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治病救人不一定要在手術台上,陶勇醫生這樣“轉身”

點藍色字關注“央視新聞”

本周,此前被患者砍傷的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已經恢復正常門診快一個月(此前報導>>>)。剛剛過去的六一兒童節,陶勇剛做完一場為盲童募捐的公益直播,緊接著又是6月6日的全國愛眼日,兩天的時間裡,他要趕三場直播,為公眾進行愛眼護眼知識的科普講座。

“寧可架上藥生塵”

治病救人不一定要在手術台上

“以前科普,往往是一個學校的某一個年級的學生,現在通過直播,可以同時讓很多網友得到科學知識的普及,受益面更廣。”陶勇說,科學知識的普及,尤其是醫學科學知識的普及,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發展,讓很多患者受益。“寧可架上藥生塵”,減少疾病的發生,預防疾病,他認為是更重要的,“換一種方式吧,其實治病救人不一定是一直在手術台上”。

從1天最多86場手術到1天3場科普直播

陶勇說,曾經他完成過15000多個眼科手術,最多的時候一天做86個,幾乎5分鐘一個。如今,他卻要重新開始一段新的生活。

讓他不得不離開手術台的,是在今年1月20日發生的一起惡性傷醫案。(此前報導>>>)雖然已經過去一百三十多天,陶勇醫生的左手,因為神經和肌腱被人持刀砍斷,至今卻仍未恢復知覺,每周他都要接受兩次電擊康復治療。

5月13日,陶勇醫生恢復出診,朝陽醫院的眼科門診,也多了很多患者送來的鮮花,在他們看來,陶勇醫生給他們帶來的是光明和希望,他們也想給陶勇一點力所能及的支持。

陶勇:我覺得就像爬山一樣,你可能不小心被一塊石頭絆倒了,站起來,繼續往前走。

角色轉換的背後

是他23年醫學知識儲備

曾經是用來給眼睛做手術的這雙手,如今連用來吃飯也變得有些笨拙,這樣的落差難免會讓旁人感覺到遺憾和心疼,但陶勇卻已經跟自己和解了。

他說,自己本來也是在逐漸脫離手術台,要給年輕醫生成長的平台。“手術匠”本身固然重要,培養更多年輕醫生,形成梯隊效應更重要。

走下手術台,走進直播間,陶勇的角色在轉換,但能夠支持他完成這種轉換的,是他23年的醫學知識儲備。

陶勇:發揮平台作用,讓更多的醫生學會做手術和提升看病的技術,以及推廣預防疾病的理念,可以造福更多人。這件事不是說一上來就能乾的,他必須得對臨床經驗有一定的積累和感悟,才可以把科普和慈善做得更好。

△陶勇微博截圖

未來想做好兩件事:科研和科普

恢復出診後,每周一的下午是陶勇固定跟患者打交道的時間。而其余時間,他也在臨床診治之外,用其他方式為患者守護一片光明,他的腳步,一直在前行。

陶勇說,對於一個醫生來說,不是一輩子永恆不變地乾一件事情,其實還是應該隨著他年齡的增加和經驗的積累,不同角度地從事醫療工作。

陶勇:未來的話,我精力主要會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做科研,第二,我的精力也會放在公益和科普事業上面,它能產生的社會效益,比我單獨完成某一個手術,治好一個病人,要來得更大。

監製/李浙 主編/張天宇

編輯/余甜甜 校對/高少卓

更多新聞

央視新聞

陶勇醫生,加油!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