的業務在科技創新的帶動下迅速互聯網化;在嚴風控和規範化的前提下,科技投入加資本實力的匹配使得券商業務更加專業化和市場化。特別是,在淨資本考核大背景下,券商各項業務都高度依賴資本實力。

  那麽,太平洋證券是不是如其所述,“積極拓展其他新業務,以提升公司的業績水準”?證券時報·券商中國記者調查發現,面對激烈的傭金市場化競爭,太平洋證券僅要求各分支機構根據當地情況進行適當調整,缺乏拿出實際改善服務、提升競爭力的行動。

  業內人士分析,作為總部和主要網點分布於雲南的券商,太平洋證券的證券交易傭金水準目前依然高於同行,在互聯網大潮席卷之下並未主動將傭金調整至行業平均水準,也折射出公司在市場意識和管理機制上的一些不足。在行業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中,不少中小投資者對傭金率比較敏感,在其他增值服務跟不上以及“一人三戶”的新政下,公司傭金率偏高已經造成客戶大規模流失。

  記者對比太平洋證券2007年上市首份年報和2017年報,發現公司這前後10年對“經營計劃和為實現未來發展戰略所需的資金需求及使用計劃”的表述,幾乎沒有本質差別,除了增加“加強機構業務開拓”、“研究院做大賣方研究業務”、“移動互聯網金融業務”等之外;甚至在2018年的計劃中還刪掉了“在適當時機設立或參控股基金管理公司、並購期貨公司”等擴張的計劃。

  記者採訪了多家證券公司經紀業務部門後發現,太平洋證券經紀業務乏善可陳,基本屬於靠天吃飯,主營收入高度依賴傳統經紀業務,在其他券商證券經紀業務營收佔比持續降低的背景下,該公司經紀業務收入佔比卻依然居高不下。數據顯示,該公司去年上半年經紀業務收入佔公司總利潤的76.63%,而去年全行業的整體經紀業務收入平均佔比是26.37%;同時,公司的資管業務基本無力支撐零售業務轉型;後台技術無法支撐網點線上化;去年,太平洋證券投行業務繼續虧損,首發(IPO)、定增、配股顆粒無收,作為雲南上市券商,雲南本地的項目都被其他券商搶走。

  太平洋證券內部人士透露,這些年,幾乎所有的券商經紀業務都在向財富管理轉型,太平洋證券至今沒有財富管理業務;各券商都在大力增設分公司,通過分公司模式打通各條業務線、拓展業務,而太平洋證券各業務線條之間仍然壁壘重重;今年大部分券商的投行業務在精兵簡政、壓縮成本,而太平洋證券還在招兵買馬、擴張團隊;在自營業務方面,太平洋證券去年因為重倉創業板股票大傷元氣,至今還未緩過來。

  甚至諸多券商研究所也表示,“我們很少關注太平洋證券,基本沒有出具對該公司的單獨研究報告。”一位知名非銀行業研究員表示,整個研究行業很少關注這家證券公司。

  不過,有意思的是,面對股民的質疑,太平洋證券表示,公司全體員工均在努力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

  一些高管薪酬逆勢增長

  市場對太平洋證券高管高薪的疑問頗多,太平洋證券則回應稱,薪酬體系設計充分考慮吸引、保留和激勵表現優秀人才的目的,同時嚴格落地績效考核結果應用,已經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

  那麽,“已經采取了降低高管薪酬的措施”、“控制財務成本”,真的是這樣的嗎?按照太平洋證券2017年年報,該公司高管團隊中,年薪最高的是總經理李長偉,薪酬684.07萬元,同比增長16.82%;其次是副總經理、董秘唐衛華,薪酬581.41萬元,同比增長64.34%。

  據不完全統計,在上市券商中,有20多位上市券商高管年薪超過500萬元,太平洋證券就有3位高管上榜。太平洋證券年報數據還顯示,李長偉2012年至2017年年薪分別為53.21萬元、155.46萬元、215.42萬元、509.74萬元、585.59萬元、684.07萬元,個人薪酬在逐年遞增。李長偉的年薪,甚至遠遠超過了不少大型上市券商總裁的薪酬水準。

  據了解,李長偉是太平洋證券上市後的第三任總經理,也是公司任職時間最久的總經理。他曾任河南省經濟研究中心幹部,中央黨校教師,申銀萬國海口營業部總經理,申銀萬國北京總部副總經理兼營業部總經理,富國基金副總經理、督察長。

  “控股股東很信任李長偉,對太平洋證券的事務基本不乾預。唯一要求就是保住牌照。”另一位接近太平洋證券的人士透露,李長偉和太平洋證券的實際控制人塗建是北大校友,當時李長偉通過朋友舉薦進入公司,被直接任命為總經理。“李長偉之前雖然有過證券從業經歷,但以他的實際能力掌管一家證券公司,確實是有點勉強。”

  太平洋證券目前的大股東是華信六合,而華信六合最大自然人股東為塗建,他也間接成為太平洋證券實際控制人。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透露,“塗建親自管理自營業務,其余業務全權交由李長偉負責。”

  “既沒戰略,也沒戰術。”熟悉太平洋證券的分析人士稱,李長偉自命清高,很少主動“走出去”參與行業內交流學習活動。

  “公司高層特別穩定,外部人才基本沒機會進來。”太平洋證券員工表示,近幾年,公司也從市場招募了個把中高層管理人員,但在太平洋證券無法施展拳腳,又都陸陸續續離開。

  “在王超掌管的太平洋證券時代,曾引入較強的證券投行團隊,在當年發行上市的公司數量不大的情況下,每年仍然有兩單IPO,業務一度發展得不錯。”2012年總經理換屆後,投行業務盈利能力一路下滑,從2011年盈利5000多萬元到2012年不足1900萬元,2013年投行業務甚至虧損616萬元。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說,太平洋證券高管薪酬一路高漲,公司業績平平也就算了,但這些高薪管理者因為缺乏內控機制、管理混亂,竟然引發公司頻繁收到各類監管問詢及罰單,這是無法向市場交代的。

  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13年以來,太平洋證券頻繁收到各類監管問詢、罰單13次。其中,有11次發生在2016年之後,這在證券行業也較為少見。

責任編輯:李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