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西南邊境線海拔4687米神秘哨所,上哨之路難似登天

前不久,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解放軍報多路記者奔赴全軍各部隊蹲點調研採訪,已經58歲的老記者柳軍也主動請纓,帶隊深入駐西藏部隊基層連隊,並親自登上了卓拉哨所,成為該哨所建哨半個世紀首批在封山期進入的軍報記者,他們用影像記錄下這些新時期最可愛的人、守衛國門“頂天立地”的兵。

攝影/柳軍 嘎桑次仁 視頻/ 柳軍 尚超

剪輯/倒立 編輯/谷水

出品/解放軍報 中國攝影報 騰訊新聞

點擊觀看視頻:西南邊境線神秘哨所,有群“頂天立地”的兵

西藏軍區邊防某團卓拉哨所位於喜馬拉雅山深處的皚皚雪山之上,卓拉藏語意為“怪石壘成的山峰”,哨所所處位置為海拔4687米的山脊,周邊峭壁林立,也被形象稱為“掛在天上的哨所”。北印度洋暖濕氣流與喜馬拉雅山脈寒流在此交匯,氣象惡劣多變,幾乎終年被白雪覆蓋。卓拉哨所是全軍封山時間最長的駐防點之一,從頭年10月到來年5月,近8個月冰封雪鎖。由於它與世隔絕,哨兵們的戍邊故事鮮為人知。

4月末,中國大部分地區已經進入初夏,然而海拔3960米、卓拉哨所所在的多仁邊防連防區積雪依然厚達到一至兩米,巡邏車輛無法前行。為確保邊防安全穩定,戰士們在鏟車開路受阻的情況下,改為徒步完成巡邏執勤任務。

戰備公路上,大風吹起雪屑,天地之間瞬間白茫茫,讓人看不清方向。卓拉哨所距連部還有12公里,其中有多處路段為近70度的陡峭雪坡。半個世紀來,哨所需要的給養物資,只能依靠人扛牛馱,戰士們平均每個星期都要從山下連隊往山上哨所背運物資,用水靠鑿冰化雪,遇到惡劣氣象封山,罐頭和乾菜便是餐桌上的主角。

2013年,連部通往哨所的盤山公路修通,路程大幅縮短,但仍有約5公里的路程需要徒步,每年10月進入封山期後,大雪鎖路,氣象多變,這條生命線就會時斷進續,更加艱險。

2018年,距離連部不遠的地方建起了一條纜車,在海拔4000米至4600米的山巔形成長達2.8公里的空中運輸線,結束了近半個世紀運輸物資靠人扛牛馱的歷史,哨所官兵封山期吃菜難、飲水難等“老大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戰士們四季能吃上新鮮蔬菜瓜果,但纜車還是容易受到氣象影響。

在纜車運輸現場,官兵們將給養物資裝入鐵桶。馬達開啟,鋼索帶動鐵桶緩緩上升到雲海中的哨所。過去戰士們運一次物資,需要爬6個小時左右山路,現在只需要幾十分鐘,他們還給這條纜車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天路”。不過受條件限制和安全原因,這條纜車只能運貨不能乘人,官兵們平時“下連”與“上哨”還是得徒步翻山。

軍報記者一行人中,快60歲的老記者柳軍是其中年齡最大的。由於還在處在封山期,在多仁連部時,邊防團領導考慮他的安全,幾番建議不要“上哨”,但這位曾經參加過老山前線拔點作戰的戰地風雲記者,執意前行。在他信念裡,攝影記者一定要到現場,只有親歷現場,才能拍出真實鮮活的故事。最後,邊防團領導拗不過他的堅持,決定讓記者一行跟隨巡邏小分隊徒步挺進卓拉哨所。然而12公里的徒步山路,幾乎埋進半截身子的積雪,讓這趟行程注定充滿艱險。

高原不同於平原,海拔每升高1000米,空氣含氧量就會減少10%,海拔4000米也就意味著空氣含氧量只有平原的60%。尤其是途中三個接近70度的陡坡,更是寸步難行,不踩實,就容易滑落。

徒步上山,除了要面對冰封雪裹的山崖和隨時可能出現的惡劣氣象,還要面對由於嚴重缺氧而造成的高原反應、體力下降、強紫外線灼傷、雪盲等問題。

久居平原的人,到了這種環境下,呼吸心跳瞬間加快,步履沉重,只剩下大口大口喘氣。100米的距離,在平地一會就能走完,但到了高原,則幾乎變成了一步一停,需要花上近一個小時,嚴重的高原反映,讓老記者在途中數次吸氧。

記者上山,算是一次毅力考驗。而對於長年駐守在此的邊防官兵們來說,卻是家常便飯,而且他們巡邏執勤還要背負著武器裝備,其中最快的戰士,爬上哨所只需不到三個小時。

翻越數不清的冰坡雪牆,經過近七個小時的強行突擊,記者一行終於看到目的地。下山接應的戰士們遙指遠處的哨樓說:“雪山之巔是我家!”

看著是近在眼前,但想上卓拉哨所,還有最後的200多級台階,最後一刻,大家完全是憑著毅力,登上了哨所。

剛進哨樓,一股菜香撲鼻而來,循味走進炊事班,原來是19歲的“大廚”、上等兵夏夢鑫剛出鍋了幾樣好菜。現在通過便利的纜車,哨所官兵的夥食較以往有了顯著改善。戍邊軍人從四面八方來到祖國西南,吃菜的口味也變得“西南”。用夏夢鑫的話講,以前總是想著法子給大家做家鄉菜,往往做到最後才發現,不過是把幾種食材“放一起用辣椒炒”,即便被辣得臉色通紅,大家也吃得有滋有味。身處高寒地帶,這點辣,成了哨所官兵戒不掉的偏好。

“開飯啦!”伴著哨聲和口令,幾條狗圍著四級軍士長楊東儒做親昵狀。卓拉哨所駐守了14名官兵,除了要擔負邊防巡邏、處置各種險情,還要長期面對缺氧環境和無限的寂寞。哨所裡飼養的6條狗都不是軍犬,沒有標準“口糧”,在漫長的封山季,這些愛犬成了官兵們無言的戰友,陪伴他們執勤和生活。

雖說現在有纜車,哨所官兵們的飲用水可以通過纜車保障,但生活用水還是要靠天吃天。哨長田立冬演示他們自創的集水設備,從屋簷上接了導管,融化的雪水“滴答滴答”流進室內一個大鐵桶裡。

在另一邊,輪值哨位的上士蘇楓和中士洛桑旺堆正在監控防區情況,時刻鎖定邊界線附近的風吹草動。

晚飯後,戰士們在宿舍裡或看雜誌、或聊天下棋。卓拉一年只有兩季:冬季和大約在冬季,火爐幾乎沒有熄過。雖然哨所內空間有點擁擠,但氣氛其樂融融。

在哨所狹窄的空間內,還設置一個台球桌,讓戰士們在執勤之餘能有一個娛樂空間。上等兵梁雅運(右一)被戰友們冠以“卓球王子”,他與下士朋毛冷知的巔峰對決,引得全哨官兵圍觀。

卓拉哨所地無三尺平,風無一日停。儘管條件異常艱苦,但日常4公里的武裝巡邏是官兵們的重要任務之一。晚上10點,執勤巡邏歸來的戰士返回哨所,夜空泛著星光。

第二天清晨,太陽從雪線天際探出頭來,卓拉哨所周圍雲霧升騰,陽光山峰若隱若現。

卓拉哨所矗立在山脊之上,巍然屹立。

班長楊東儒一大早便出現在哨位上,他入伍13年,在卓拉哨所守防也已經3年零3個月,成為目前哨所在位最久的哨兵。楊東儒在海拔4687米的哨牌旁走過了無數回,以身作則率先垂范,成為忠誠戍邊的楷模。

擔任小值日的上等兵呂勝超、林元比平時提前20分鐘起床,就近挖取昨夜下的新雪,為戰友們準備燒洗臉水。

哨所所在位置年均氣溫低於-5℃,是個天然冰窖,早上氣溫很低,剛拾完一桶煤的林元凍出清涕。

如今哨所內硬體設施越來越好,三層保溫哨樓裡,有陽光棚、洗浴室、存儲室等。從執勤哨位下來的上士蘇楓抓住大好時光專心複習,為報考地方院校衝刺。

趁著全哨集合之機,老記者柳軍在哨樓前留影,能真正徒步爬上哨所的人,才能真正理解邊防官兵守防的艱辛。

柳軍還與守防官兵拍了一張大合影,在卓拉哨所,有條不成文的規定:不被哨兵認可的客人不合影。士兵們臉上的笑容體現了相互信任,能走上哨所就是對他們的最大信任,說明你心裡有他們。

很快,戰士們又開始新一天的例行巡邏,哨所腳下的雪牆,幾乎和人一樣高。

33年前,在老山前線採訪的柳軍,用照片記錄下一位解放軍戰士堅守在陣地前沿陰暗潮濕的貓耳洞裡。

33年後,他的照片裡,是一位年輕的解放軍戰士守衛在邊防線的雪山之巔。

4687米,是卓拉哨所的海拔高度,更是戍邊軍人的精神高地,在這條沒有劃定國界的邊防線上,一茬茬青年官兵用青春和熱血守衛著國門。

時代在變,這種奉獻和傳承一直沒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